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煜 ,袁淑娟,鄭 陽,郭紫琦
腦卒中作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第二大致死及第一大致殘疾病,是全球范圍內人們關注的主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1-3]。而我國腦卒中發(fā)病率及致殘率與全球報道相近[4],70%以上的幸存者存在功能障礙,以致病人心理及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嚴重影響[5]。而腦卒中病人發(fā)病后需要家屬不同程度的長期照料,家屬角色突然轉變,對其體力及心理需求增加[6-7],導致主要照料者心理和社會壓力增大,使得他們的身心、社交、經濟狀況受到嚴重影響[8],諸多壓力使照料者產生巨大的不良情緒[9-10],這勢必會對病人肢體功能的恢復造成負面影響。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照料者進行心理干預對病人康復有積極作用,但沒有具體分析對其肢體功能有何影響[11]。本研究通過對照料者進行團體心理干預觀察腦卒中偏癱病人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情況。
1.1 臨床資料
1.1.1 病人納入標準 符合2014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首次發(fā)病的住院病人,病程2~4周;年齡30~70歲,意識清楚可以配合康復治療;經核磁共振(MRI)或CT證實為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死;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上,無認知功能障礙者,能看懂量表和問卷的內容;知情同意,能配合完成調查。
1.1.2 病人排除標準 伴隨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惡性腫瘤者;存在失語、耳聾、意識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不能配合者;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者。
1.1.3 照料者入選標準 年齡在19~65歲能長期照料的直系親屬;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上;既往無精神、心理系統(tǒng)疾病以及其他需要長期治療的嚴重疾??;具有理解、閱讀漢語的能力;知情并愿意配合此課題。
1.1.4 觀察對象 選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康復科符合入選、排除標準的病人60例(均有1名相對應的照料者),年齡30~70歲,所有入組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病人及照料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照料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干預方案 給予兩組病人常規(guī)藥物干預及康復治療。兩組照料者均接受健康宣教,試驗組照料者在健康宣教的基礎上給予團體心理干預。①常規(guī)康復干預,運動療法:主要包括神經促通技術(如Bobath、Brunnstrom、Rood、PNF等技術),軟組織牽伸技術,運動再學習,肌力訓練,平衡協(xié)調訓練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訓練等,每次訓練持續(xù)40 min。由同一個治療師進行康復訓練,1次/日,5天/周,連續(xù)治療8周。②對兩組的照料者進行健康宣教,宣教內容包括腦卒中疾病知識及相關危險因素介紹,高血壓、糖尿病管理,康復訓練動作答疑解惑以及現(xiàn)場指導等。每次20 min,1次/周,持續(xù)7次。③每周對照料者進行1次團體心理干預。干預方法:5~8人分為一組,團體治療為性質相同的開放性團體,1次/周,每次40 min,連續(xù)干預7次。具體活動方案見表3。
表3 照料者團體心理干預的心理治療活動方案
1.3 數(shù)據采集 入院填寫病人及照料者一般資料表,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并由指定的醫(yī)師和治療師在入院時、治療1個月、治療2個月對病人進行ADL、Fugel-Meyer量表(FMA)評分評定,同時給予照料者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測定,數(shù)據取平均值,以盡量減少誤差。
2.1 兩組照料者SAS及SDS評分比較 經1個月、2個月治療后,兩組照料者SAS及SD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試驗組照料者降低幅度更顯著(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照料者不同時間段SAS和SDS評分結果比較(±s) 單位:分
2.2 兩組病人ADL及FMA評分比較 兩組病人ADL及FM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5),且試驗組的提高幅度更明顯,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病人不同時間段FMA、ADL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目前我國腦卒中呈現(xiàn)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以及年輕化的趨勢[12],早期可及時介入康復治療,死亡率逐年降低,但致殘率仍然較高。發(fā)病后病人出現(xiàn)運動、言語、吞咽等功能障礙,以致生活不能自理,造成病人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以往研究主要針對病人心理進行干預,結果均取得一定成效。然而照料者由于角色轉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家庭經濟支出等等因素,致在病人患病早期就造成了照料者煩躁、焦慮、恐懼和緊張等負面情緒,而且腦卒中病人康復需要長期的家庭支持,長期不良心理狀況以及繁重的護理任務造成照料者失眠、頭痛、肌肉勞損、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等軀體疾病的發(fā)生[13]。管錦群等[14-16]研究發(fā)現(xiàn),照料者的消極情緒和不良身體狀況會影響偏癱病人肢體功能。對照料者進行心理干預后,可以使照料者改善負面情緒,調節(jié)雙方負面心理,積極樂觀地照料病人使得病人主動配合康復訓練,幫助其肢體功能恢復。并且采取臨床治療輔以心理干預、 生活方式指導、 康復訓練指導等綜合干預措施,可以明顯改善病人預后,生活自理能力也顯著提高。由于國內照料者基本為直系親屬,照料者輪替少、照料時間延長、國內心理醫(yī)生和醫(yī)療資源相對匱乏等等原因,均會導致病人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差,反過來又會加重照料者的心理壓力及負面情緒,如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近年來國內的研究均關注到了慢性病病人家屬的心理問題,加以干預均可以產生一定的成效[17-18]。對于我國目前現(xiàn)狀更適合采用團體心理干預的方式來解決照料者的心理問題,以使更多的病患及家庭受益。
團體心理干預是運用心理治療方法和團體動力學理論,以一種安全、友善的家庭氛圍化解照料者的無助及迷茫,采用互相幫助,互相開導,相互分享的方式解決彼此遇到的問題,努力為治療對象提供幫助和指導[19]。團體心理干預特有的優(yōu)勢是可以節(jié)省人力、財力、物力,減少醫(yī)療成本,極大地減輕了家庭及社會的負擔,以一種全新方式調節(jié)照料者壓抑的情緒,改善自身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給予病人積極支持,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近年來,團體心理干預已作為一種成熟的精神疾病康復治療方法,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種疾病的治療[20-22]。國內這方面的研究較少,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研究的照料者在早期就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2個月的團體心理干預,照料者的不良情緒得到明顯改善,ADL、FMA評分顯示病人肢體運動功能也得到提高。因此,本課題初步證實了團體心理干預可有效改善照料者的不良情緒,促進病人的心理及肢體功能康復,這種方式具有節(jié)省人力、財力、物力,減少醫(yī)療成本等優(yōu)點。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試驗周期短,通過量表評定可反映出照料者、病人的心理明顯改善以及肢體功能顯著提高,但是后期家庭康復周期較長,任務多而重,無法得知長期的康復情況及回歸社會后狀況,需要進一步進行相關研究及長期的隨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