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佳作 許 鋼
(1.閩南師范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漳州 363000;2.漳州市臺盟,福建漳州 363000)
誠如臺灣史學家連橫所言,臺灣由“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1]。鄭成功收復臺灣后,開治理臺灣之先鋒,在政治、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文教等各個方面都做出積極舉措,深得民眾之愛戴,被譽為“開臺英雄”。在清代臺灣文壇,鄭成功這一英雄形象成為眾多文人志士筆下的歌頌對象,許多詩人都留下了有關鄭成功其人或其事的詩詞,清末臺灣詩人許南英即為其中一員。
許南英一生歷經(jīng)清末民初之變革,行跡跨越海峽兩岸,是頗具價值的研究對象。兩岸學界對許南英的關注,集中于他的文學作品和社會功績這兩方面。就文學作品研究而言,學界多從許南英《窺園留草》詩詞集中提煉出具有某一特點的詩詞進行探究,如萬杰曾探討許南英的南洋詩,臺灣學者許嘉瑋和余美玲曾分別探討許南英詩詞中的“楊花春草”和“梅花”意象。關于許南英的鄭成功詩詞,盡管有論者在行文論述時有所提及,但暫無論者將這些詩詞進行整理,做深入探討。本文擬著眼于許南英的鄭成功詩詞,從詩人成長經(jīng)歷出發(fā),探究作詩緣由,剖析情感態(tài)度。
許南英(1855~1917),字允白或蘊白,臺南安平人,清代臺灣第二十六位進士,乙未割臺時期內(nèi)渡文人之一。明代嘉靖年間,許氏入臺一世祖許超自廣東揭陽遷入臺南安平,從此許氏世代繁衍于此,家族人丁興旺、日漸富饒。不幸的是,道光年間的一場大火使其家產(chǎn)蕩盡,累世聚居的許家不得已分家析產(chǎn),許南英的父親許廷璋分得西定坊武館街的一家鞋店,許南英于1855年在這里出生。在許南英六歲時,他們一家搬往南門延平郡王祠邊馬公廟住宅,父親許廷璋在后院開辟多間學舍,以教書為業(yè),取名“窺園”。許南英的習儒之路受其父啟蒙,父親去世后,天資挺特的他得到不少貴人相助。許南英心系國家大局,寫文敢于針砭時弊,這致使他的科舉之路并不一帆風順。在1885年順利通過鄉(xiāng)試中舉后,許南英于1886、1889年兩次赴京參加會試,都以“言論傷時”為由而不予錄取,直至1890年,許南英才成功考中進士。然而,許南英志向不在做官,考中進士后他請假回籍,意圖服務鄉(xiāng)里。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許南英任臺南團練局統(tǒng)領。1895 年,許南英積極響應臺灣民主國號召,參與抗日保臺運動。臺南失守后,面對日軍的通緝,許南英在安平鄉(xiāng)親的掩護下乘桴內(nèi)渡,落籍福建龍溪。在泰國、新加坡等地游歷一年后,他進京請官,后游宦于廣東徐聞、三水等地。辛亥革命后,許南英回到福建龍溪,任漳州民事局長,后又任龍溪縣知事。1916年,許南英只身前往蘇門答臘棉蘭,次年因痢疾去世。
回顧許南英的一生,他在臺灣服務鄉(xiāng)里、積極抗日,在大陸游宦閩粵、治理民患,為清末民初兩岸地方社會發(fā)展做出巨大貢獻。許南英去世后,他的四子許地山將他生前所作詩詞整理成集——《窺園留草》,這成為研究許南英的重要文獻資料,本文欲探討的多首“鄭成功詩詞”也均出自此本文集。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討論的“鄭成功詩詞”,指的是許南英所寫的有關鄭成功其人或其事的詩詞。按作品時間順序,筆者將文集《窺園留草》(1933 年北平和濟印書局版)中收錄的鄭成功詩詞整理成表(見表1)。
如表1 所示,在文集《窺園留草》中,許南英所寫的鄭成功詩詞共有10 首,分別為:《五妃墓(其一)》《閑散石虎墓》《秋日謁延平郡王祠》《己亥春日感興(其四)》《己亥春日感興(其六)》《己亥春日感興(其八)》《題畫梅,贈汪杏泉(時新登甲榜回籍)》《臺感(其二)》《謁延平郡王祠》(《滿江紅》)《吊梅》。這其中,不乏給予鄭成功極高評價的詩句,如“想當日,橫師海上,孤忠無二!”(《謁延平郡王祠》(《滿江紅》)),足以體現(xiàn)許南英對鄭成功這一人物的崇拜之情。另外,在作詩時間上,我們可以看到,這10 首鄭成功詩詞的分布并不集中,而是貫穿許南英考取功名、四處游宦等人生發(fā)展階段,充分說明鄭成功這一人物在其人生發(fā)展歷程上的重要作用。
