文/ 戴斌
二十歲的時候,我從長壽街到忘私橋去。堂弟納新去擔(dān)水,我跟著去玩。井還是我離開前的那口井,三面用青石砌起,頂上蓋著一塊大青石板,給井做了一個青石棚子,小時候,我們常站在井棚子上面,望遠(yuǎn)、發(fā)呆或者等人。擔(dān)水的方法也是一樣的,一個桶先下去,將桶底在水中捅兩下,讓粘連在桶底沿上的泥塵緩緩墜入井底,接著左一撥,右一撥,撥開水面上的青苔和浮屑,也將井里小小的魚蝦、水甲等活物趕開藏起,然后水桶斜入水中,舀提一桶井水上來;另一只桶重復(fù)著前面的動作,又取出一桶水上來。這樣的動作,在我不知重復(fù)做過多少次了。
我童年做得最多的事情,莫過于上山斫柴和到井邊擔(dān)水。最先擔(dān)水時,是到橋背山腳的井里擔(dān)水,要過一座由一棵樹剖成兩半搭成的橋,走在橋上,橋會上下跳動,驚心蕩魄地好玩,當(dāng)然女孩子們是不敢在橋上玩的,看到有調(diào)皮鬼走近,便會麻雀般地驚飛而去。
不知什么原因,后來便有了這口有井棚的水井。它在一片水田中間,不要過橋,同時也離居住了一個生產(chǎn)隊(duì)三四百號人的老屋近了許多。
堂弟到井邊去取水時,我站在井棚青石蓋子上,抬頭看四處的田野與青山。
這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失去莊稼的田野,像是褪了肉的水蜜桃,桃核般的瘦削與謹(jǐn)慎,在一片薄霜的敷衍下,瑟縮發(fā)抖;那條通過田野的大路,此時像是一根遺棄的琴弦,屈弓著身子,安靜得像是冬眠中的瘦蛇;挨著田野一路行走的是綿延的淺草山坡,坡上是梯田似的層層而上的茶蔸,和一些稀疏的油茶子樹,表情呆滯,了無生氣;而山邊下那條童年記憶中波瀾壯闊的江,水淺得只有腳背深的模樣,讓我反復(fù)懷疑自己是否記錯了。
事實(shí)上,我反復(fù)懷疑自己記錯了的,不僅是那條江,而是整個忘私橋,闊別了近八年的忘私橋,怎么一下子變得那么的瘦小了!如一件童年遺落在這里的舊衣,怎么看著,怎么也不敢相信,當(dāng)年自己怎么就穿得下這么一件小衣。
我正看著想著,堂弟將水放一邊,也一個箭步雀上井蓋,笑著對我念了那首著名的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堂弟念完,笑說,這次回到故鄉(xiāng),有什么感想?
“故鄉(xiāng)”這個詞,就在這時伴隨著堂弟納新燦爛的笑容,閃入我的腦海,說是“閃入”,并不是說我腦海里從沒有過這個詞,事實(shí)上它一直存在著,有時也勾起過我對故鄉(xiāng)在哪的思考,我當(dāng)時的思考結(jié)果,是我的故鄉(xiāng)應(yīng)該在長壽街。因?yàn)槲沂窃陂L壽街出生的。三歲時,隨母親下放在這里,然后在十二歲時,因落實(shí)政策而回到長壽街。雖然這里是我父親的老家,(我父親是在長壽街工作時,和在長壽街土生土長的我的母親結(jié)婚的),但我不喜歡這里,我認(rèn)為我的出生地才是我的故鄉(xiāng)!
