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慶
“幸好發(fā)現的是早期胃癌,要不然這個家就散了?!贝饲埃?1歲的王先生不幸被診斷為胃癌,但好在是早期,經手術治療后很快便康復出院。王先生表示,自己因為工作關系,吃飯沒個準點,經常飽一頓餓一頓,晚上也頻繁和朋友相約燒烤攤、大排檔。今年初,王先生總感覺肚子飽腹感明顯,有時還會些許不適。他到當地醫(yī)院就診,診斷為胃炎?!爱敃r想,胃炎是小問題,很多人都有胃炎,沒什么大不了。”王先生在醫(yī)院拿了些藥,偶爾想起來了才吃兩粒。到了8月份,王先生注意到胃部不適的情況有所增多。妻子勸他去醫(yī)院再檢查檢查,這便查出了胃癌。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最常發(fā)生于40~70歲人群,男性居多。2018年最新統(tǒng)計數據表明,全球范圍內胃癌發(fā)病率在惡性腫瘤中居第五位,其死亡率居第三位,男性發(fā)病率是女性的2倍以上。東亞地區(qū)是全球胃癌的“重災區(qū)”,其中尤以我國發(fā)病率最高。2019年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的數據表明,胃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于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王先生是幸運的,因為胃癌的生存率與發(fā)現時間有著密切關系。早期胃癌術后的5年生存率可達90.9%~100%,然而晚期胃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即使積極采取綜合治療,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30%,患者還需耐受手術及化療的痛苦,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胃癌早診早治極為重要。但相關臨床數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早期胃癌的發(fā)現率僅10%左右,也意味著90%的患者被發(fā)現時都是中晚期。這可能與人群沒有樹立定期篩查的意識,加之早期胃癌患者癥狀往往不明顯有關。
胃癌的發(fā)生主要與環(huán)境、飲食、不良生活習慣、遺傳、胃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有關,因此,建議以下高危人群每半年或每年做1次胃癌篩查,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治療措施。
1.40歲以上者,男女不限。不過,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因此,年輕人也不可忽視。
2.胃癌高發(fā)地區(qū)人群。胃癌發(fā)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qū),胃癌發(fā)病率明顯高于南方地區(qū)。
3.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有研究稱約半數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4.既往發(fā)現有癌前病變(指有癌變傾向的良性疾病)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可達10%;慢性胃潰瘍,癌變率低于3%;直徑>2厘米的胃息肉,多發(fā)且基底較寬者癌變率高;胃部分切除者,殘胃癌變率可達0.3%~10%。
5.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多食高鹽、腌制食品;重度飲酒、吸煙等)。
6.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70%以上的早期胃癌毫無癥狀,有癥狀者一般也不典型,故胃癌有“隱形殺手”之稱。但稍加留意,胃癌還是有征兆可尋。生活中如出現以下癥狀,應引起重視,及時到醫(yī)院診治:
1.上腹輕度不適是胃癌最常見的初發(fā)癥狀,與消化不良或胃炎相似。
2.既往無胃病史,但近期出現原因不明的上腹不適或疼痛或背痛;或既往有胃潰瘍病史,近期上腹痛或背痛頻率加快、程度加重。
3.體重下降、突然消瘦?,F代社會以瘦為美,但突然消瘦并不是好事,大部分癌癥都有突然消瘦的癥狀。
4.食欲下降,少數人有惡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癥狀,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
5.當腫瘤破壞血管后,可有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癥狀,需及時就診。
總之,早期胃癌預后較好,治愈率高。要做到“早診早治”,要求人群重視定期篩查,及時發(fā)現癌前病變并積極治療,不忽視生活中的異常癥狀。此外,平時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胃癌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