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祥,王克喜(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2020年1月14日,人類迎來了第一個世界邏輯日,邏輯對于科學發(fā)展、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功用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受到嘉重。中國不僅是邏輯學的三大發(fā)源地之一,也是古印度邏輯碩果——因明的“第二故鄉(xiāng)”。因明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對于提高人們的思維水平、促進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功用早已被我國學者所關注。[1]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進程中,因明“絕學”的傳承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2]當下實現(xiàn)中印共建“一帶一路”的問題更激活了因明的當代價值,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貢獻了中國邏輯智慧。
繼1978年改革開放和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以“一帶一路”倡議再次開啟對外開放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搭建了新平臺。截止2020年1月,中國已經(jīng)同138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3]在世界經(jīng)濟低迷的大環(huán)境中,走出了一條繁榮之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磅礴動力?!耙粠б宦贰笔恰敖z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借用了絲綢之路的文化符號,傳承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4],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都可以參與進來,共享“一帶一路”經(jīng)濟發(fā)展機遇。然印度作為與絲綢之路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是仍未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少數(shù)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一。在“一帶一路”倡議取得舉世矚目成績之際,印度依然選擇背離中印共建絲綢之路的歷史傳統(tǒng),采取不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行動,這不僅有印度內因的羈絆,更有西方國家的阻撓。
中國既是印度的鄰國,又是發(fā)展中大國,長期被印度視為博弈的對象。在國際地位上,印度渴望與中國一樣成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軍事上,印度甚至以中國的軍事實力作為其開展核試驗的理由。面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印度也難免博弈心態(tài)作祟,一方面,焦慮中國的發(fā)展損害其在印度洋等地區(qū)的利益;另一方面,擔心其會在參與中變?yōu)椤皬膶俚匚弧薄6?,印度還把加入“一帶一路”作為與中國博弈的籌碼,利用中國希望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心態(tài),通過“問題外交”的策略[5],以期中國就爭議問題妥協(xié),為本國爭取更多利益。目前,印度對中國的博弈心態(tài)已成為阻礙“一帶一路”在印度的發(fā)展重要內因。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帶動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戳穿了只有走西方道路才能成功的偽命題,使西方國家感覺到了不安。美國在2017年底發(fā)布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已把中國列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認為中國試圖取代其在印太地區(qū)的地位。印度等印太地區(qū)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步伐更受到了西方國家的阻撓,炒作“中國債務陷阱論”謬論就是西方國家挑唆印度等國家抵制“一帶一路”的重要手段。2016年,美國學者針對“一帶一路”的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項目,最早提出了“中國債務陷阱論”,認為該項目會導致斯里蘭卡陷入中國的“債務陷阱”難以脫身。[6]2017年特朗普上臺后,為挾制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發(fā)展,美國官方開始大肆炒作“中國債務陷阱論”并影響到了印度。同年“中國債務陷阱論”已開始在印度蔓延,2018年印度總理莫迪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也表示出了對于國家債務負擔的擔心,[7]西方國家達到了干擾印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效果。所以,西方國家的阻撓更是加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遭遇困境的外部因素。
