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疾病之一。近日,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宣布,發(fā)現(xiàn)了可在癥狀出現(xiàn)前5~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生物標志物。
賈建平表示,目前尚無有效藥物能夠治愈阿爾茨海默病,多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失敗,主要原因可能是受試者病程已處于較晚的階段?!叭绻诎柎暮D≡缙谏踔潦菬o癥狀期就對患者進行干預,臨床癥狀則可能會延遲出現(xiàn),因此是否能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甚至無癥狀階段就準確做出診斷至關重要,這也是當前預防和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思路?!辟Z建平教授說。
據(jù)悉,該團隊通過對5~7年前認知功能正常人群進行隨訪,共收集了739例受試者,發(fā)現(xiàn)并驗證外周血神經源性外泌體突觸蛋白可以作為在認知障礙出現(xiàn)前5~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和輕度認知障礙的生物標志物。該研究成果還通過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隊列中的受試者得以進一步驗證,表明通過上述生物標志物的相關檢測可提前5~7年預測阿爾茨海默病。
賈建平說:“對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或無癥狀期的有效診斷可為在其超早期干預贏得時間,從而增加治療的有效性,降低疾病發(fā)病率?!?h3>新免疫療法或有助延長一種常見腦癌患者存活期
澳大利亞伯格霍弗醫(yī)學研究所開發(fā)出一種新的細胞免疫療法,在臨床試驗中延長了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相關論文已發(fā)表在新一期美國《臨床檢查雜志》上。
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tǒng)中一種常見的、惡性極高的腫瘤,治療后易復發(fā),患者確診后平均存活期僅為14~17個月。
伯格霍弗醫(yī)學研究所近日發(fā)布公報說,該機構教授拉吉夫·康納和同事一起研發(fā)出一種新的細胞免疫療法,在臨床治療中先提取患者血液樣本,將其中的T細胞經人工強化后再重新輸入患者體內,使其可以識別并殺滅巨細胞病毒。此前有研究認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發(fā)病可能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因為巨細胞病毒在患者癌細胞中表達率極高。
在一期臨床試驗中,25名已完成手術等常規(guī)治療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接受了這種免疫療法作為輔助治療。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平均存活期提高至21個月,較目前該類型腦癌患者平均存活期有提升,而且該療法對于患者是安全的。研究人員表示將進一步改善該療法。
如何平衡冠狀動脈再通與術后再狹窄、血栓與出血間的矛盾,始終是困擾臨床實踐的重大難題。近日,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一院心內科田野教授團隊完成的一項課題,成功揭示了聲動力療法抑制受損動脈內膜增生的機理,為今后減少冠狀動脈再通術后再狹窄的發(fā)生提供了實驗證據(jù)及分子生物學依據(jù)。相關論文在線發(fā)表于國際期刊《科學報告》上。
介入手段是目前心內科解決狹窄或閉塞動脈再通的最佳方法之一,主要手段包括經皮球囊擴張術和支架置入術。經皮球囊擴張術在術后動脈血管再狹窄率高達32%~50%;金屬裸支架在使用6個月內,動脈血管再狹窄的概率也居高不下。而在金屬裸支架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藥物洗脫支架,置入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風險較高,術后需采用更長時間的雙聯(lián)抗血小板療法,而這又會顯著增加出血傾向,對患者造成新的打擊。
田野團隊認為,要突破這些瓶頸問題,應該在動脈支架置入術的早期直接抑制介入治療損傷帶來的動脈炎癥。他們通過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聲動力療法能直接抑制巨噬細胞引起的炎癥,間接阻遏平滑肌的增殖和遷移,從而減少動脈血管再狹窄的發(fā)生。
專家建議,未來心內科醫(yī)生在對狹窄或閉塞動脈患者進行治療時,可在金屬裸支架置入后,早期給予聲動力療法輔助干預,以減輕動脈壁損傷,降低術后動脈血管再狹窄發(fā)生的可能性;同時避免藥物洗脫支架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嚴重血栓和出血風險。
為啥受到驚嚇或寒意襲來時,身上一下子就起滿雞皮疙瘩?美國《細胞》雜志刊登哈佛大學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雞皮疙瘩其實是人類進化的產物,它的作用是為了防寒保暖,催生毛發(fā)。
哈佛大學研究員伊莉雅·舒爾茨博士團隊認為,引起雞皮疙瘩的細胞類型對調節(jié)毛囊和頭發(fā)再生的干細胞非常關鍵。研究人員通過極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觀察發(fā)現(xiàn),神經纖維就包裹在毛囊干細胞周圍。肌肉收縮產生雞皮疙瘩,而這些肌肉正是連接交感神經和毛囊干細胞的橋梁。短期而言,寒冷或恐懼時交感神經反應引起肌肉收縮,毛發(fā)豎起,雞皮疙瘩出現(xiàn)。長期而言,交感神經被激活并釋放更多神經遞質,刺激毛囊再生,新毛發(fā)長出。
為了驗證“寒冷既可引起雞皮疙瘩,也可促進毛發(fā)再生”這一推斷,科學家讓一組成年小鼠生活在5℃的寒冷環(huán)境中,另一組小鼠生活在30℃的正常環(huán)境中。2小時后,前一組小鼠皮膚就出現(xiàn)了雞皮疙瘩反應。兩周后,與生活在30℃環(huán)境的小鼠相比,生活在寒冷環(huán)境的小鼠身上更快長出了毛發(fā)。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祖先的體表有濃密的毛發(fā),后來在進化過程中基因升級,毛發(fā)逐漸稀少,最終形成細小的“汗毛”。雞皮疙瘩是短期內緩解寒意的一種機制,一旦寒冷持續(xù),細胞就知道該再生新毛發(fā),以保持身體長期溫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