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堯
2020年高考,很多媒體的標語是——生于非典,考于新冠;這屆考生,注定不凡!
的確,2020是值得記憶的年份,尤其安徽歙縣高考當天,眾多考生因洪水被迫推遲考試;貴州安順一公交司機因對拆遷不滿,載著包括多名高考生的公交車投江;高考當天,云南發(fā)生地震……更給今年的高考增添了一絲悲情色彩。
如何應對災難?我有兩點想法:
1.災難的不可控。202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目,前半句說,“世界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新冠和洪水,它們來的時候不會跟人類打招呼。或許正應了那句話,“無常是常態(tài)”。如果人類時時做好應對無常的心理準備,那太過乏累;如果人類不做準備,又會手忙腳亂。
2.人類的主觀能動性改變?yōu)碾y的走向。上海卷后半句則是一個問句:“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從中國應對新冠和洪災的狀況來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越是災難頻發(fā),人類被激發(fā)的主觀能動性越強。而且,從更宏大的視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災難與發(fā)展從來是相伴相生的。沒有跨越不了的災難,也沒有無法前行的人類。
其實,這與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何其相似。有很多的時刻,我們感覺被“困”住了,被暫時的苦難擊垮了。但放棄就不好玩了,放棄太過容易!再堅持一會兒,世界就會截然不同。而那個新的自己,會有乘風破浪的大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