在我年少的思維里,“生”是一切的開始,沒有生,就沒有任何其他;同時,生也是一系列的機(jī)緣巧合,在那個時間與空間交匯的結(jié)果,但我們念念不忘的,卻是那個時間,年年歲歲都會惦記著,我們稱之為生日的日子,從而忘記出生時的空間,也就是說我們的出生地。二十歲的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我應(yīng)該把出生地當(dāng)作故鄉(xiāng)。
當(dāng)然,這也不僅僅是我在那里出生,事實(shí)上除了在忘私橋的九年多,我其他時間都生活在長壽街,我的稚嫩的少年時光、我的朋友、我的初戀與夢想,都與長壽街頭西溪橋邊的景物一起,桃紅柳綠、鶯飛草長著。而且,奇怪的是,不論我在哪,說起長壽街,在我印象中,總是春天的景象,小河旁桃紅柳綠,街巷邊蒸籠里的包子冒著騰騰熱氣,少女們熱情大方、笑靨如花……
然而,現(xiàn)在站在水井上,看著這冬日里的田野,面對堂弟的問題,有那么一瞬間的恍惚,“故鄉(xiāng)”這個詞所散發(fā)的氣息,跟這片寒山瘦水是那么契合,我差點(diǎn)就要說這是故鄉(xiāng)了,然而就在話出口的一刻,我又改變了,將語言改變成笑聲。
我用笑聲回答了我的堂弟。
我最終確認(rèn)故鄉(xiāng)是忘私橋,是因?yàn)槟赣H的去世。
在母親病重時,我腦中也有過閃念,我想就在縣城附近的山上,買一塊地,安葬母親。在我的感覺中,買墳地與買房子應(yīng)該是差不多的,此前我已在縣城買了一套很好的商品房給母親住,但這時父親已動手了。他在忘私橋我二伯父的油茶樹山上,看好了一塊地,并請陰陽對著“八字”與方向仔細(xì)掐算過了,人與地絕對相合,是一塊很好的風(fēng)水地。這塊地本來我二伯父先看中,要留著自己百年之后用的,可惜的是,他的“八字”與地不合,因此給了我父親。
父親立即請人著手“打生基”,所謂打生基,即是人活著時,為自己建成死后安睡的墓屋。家鄉(xiāng)風(fēng)俗,棺材是不埋入地下的,而是挖平地后,在地面上用金磚、石灰或水泥砌起拱門似的、比棺材略長的巷道,這巷道在家鄉(xiāng)叫“炕”,跟北方睡覺的“炕”一個音,形狀也有一些相似處,不同的是,北方的炕上面睡人,下面塞入生火的柴煤,而我們老家的則是,下面塞入棺材,上面則壘土成堆。當(dāng)然,一旦有人進(jìn)去,那便不叫炕了,叫墳。一座墳一般有兩個炕道,剛好安葬一對夫妻。
家鄉(xiāng)的老人,一般在年齡稍大時,便由自己、有時也由子女,在山上選好位置,打好生基,等待自己歸山時居住。我母親由于才五十多歲,所以沒有打生基,父親匆忙打好生基后,半夜在山下過路的人,聽到生基處有人哭有人笑,吵作一團(tuán),便知道我母親真的不久人世了。這些聲音是表示有新人即將到來,如果生基打成,四處安安靜靜的,則說明那個將會在那里居住的人,沒到來的時候,還得耐心等待。
果然,在生基打好才干沒幾天,母親去世了。
忘私橋我的族人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迎接了我母親的靈柩,這樣的熱情大大超出了我的預(yù)想,因?yàn)槲夷赣H和父親已離婚好幾年,父親也再娶了,但我伯父他們說了,在戴家生了子女,就永遠(yuǎn)是戴家的祖婆,理應(yīng)隆重風(fēng)光地安葬在戴家的祖墳山上。
我去過那油茶樹山上后,才知道那山上星星點(diǎn)點(diǎn)地葬滿了墳,都是戴家各支的先人。我看著堂兄弟們在炕道里鋪上兩塊竹篾,將我母親安睡著的棺材放在竹篾上,從頭至腳慢慢塞入炕道中,然后封了道口,便算是安葬了。
有那么一刻,我感到特別奇怪,我為什么要把我的母親放在這個山坡上?她真的就這樣永遠(yuǎn)地離我而去了嗎?我甚至還有些感到莫名其妙,一個來自二百里外的長壽鎮(zhèn)的女人,怎么就安睡在忘私橋這個陌生的山坡上呢?
我覺得我就是一個極不負(fù)責(zé)任的男人,把我的母親,把一個來自二百里外的女人,丟在這山坡上,自己轉(zhuǎn)身走了……
這樣想著,我感到特別愧疚,我怎么可以這樣對待我母親呢?我為此惴惴不安好些時候,有一會忽然想到,其實(shí)我母親并不孤獨(dú),因?yàn)槟巧缴?,有我的許多祖先。并且有一些是我母親認(rèn)識或者認(rèn)識我母親的,他們見證過當(dāng)年,我父親是如何的把我母親娶進(jìn)門;他們也明白,我母親是如何的在戴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在人世延續(xù)著他們的血脈。
這個外來的女子,她不是外人,她也是戴家的祖婆,在這山上,應(yīng)該有她的一把椅子、一個坐位??!