印度的參與雖然不能構成“一帶一路”建設勝利的必然條件,但其作為與中國有著悠久絲綢之路通商歷史的亞洲發(fā)展中大國,仍是“一帶一路”沿線存在著巨大潛力的新興市場國家。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jīng)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fā)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jīng)濟全球化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盵8]探索實現(xiàn)中印共建“一帶一路”的解決方案,不僅對推進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國提升全球經(jīng)濟治理能力的要求。
古代中國、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臘是邏輯學的三大發(fā)源地,分別孕育出名辯學、因明學和古希臘邏輯學,對各自民族的發(fā)展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絲綢之路更鏈接了古代中國和古代印度兩大東方的邏輯發(fā)源地,為兩大鄰邦的關系治理搭建了共同的邏輯基礎。
以邏輯為主要內容的因明是古印度教育的五大學問之一。該學問的濫觴緣于古印度社會變革對圣典辯論的迫切需要?!斗屯印肥枪庞《茸钤绲淖诮涛墨I,代表婆羅門(祭司)和剎帝利(巫師、貴族)等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勝論、正理論、數(shù)論、瑜珈、彌曼差和吠檀多六大正統(tǒng)教派將《吠陀》視為唯一的權威,維護當時的種姓制度。至公元前6世紀前后,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古印度又誕生了順世論、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和不可知論等代表吠舍(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及首陀羅(奴隸)利益的非正統(tǒng)教派,他們代表新興階級與正統(tǒng)教派展開了激烈的論辯,[9]旨在“考定正邪,研核真?zhèn)巍盵10]的因明在此時應運而生。
佛教邏輯雖然是當下因明的別名,但在古印度社會因明實為顯學,欲在辯論中獲得佳績的宗教多研究因明,佛教只是其中之一。正理派的《正理經(jīng)》就是佛教因明建立的基礎,即使佛教因明也是在與外道的相互論辯中發(fā)展的。佛教新因明的開創(chuàng)者陳那以正理派伐蹉耶那的《正理經(jīng)釋》為所駁斥對象,而正理派的鄔帝約多迦羅在著作中又對陳那進行反駁,之后開創(chuàng)因明二支論式的法稱又以鄔帝約多迦羅為對象在《釋量論》中進行了駁斥。所以,因明是古印度邏輯在長期的宗教辯論淬煉中產(chǎn)生的,不僅是佛教的邏輯精華,更是古印度社會孕育的邏輯碩果,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便利的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為因明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公元406年佛陀跋陀羅應中國僧人智嚴之邀從古印度赴中國傳法時,兩人的路線就是在到達越南后,選擇從海上附舶而行至山東登岸,充分利用了海上絲綢之路從北部灣過瓊州海峽的便利航道及豐富航行經(jīng)驗。佛陀跋陀羅到達中國后翻譯了大量佛教典籍,其中就包括傳入中國的第一部古因明典籍《方便心論》。該書構建了第一個因明論辯邏輯體系,是古因明傳入中國的重要標志。一般認為,南朝佛教徒劉勰創(chuàng)作的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專著《文心雕龍》,其論證就受到了古因明五支論式的影響。然較新因明而言,古因明在中國的傳播仍顯式微。
唐代玄奘為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做出卓越貢獻。玄奘不僅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往返中國與古印度完成了取經(jīng)事業(yè),并對中、印及沿路國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一張名片。公元645年玄奘歸國時,攜佛典657部,其中含因明學著作36部。公元647年,他譯出了《因明入正理論》,公元649年又譯出了《因明正理門論》。此兩本著作為新因明的核心典籍,玄奘優(yōu)先系統(tǒng)地翻譯該著作顯示了其對新因明的重視。在玄奘的影響下其弟子也競造文疏,掀起了中國的因明學習高潮。所以,絲綢之路既是商貿之路也是文明互鑒之路,繁榮共同體經(jīng)濟的同時也為中國送來了因明,成就了中國作為因明“第二故鄉(xiāng)”的美談。
