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峰禹
有人覺得,與人辯論就是針鋒相對地打倒對方。事實上,辯論并不是要打倒別人,而是要使人信服。真正的辯論高手,不會鋒芒畢露,反而會用一些柔軟的方式說服對方。
皖南事變后,劉少奇受命擔任新四軍政委。那時候新四軍軍部剛剛重建,工作很多,劉少奇生活十分簡樸,就穿著一雙補丁綴補丁的布鞋,東奔西走,沒幾天布鞋就“獅子大開口”,露出了腳趾頭。大家都勸他換一雙,他也不肯。軍長陳毅看到了這種情況,拿著一雙新布鞋給他,但是他還是不肯換。陳毅微笑著說:“我以軍長的身份命令你,趕快換一雙新鞋?!眲⑸倨嬉参⑿χf:“你是軍長,我是政委,現(xiàn)在戰(zhàn)士們生活這么苦,我們要同甘共苦。你當軍長,開口就是命令,做思想政治工作一點耐心都沒有,我要反抗!”兩人同時大笑了起來。
陳毅的“命令”,是出于一種善意和關心。劉少奇如果針鋒相對地反駁,就辜負了這種善意。于是,他用開玩笑的方式表達自己要與戰(zhàn)士們同甘共苦的觀點,在一片笑聲中結(jié)束了這場“論辯”。生活中,不要總是板著臉跟別人理論,用開玩笑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蘊藏在笑聲中,用善意替代鋒芒,既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能融洽雙方關系,一舉兩得。
酈生向劉邦提建議,讓劉邦封六國的后代為王,并說等各國復興之后,一定會幫助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劉邦認可了這種觀點,并說給張良聽。張良聽后,對劉邦說道:“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面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劉邦允許后,張良開始進言,大意是:六國后人只會跟著強大的人,你的兵力比項羽強大嗎?就算封了六國的后人,他們會服你嗎?再者說,你手下的很多人,背井離鄉(xiāng)跟著你打天下,無非是為了得到封賞,你把土地都分封給了六國的后代,拿什么來封賞你手下的人呢?他們還會跟著你嗎?一番話說完,劉邦恍然大悟。
張良要反駁劉邦的觀點,他同樣不是針鋒相對地直接提出異議,而是先請求“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一句話便將自己的反駁變成了一種建議。一個是針鋒相對的反駁,一個是耐心分析形勢提建議,哪個更容易讓人接受?我們辯論的目的不是讓別人啞口無言,而是讓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我們的觀點,用提建議這種更柔軟的方式表達反駁的意見,豈不是更好?
有位企業(yè)家的兒子大學畢業(yè)便想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家知道兒子才智平庸,便要求他安心到自己的公司上班。兒子上了幾年班后,對企業(yè)家抱怨:“我一個同學,公司都快上市了。當年要不是你非逼著我在公司上班,說不定我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成功了!”企業(yè)家問道:“一個人開車,是在城市的馬路上開得快,還是在崎嶇的山路上開得快?”兒子說:“當然是在馬路上啊?!逼髽I(yè)家說:“你在公司上班,就相當于在馬路上開車,沒有任何障礙;自己創(chuàng)業(yè),相當于在山路上開車,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坎坷。在馬路上尚且開不快,到了山路上怎么辦?沒有人比父親更希望自己的兒子成長,你認真在公司工作,鍛煉能力。等你成了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我會放你高飛的!”兒子聽了贊同地點點頭。
鋒芒畢露的辯論,目的是否定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誰愿意被否定呢?就像這位企業(yè)家,如果直接反駁兒子:“讓你去創(chuàng)業(yè),現(xiàn)在早就賠死了!”會打擊兒子的自信,傷害兒子的情感。他把反駁變成了點醒,用開車的類比,告訴兒子必須先有本事,才可能創(chuàng)業(yè)成功。一番話非常委婉,而且給兒子留下了無限的希望,扭轉(zhuǎn)了兒子的認識。
善辯者無鋒。能用鋒利的言辭將自己的觀點傳達出去,攻擊辯敵,這只是辯論的初級階段。真正的辯論高手,懂得藏起鋒芒,用更容易讓別人接受的方式將觀點送到對方的心里。
(摘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