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凱,陳 濤,付麗新
尋常型天皰瘡(pemphigus vulgaris,PV)、大皰性類天皰瘡(bullous pemphigoid,BP)均屬大皰性皮膚病,在發(fā)病機制上除了已經(jīng)明確的抗原抗體反應外,還涉及細胞免疫、補體系統(tǒng)、固有免疫等方面[1]。2003年首次發(fā)現(xiàn)白細胞介素(IL)-29,它是IL-10家族中的一種細胞因子。國內外研究發(fā)現(xiàn),IL-29與類風濕關節(jié)炎[2]、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3]、系統(tǒng)性硬化[4]、過敏性紫癜[5]、銀屑病[6]、骨關節(jié)炎[7]等發(fā)病有關。筆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PV、BP患者血清IL-29水平,并探討IL-29與PV和BP發(fā)病的關系,其發(fā)病機制在生物學中的作用。
1.1.1 病例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就診于成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及住院部的患者。納入標準:經(jīng)過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和直接免疫熒光檢查,最終確診的PV、BP患者。排除標準:①患有腫瘤;②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急性感染的患者。共收集PV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齡28~88歲,平均(54.45±14.78)歲;BP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齡38~84歲,平均(69.64±12.87)歲。本院同期健康體檢部正常人健康對照組14例,男7例,女7例,年齡18~78歲,平均(39.64±19.16)歲。
1.1.2 試劑與儀器 IL-29 ELISA試劑盒(博士德EK0964),酶標儀(BIO-RAD 680)。
1.2.1 血清IL-29檢測 抽取所研究對象外周血 5 ml,肝素鈉抗凝,低溫離心后取血清保存于-70℃凍存。待標本收齊后,用ELISA法檢測標本IL-29的表達水平,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2.2 觀察指標 觀察PV、BP患者血清標本通過ELISA法所測得的IL-29濃度。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PV組、BP組、健康對照組分別經(jīng)正態(tài)性檢驗,P<0.05,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故選用非參數(shù)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法。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PV、BP組分別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V與BP組比較,檢驗水準α=0.05。
PV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IL-29水平顯著升高(u=45,P<0.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BP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IL-29水平顯著升高(u=16,P<0.0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V組與BP組比較(u=93,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3組患者血清IL-29水平比較 (xˉ ±s)
PV是一種表皮內棘層松解性大皰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病,其基本發(fā)病機制為Dsg1、Dsg3導致角質形成細胞失去細胞間的黏附。除自身抗體外,細胞因子和炎癥遞質可能參與天皰瘡的水皰形成,包括FasL、腫瘤壞死因子-α、IL-1β、IL-4、IL-6、IL-17、IL-22、IL-35等[8-11]。BP表現(xiàn)為表皮下緊張性大皰,其基本發(fā)病機制為BP抗原(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BPAG)導致細胞膜半橋粒和錨絲等斷裂及消失[12]。此外,角質形成細胞可能獨立于補體吸引中性粒細胞,通過與BP-IgG/E結合,分泌IL-6和IL-8,誘發(fā)水皰的形成[11]。
IL-29屬于III型干擾素(IFN),也稱為IFN-λ1。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或者細菌及其分泌物刺激時,有核細胞均可低水平產(chǎn)生IL-29。單核細胞來源的成熟樹突狀細胞[13]、肥大細胞[14]、Th17細胞[15]均可高表達產(chǎn)生IL-29。IL-29的生物學作用主要為抗病毒[16]、抗腫瘤[17]、免疫調節(jié)活性[18]和通過誘導效應改變細胞前類型[19]等。IL-29在炎癥、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中,如銀屑病[15]、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20]等發(fā)揮著重要的抗炎、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
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PV組和BP組分別與健康對照組相比,IL-29水平顯著升高,其具體機制不明。Wolk等[15]關于IL-29與銀屑病的相關研究表明IL-29在表皮中高表達,主要影響角質形成細胞,IL-29上調病毒和微生物傳感細胞受體的表達,包括Toll樣受體2、Toll樣受體3和黑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在未感染的皮膚中,IL-29增強角質形成細胞與病毒和微生物產(chǎn)物反應的能力,并間接地上調抗炎潛能和先天免疫[13]。PV、BP與銀屑病同屬炎癥性皮膚病,由此推測IL-29在PV和BP患者血清升高的原因為IL-29參與了抗炎及免疫調節(jié)過程。
筆者的研究結果顯示,PV組與BP組IL-29檢測水平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角質形成細胞均參與PV、BP的發(fā)病機制[11]。由此推測,本文的研究結果和既往IL-29與炎癥性皮膚病實驗研究[15,20]結果相吻合,即IL-29影響角質形成細胞,參與了抗炎反應。
目前臨床上治療PV常用的生物制劑包括靜脈滴注免疫球蛋白、抗CD20單克隆抗體、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T淋巴細胞免疫療法等。近年來,利妥昔單抗(rituximab,RTX)與糖皮質激素被推薦為PV的一線治療藥物[21]。RTX是一種以B淋巴細胞表面的CD20抗原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 通過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以及誘導細胞凋亡使B淋巴細胞清除[22]。Ahmed和Shetty[23]等分析了500例使用RTX治療的頑固性PV患者,在使用不到6周內,有90%~95%的患者臨床緩解。臨床緩解期后,有5例患者出現(xiàn)嚴重不良事件,最重要的是感染并發(fā)敗血癥,與RTX有關的死亡為2例。RTX是目前可用于治療頑固性天皰瘡的最佳生物制劑之一。雖然RTX療效顯著,但缺乏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其安全性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其他生物制劑,如BAFF、P13K、BTK抑制劑,逐漸在大皰性皮膚病治療中使用[24]。因此,針對不同治療靶點的新型生物制劑亟待研究。
綜上,筆者的檢測發(fā)現(xiàn)PV和BP患者的血清IL-29水平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目前國內外鮮見PV、BP患者血清IL-29水平及其機制的相關研究報道。雖納入本研究的患者排除了急性感染,但是否存在潛在微小感染還不能排除,因此IL-29是否也同時參與了抗感染過程尚不能除外。受限于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數(shù)過少,部分為已經(jīng)治療的患者,僅對患者血清水平的分析,并未對皮損、皰液中的IL-29進行分析,并不能闡明IL-29與PV和BP的具體發(fā)病機制。IL-29可能參與了PV、BP的發(fā)病過程,在PV、BP中的生物學作用可能表現(xiàn)為抗炎、免疫調節(jié),存在潛在的靶向治療方向,需后續(xù)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