因明“第二故鄉(xiāng)”的出現(xiàn)完成了因明由古印度邏輯碩果到中國邏輯史一部分的身份突破。近乎同時誕生的古中國名辯學、古印度因明學和古希臘邏輯學都是各自民族理性的結晶,各有明顯偏好。但因明能在中國落地生根揭示了中、印文化存在著邏輯的共通之處——“因明與中國傳統(tǒng)的名辯學是一種性質相似的論辯體系”[11],這為中印兩國的交流奠定了堅實的理性之基。尤其是在當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發(fā)展遭遇困境的時期,中印關系的發(fā)展更需要作為絲綢之路文明互鑒成果的因明,走出固有的佛教應用領域,反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jīng)濟治理能力貢獻邏輯力量。
“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初就明確的原則,鑒于其在全球經(jīng)濟治理中展示出的強大解題功能,2017年第71屆聯(lián)合國大會首次將“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納入全球經(jīng)濟治理理念,把中國的全球經(jīng)濟治理經(jīng)驗推向了世界?!肮采坦步ü蚕怼闭w是一個“一帶一路”治理系統(tǒng),具體而言“共商”“共建”“共享”三個子系統(tǒng)又各有作用。關于“共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建設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體現(xiàn)各方智慧和創(chuàng)意?!盵12]換言之,共商原則為“一帶一路”共同體提供了矛盾解決方案,它對于“一帶一路”“共建共享”具有先決作用?!耙粠б宦贰背h下的中印關系發(fā)展正亟需開啟“共商”的第一步,化解印度對華博弈心態(tài),因明作為論辯邏輯對推進“一帶一路”中印共商的獨特的優(yōu)勢,首先展示了因明破解“一帶一路”在印度發(fā)展困境的方法論價值。
因明誕生和成長于古印度宗教間的辯論,是印度本土的論辯邏輯。關于因明,《方便心論》強調,“今造此論不為勝負利養(yǎng)名聞,但欲顯示善惡諸相故造此論。”玄奘亦指出,因明是一門“考定正邪,研核真?zhèn)巍钡膶W問。所以,因明作為論辯的方法并不以求勝負為最終目的,而是有“考定正邪,研核真?zhèn)巍钡墓τ茫c“一帶一路”中印共商之目的是相通的。而且,因明在傳入中國后,中國僧人亦常運用其進行論辯,因明也是經(jīng)中國實踐驗證有效的論辯邏輯。
在北魏時期,當佛教被外道誤解遭受太武帝滅佛運動后,佛門領袖曇曜便要求吉迦夜再次翻譯當時漢譯本已經(jīng)失卻的古因明著作《方便心論》,以期“通過對辯論方法的講述,以達到保護佛法,促進佛教發(fā)展的目的。”[13]在唐代,僧人在研習因明的基礎上,亦主動將其應用于同外道的論辯中。公元657年,唐高宗召僧道各七人辯論,僧人慧立通過使用因明“十四過類”中“似能破”的原理[14],為佛教的獲勝貢獻了關鍵力量。公元658年,皇帝再次下敕召集僧道各七人論辯,會隱與神泰則運用因明分別立出“五蘊義”和“九斷知義”,有效駁斥了道士們的論詰。直至今日,我國藏傳佛教的教育仍以因明模式的辯論,作為畢業(yè)考察的重要形式。所以,從實踐來看,因明在中、印兩種文化都展示了長于論辯的特征,因明在中印共商中的運用既符合其作為方法論的訴求,又具有本土的文化優(yōu)勢。
長期的中國邏輯史的研究表明,邏輯一直是因明長于論辯的力量來源,但在當下“一帶一路”中印共商的語境內因明應用亦具有修辭的功用。佩雷爾曼的新修辭學也解釋為論辯學,是非形式邏輯發(fā)展的重要成果。佩雷爾曼認為論辯必須以聽眾為中心,應采用適合聽眾的方法進行說理。他把聽眾具體地分為了三類:第一類普遍聽眾,即最普遍的理性人;第二類單一聽眾,即言說者辯論中面對的單一對話者;第三類自我聽眾,即言說者自身。[15]在“一帶一路”中印共商的語境內,因明對三類聽眾都具優(yōu)勢。
首先,因明作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邏輯傳統(tǒng)之一,是世界認可的說理模式,具有廣泛的普遍聽眾基礎,有利于共商的社會公眾認可。其次,印度、中國分別作為因明的發(fā)源地和“第二故鄉(xiāng)”,集中了世界上主要的因明研究資源,無論是印度還是中國作為單一聽眾,因明都屬自身擅長的說理方法,便于說理方法達成一致,有助于共商的開展。再次,當印度或中國作為自我聽眾時,因明又可發(fā)揮其作為東方邏輯符合中、印思維習慣的優(yōu)勢,拉近中、印雙方的自我說服距離,便于中印共商合意達成。最后,中國在中印共商中積極運用因明這一印度的本土說理方法,也顯示出了中國的誠意。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認為,“由言辭而來的說服論證有三種形式,第一種在于演說者的品格,第二種在于使聽者處于某種心境,第三種在于借助證明或表面證明的論證本身。”[16]中國的誠意有助于印度處于非博弈的心境,在情感上增強了印度對“一帶一路”中印共商的接受。