我是把我的母親托付給了我的祖先們,他們一定會照顧好她的。這樣想著我便感到安心了,同時,我還感到安心的有,雖然我在兩千里外的深圳生活,一年回去不了一次,但山坡上我母親的墳,也是不要操心的,因?yàn)樵诩亦l(xiāng)的堂兄弟們,會照看好祖墳山上的每一座墳,逢年過節(jié)祭祖、掛山,他們也不會漏了我母親……
想清楚這些事,我同時也明白了,這——就是我的故鄉(xiāng)!
一個會照顧我逝去的母親、有我的祖墳的地方,才是我的故鄉(xiāng)!
找到了故鄉(xiāng)的所在,便也就找到了自己的語言所在,再去長壽街時,我理直氣壯地講忘私橋話了。而此前,我在長壽街講長壽街話,在忘私橋講忘私橋的話,是以我堂弟納新要站在井蓋上說我“鄉(xiāng)音未改”。
長壽街和忘私橋同一個縣,講兩種不同的話,差別不是十分大,但面對熟人忽然變了一種話,還是挺刺耳的,朋友們就有意見了,我解釋說那忘私橋是我老家嘛!是的,畢竟同一個縣,要說那是故鄉(xiāng),未免有些小題大做了。說來奇怪的是,隨著話語的改變,我印象中春花般鮮艷的長壽街,也慢慢地蒙上了一層薄霧,淡了些,灰了些,一種走親戚的感覺,就布滿在我去長壽街的路上。
找到了故鄉(xiāng)的所在,我也常想,如果我的堂弟納新再次站在井蓋上,對我朗誦那首著名的詩時,我將不再以笑容來搪塞他。因?yàn)榇藭r的我,不再是當(dāng)時二十歲的毛頭小伙,眨眼間,十八年的光陰過去了,三十八歲的我,在深圳混了十三年,迫于生活的壓力,我已是頭發(fā)灰白,兩鬢早衰了。同時,堂弟納新也在廣州打工十幾載,這么多年來,我們只在廣州見過一面,他雖然頭發(fā)未白,但脫發(fā),頭頂植被日趨稀疏,額頭像巖石似的凸顯出來。
我和堂弟納新那次廣州見面,除了感嘆時間易逝、人生無常外,沒有就故鄉(xiāng)這話題進(jìn)行交談,畢竟我們不再是二十歲的毛頭小伙,急著要對一些事情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然而,故鄉(xiāng)像是秋日河底的沙石,隨著時間和距離的漸行漸遠(yuǎn),她也漸趨清晰,直至浮出水面來,在某個特定的時刻,長成人們心底的一棵望鄉(xiāng)樹。
現(xiàn)在的我,就常在這棵樹上徘徊,這倒不是說,我現(xiàn)在就急著想要落葉歸根,只是面對這個似乎是忽然明白的“故鄉(xiāng)”這個詞匯,自然而然地要生出諸多感慨。
我從母親的安葬中,悟到了一片土地對一個人的意義,比方說我母親的軀體、我母親的靈魂,也許只有在那一片油茶樹山坡上,才能了無牽掛地安息,而我也不再為她擔(dān)心,可以了無牽掛地工作和生活著。這兩個“了無牽掛”,讓我為擁有這一片土地而感到幸運(yùn),為沒有這樣一片土地的人惋惜。
過去讀唐詩,讓我淚流滿面的,只有一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茫茫風(fēng)沙,渺渺寒露,可憐的人啊,你可曾聽到呼喚?你為什么不再回家?
在我們老家,沒有回到故鄉(xiāng)的靈魂,叫游魂,是要招魂的:
……西極流沙,
昆侖蔥嶺路途奢,
春風(fēng)常不度,
玉門關(guān)外夕陽斜,
如今休作公侯夢,
定遠(yuǎn)誰夸?
魂兮歸來,
莫迷煙柳路三叉。
……中央德黃,
黍油麥秀是吾鄉(xiāng),
春水桃花磯可釣,
秋陰桐影月尤涼,
悅親戚之情話,
雞黍樂無憂。
魂兮歸來,
應(yīng)試許夢里訴衷腸。
是的,我們要把遠(yuǎn)離故鄉(xiāng)的游魂招回來,讓他們在祖墳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讓他們落葉歸根,認(rèn)祖歸宗,讓他們在熟悉的土地中,徹底安息。
在我們生生不息、無休無止的生命的鏈條中,“我”這一環(huán),不是單獨(dú)存在的,并不是死了就完了,就灰飛煙滅了,它既有來龍,也有去脈。而此中的“去脈”,對我們?nèi)松囊饬x,也許更加重要,因此,故鄉(xiāng)也就是我們活著時,應(yīng)該為死后找到的那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