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涵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同的學科卻有著共通的育人目標。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教育就是激發(fā)生命,充實生命,協(xié)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fā)展這種精神。藝術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實踐活動,具有情感性、藝術性、體驗性等多種特質,對于實現學科育人價值具有獨特優(yōu)勢。初中音樂課堂以鑒賞為主,作品涵蓋了民族、西方、古典、現代等多時期音樂風格。
一、研討主題及學情分析
我曾以“如何在音樂課堂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為研討主題開設了一堂有關愛國教育的音樂欣賞公開課——《一杯故鄉(xiāng)的泥土—c小調革命練習曲賞析》,旨在通過聆聽、分析作品,感受體驗音樂情感,熏陶愛國熱情,激發(fā)愛國情感共鳴,培養(yǎng)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對美好未來向往追求,樹立終身學習、報效祖國的愿望。
七年級學生已具有情緒感知力和理性分析力,通過聆聽、對比以及合作表演,理解感悟作品,從而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懷。
二、教材及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選自七年級,《革命練習曲》是波蘭作曲家肖邦1830年得知華沙起義失敗后創(chuàng)作的,反映了作者震驚憤怒的心情,也表達了愛國之情。鑒賞這首作品的重點是聆聽、感受和體驗,通過分析理解作品表達的情感,體會濃烈的愛國之情。
說到愛國作曲家,肖邦一馬當先。這也契合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我選擇他的作品上了一堂愛國教育的音樂課。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知識與技能:本課通過欣賞肖邦《c小調練習曲》,了解作曲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歷史背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作品的基本結構,理解作品中不同主題的音樂形象,感受樂曲中肖邦的愛恨情仇。
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體驗、對比、模唱、探究、合作、創(chuàng)編等一系列方法多維度賞析并感受肖邦《c小調練習曲》,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
情感價值態(tài)度觀:本課旨在通過聆聽、分析《c小調練習曲》,感受、體驗其音樂情感,使學生的愛國熱情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養(yǎng)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樹立終身學習和報效祖國的愿望。
四、教學過程及課堂環(huán)節(jié)分析
導入環(huán)節(jié)
課堂伊始,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片段后,分組探討并總結歸納出肖邦的人物特征,當我聽到學生們說到對肖邦家境貧寒、天賦異稟、熱愛祖國、滿腔熱血的形容之后,我深知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達成了。
正因為導入環(huán)節(jié)的良好鋪墊,學生對作品便有了很強烈的期待。18世紀末,由于俄國對波蘭的侵略,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對這段歷史肖邦有著切膚之痛。這使不得不離開祖國的他十分悲痛,悲憤之余他奮筆疾書創(chuàng)作了《c小調革命練習曲》,運用獨特的藝術方式記下他愛國、熱血、憤怒、哀嚎、悲傷的情感以及對祖國獨立和民族勝利的堅定信心!
初聽作品
欣賞環(huán)節(jié)正式開始,首先學生完整初聽《革命練習曲》,思考在音樂中有哪些不同的情緒?嘗試總結出曲式結構圖(A+B+A/ 引子+A+B+A+尾聲)。
初聽后,大部分學生認為作品分三段,這充分說明了學生對樂曲段落是有正確認知方向的。接下來老師與學生共同將整首樂曲分為五個段落,分別是引子部分、主題一、主題二和主題三以及尾聲(曲式結構:引子+A+B+A+尾聲)。
分段賞析
①引子部分
教師演奏引子部分,要求學生仔細聆聽并思考左右手分別運用了怎樣的音型?不同的音型塑造著怎樣的形象?肖邦想表達什么?
作品一開始就有著石破天驚的氣勢。樂曲從一個強烈的、森嚴的屬七和弦開始,似乎表達著動蕩的革命風云。而左手則是一連串用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上下翻滾的流動音型所組成的下行樂句,表現了作曲家悲憤的、震驚的、難以言表的心情。
②A段主題
通過教師對A段主題的現場演繹,與學生共同探討并總結出對比引子部分,A段主題演奏音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本主題中左右手不同音型所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
主題A是一個剛毅的英雄性格的主題,是用右手在高聲部奏出的,以上行的音調和附點節(jié)奏為特征,清澈明亮,雄偉激昂,就像是沖鋒陷陣的戰(zhàn)斗號角。而與之相配合的是左手的伴奏,延續(xù)了引子中的伴奏音型——上下翻騰的琶音。其描繪的是華沙起義的英雄們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的戰(zhàn)斗場面。
③B段主題
聆聽B段主題時注意此主題與前面部分情緒是否一致,它的情緒是怎樣的?作者怎樣體現的?
通過旋律、力度、和聲的變化,不難感受到B主題是略帶悲傷的旋律,這是波蘭人民對為國捐軀烈士們的哀悼和哭訴。充分體現出在憤怒、震驚、激昂的戰(zhàn)斗熱情的同時,肖邦不得不面對現實、祖國受欺凌、起義被鎮(zhèn)壓、自己無法參軍打仗為國獻身的一種無奈心情。
④A段主題
這一主題是再現。象征著人民的斗爭仍在繼續(xù),抗擊侵略的火焰并未熄滅。
⑤尾聲部分
尾聲部分雖然簡短,卻一點都不簡單。學生需要思考一個有趣的問題,為什么c小調練習曲在整首樂曲結尾處使用C大調主和弦結束?難道是肖邦的“疏忽”,還是作曲中的“失誤”?
通過討論得出答案是否定的!肖邦在此安排了一個C大和弦是有獨特用意的。大和弦有著明亮、光明的色彩,它象征著希望和信念!肖邦想要在混沌的戰(zhàn)爭世界中給予波蘭人民和軍隊一針強心劑,以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波蘭民族不會亡!此時學生已被肖邦強烈的愛國情所感染,所感動,所點燃,在激動慷慨的音樂中用心體會并激發(fā)強烈的認同感。
《一杯故鄉(xiāng)的泥土》音樂情景劇
課堂最后,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創(chuàng)編情景劇,為情景劇編配舞臺語言和動作,在《離別練習曲》的伴奏下,再現肖邦離開祖國前一幕,通過合作表演加深對愛國情感的體驗,本環(huán)節(jié)也讓課堂的愛國主題得到升華!
五、案例總結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如果說旋律是音樂的肉體、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架,那么那些撼動人心的樂曲內涵就是流淌著滾燙的血液,流經著每一段、每一句、每個音符。本課中,學生深刻感受到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中的“愛國”在課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流淌在每一分鐘,印記在學生心里。
音樂學科的育人價值是獨一無二的。音樂教師應在教學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多一些思考,靈活運用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將愛國、生命、品德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力量,接受藝術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