當代實用邏輯研究表明,“推理者只有將其頭腦中的認知任務和可資利用的適當資源相結合,才能做可靠的推理(reasoning)。”[17]面對“一帶一路”中印共商的任務,因明在歷史實踐證明的長于論辯的基礎上,又新添修辭的優(yōu)勢,做到了說理資源的結合,提升了因明的說理能力,乃中印共商論辯邏輯的不二選擇。國際上認同的“一帶一路”共商原則,配合可靠的因明方法論,為化解印度博弈心態(tài)、邁出“一帶一路”中印合作第一步做足了充分準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無論相隔多遠,只要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堅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條相遇相知、共同發(fā)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寧和諧美好的遠方?!盵4]因明在“一帶一路”中印共商中的運用,為中、印兩國描繪美好未來鋪好了畫布。
因明起源于論辯,而從其“十支論式”“七支論式”“五支論式”“三支論式”“二支論式”的發(fā)展過程,亦可見因明邏輯性逐漸增強的發(fā)展規(guī)律?!啊逯д撌健?和‘三支論式’幾乎就是佛教邏輯的代名詞”[18],也是漢傳因明的主要邏輯內容,是中國古代邏輯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因明揭示謬誤、指引合理行動的邏輯作用,對于實現(xiàn)中印共建“一帶一路”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五支論式”和“三支論式”是因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邏輯成果,“三支論式”是“印度中古邏輯之父”陳那刪減古因明“宗”“因”“喻”“合”“結”中的“合”“結”兩支,剔除“五支論式”中的非邏輯因素,并改進“喻支”結構提升因明邏輯性質的成果。“喻”有“同喻”和“異喻”(常省略)之分。陳那改造后的“喻”由普遍命題形式的“喻體”和作為事例的“喻依”兩部分組成。從因明常用的“聲是無?!钡恼撟C(表1)可以看出,在“三支論式”中,“若是所作,見彼無?!弊鳛椤坝黧w”是一個假說形式的普遍命題,且該假說由“喻依”—“猶如瓶等”推理得出。這與美國以“斯里蘭卡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為“喻依”,提出“中國債務陷阱論”假說的邏輯相同。而且,以西方國家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時,所作的巴布亞新幾內亞會落入中國債務陷阱的論證為例(表2),[19]可以看出“三支論式”正是西方國家運用“中國債務陷阱論”污蔑“一帶一路”倡議的模式。
表1
表2
“因明的過論是所有邏輯體系中最為完整和嚴密的謬誤理論”[20],在發(fā)現(xiàn)西方國家論證具有“三支論式”特點時,也意味著發(fā)現(xiàn)了揭示“中國債務陷阱論”的邏輯工具——因明“過論”。在“三支論式”中“中國債務陷阱論”是“喻支”中“同喻”的內容,而因明關于“同喻”的“過”即謬誤形式共有5種,分別是“能立法不成”“所立法不成”“俱不成”“無合”“倒合”。(表2)中西方國家運用的“三支論式”就犯了“由于同喻依種缺少所立法(后陳)性質而形成的喻過”[21]——“所立法不成”。也就是說,斯里蘭卡作為“同喻依”并不具有“宗”之“后陳”要求的“落入中國債務陷阱”性質。因為斯里蘭卡本身就是一個具有債務問題的國家,中國、日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fā)銀行等多邊國際金融機構都是其債務來源, 并且“2013年—2017年,日本貸款在斯里蘭卡外債中的占比一直高于中國”[22],不存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使其落入中國債務陷阱之說。西方國家之所以提出“中國債務陷阱論”而非“日本債務陷阱論”,就像特朗宣稱“全球變暖”是中國提出的陰謀一樣[23],都是出于打壓中國的政治目的而編造的罔顧實事之論。所以,因明“三支論式”揭示了“中國債務陷阱論”之謬誤本質,打擊了“一帶一路”倡議在印度發(fā)展的西方國家阻撓,有利于印度放下關于債務問題的擔心,積極加入到中印共建“一帶一路”中來。
2018年8月2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5周年的重要節(jié)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后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制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8]“寫意”與“工筆”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兩個特色鮮明的技法,習近平總書記借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了揭示了“一帶一路”工作內容的轉變,指明了中國當下“一帶一路”建設聚焦重點、精雕細琢的“工筆畫”行動方向。而因明“三支論式”作為中、印認可的邏輯智慧,不僅具有長于論辯和揭示謬誤的作用,對中國當下“一帶一路”“工筆畫”行動也提供了邏輯支持。
在因明視閾中,中國和“一帶一路”參與國合作的成績都可能作為印度推理的“喻依”,為其構造關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喻體”提供前提。而且,只有印度構建起類似“如果某國與中國合作共建‘一帶一路’,那么某國會取得經(jīng)濟發(fā)展的機遇”的有利于“一帶一路”參與國的假說,印度才會與中國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所以,繼續(xù)做好與當下參與國的合作,盡可能為印度等潛在國提供一個對其有吸引力的“喻依”,是因明就實現(xiàn)中印共建“一帶一路”給出的中國行動邏輯。換言之,“歸根結底,‘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敗關鍵并不在于區(qū)域內外大國的阻撓,而在于中國和參與國合作的具體成果是否能夠說服更多國家對 ‘一帶一路’抱有信心?!盵5]因此,因明“三支論式”的有效推理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一條較“過論”掃清西方國家阻撓更為根本的勝利之路。
實際上,當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工筆畫”發(fā)展任務,正是因明“三支論式”支持的邏輯行動,它以更細、更深、更實的工作推動著中國和參與國合作的具體成果的高質量轉變,為參與國造就了更多發(fā)展機遇,使“一帶一路”取得了更加矚目的成就。在“一帶一路”進入“工筆畫”工作階段后,2019年整年,共有1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19年6月,匈牙利與中國合作的“一帶一路”項目——考波什堡光伏電站開工,該項目總投資額1億歐元,對匈牙利生態(tài)環(huán)保、綠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2月23日,作為中國和斯里蘭卡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之一,斯里蘭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長線全線通車,該線路全長96公里實現(xiàn)了首都科倫坡等4個主要大城市高速公路連接及兩大港口、兩大國際機場的互聯(lián)互通,搭建起了斯里蘭卡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動脈。新冠疫情爆發(fā)后,“一帶一路”的強大活力為參與國提供了經(jīng)濟自信,中國同參與國在抗擊疫情中互幫互助也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能量。[24]這些成就都表明中國“一帶一路”“工筆畫”工作在不斷地同參與國創(chuàng)造著新輝煌,為印度等潛在合作國構建關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喻體”提供著具有吸引力“喻依”。所以,因明“三支論式”以邏輯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工筆畫”行動的同時,也肯定了中國努力下有利于“一帶一路”參與國的假說被提出之必然性,預測了中國努力下“一帶一路”倡議必然勝利的美好前景。
對于時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盵25]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及其在印度遭遇的困境則印證了該判斷。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賦予中國崛起機遇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實現(xiàn)中印共建“一帶一路”的挑戰(zhàn)。但也正是在不斷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應對挑戰(zhàn)的過程中,中國逐步實現(xiàn)自身提高并獲得了世界認可。當下中印共建“一帶一路”問題便激活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因明的當代功用,提升了中國的治理能力。雖然歷史原因導致的印度博弈心理不易破除,維護既得利益的傳統(tǒng)西方霸主也難以放棄打壓中國崛起之習慣。但“共商”和因明確實為印度化解博弈心態(tài)提供了解決路徑和論辯邏輯的方法論支持,“三支論式”的“過論”也有力地揭示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的“中國債務陷阱論”污蔑,為中印關系發(fā)展貢獻了中國邏輯智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而且,因明“三支論式”在邏輯上對當下中國“一帶一路”“工筆畫”行動的支持,更從中國合理行動的層面肯定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美好前景,堅定了中華民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實踐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