表1.許南英鄭成功詩詞目錄
從許南英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他的命運在乙未割臺時發(fā)生了巨大轉折,這在其詩詞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因此,在下文的討論中,筆者欲將乙未割臺事件作為分割點,分析乙未割臺之前和乙未割臺之后的鄭成功詩詞。
乙未割臺前,許南英共作三首鄭成功詩詞,均為紀游詩作?!段邋梗ㄆ湟唬贰堕e散石虎墓》兩詩行文之中,雖不見許南英對鄭成功的大幅歌詠,但細枝末節(jié)之處仍能勾勒出許南英對鄭成功這一人物的印象和態(tài)度。在《閑散石虎墓》一詩中,他提及:“臺灣自鼎革而還,鄭氏開荒為初祖。其時亦有濟時賢,文武衣冠難仆數(shù):王、辜、盧、沈、張、郁、俞,刺桐花下詩壇聚。”[2]這表明他對鄭成功“開荒始祖”這一歷史地位的肯定,同時,也闡明儒家文化隨鄭氏開臺在臺灣開始發(fā)展的事實。的確,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將中華文化一并傳入臺灣。到鄭經(jīng)一代,更是在臺灣推行科舉制度,促進中華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傳播。到清一代,“儒家思想為社會所普遍尊崇,成為規(guī)約臺灣社會的主導思想”[3],臺灣逐漸形成“崇儒”的社會風氣。鄭成功本就是儒生出身,其“忠義”價值觀是儒家精神的體現(xiàn),許南英從小接受儒學教育長大,他對于鄭成功開墾臺灣、忠君愛國的事跡一定有所耳聞、印象深刻。但扛著“反清復明”大旗的“前朝遺民”鄭成功,其儒家忠義精神并未得到清朝政府的官方支持,民眾只能“以‘開山王’或‘開臺圣王’等名義偷偷祭祀。”[4]不過,許南英也見證了鄭成功信仰從官方抵制到官方提倡的華麗變身。
據(jù)《臺灣通史(祀典卷)》載,“延平郡王為臺烈祖,精忠大義,歿而為神,臺人祀之。同治十三年冬,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建祠賜謚,以明季諸臣配?!盵5]
在《五妃墓(其一)》一詩中,許南英也寫道:“蘋蘩合附孤忠薦(同治甲戌,沈文肅奏以延平郡王鄭成功祠列入祀典,五妃與焉)”[6],許南英刻意在詩中提及清朝政府將延平郡王祠列入祠典的事件,足以體現(xiàn)當朝的此種舉動在臺灣民眾心目中的重要意義。臺灣民眾對鄭成功的崇拜,不再需要“語多避忌,閃爍其辭”[7],此時鄭成功信仰已成為官方提倡的正統(tǒng)信仰,臺灣民眾不必在民間信仰與官方意識的矛盾中夾縫生存。同時,這也穩(wěn)固了鄭成功在儒學文人內(nèi)心的正面形象。
1887年秋,33歲的許南英拜謁延平郡王祠,并作詩表達其對鄭成功的景仰與敬佩,詩云:
八月清秋秋皎潔,白帝初除三伏熱;赤嵌幾處有專祠?獨拜有明鄭忠節(jié)!忠節(jié)起自閩南安,彬彬儒服亦儒冠。軸覆樞翻明鼎革,慨然我獨為其難!干戈滿地降旗遍,甲馬樓船拚轉戰(zhàn)。蒼穹有意眷孤忠,大海忽將荒島見。茫茫瘴雨雜蠻煙,橫海將軍氣萬千;北望已無明社稷,東來獨辟古山川。一鼓荷蘭戰(zhàn)則克,寓兵于農(nóng)教稼穡。惟公具有大經(jīng)綸,知道足兵失足食。幾回旗鼓出鯤身,恢復中原志不伸;紀島火光銷烈焰,天教海外死孤臣!回天只手嗟無術,天命有歸神州一。二百余年隸版圖,英雄心事如天日;御災捍患護臺陽,野老春秋奉瓣香。一自圣恩崇祀典,從來潛德有幽光。[8](《秋日謁延平郡王祠》)
此詩是許南英寫的第一首純粹歌詠鄭成功的作品。在詩中,許南英簡述了鄭成功的生平事跡,將他刻畫為一位充分具有儒學素養(yǎng)和軍事才能的人物,既有抱負、有志氣、有謀略,還有忠義情懷?!坝鶠暮椿甲o臺陽,野老春秋奉瓣香”一句充分展現(xiàn)出臺灣民眾對鄭成功這一人物的深切崇拜。
從許南英的個人經(jīng)歷來看,寫這首詩時,他正處在科舉之途的瓶頸期。許南英雖然“家貧力學,天資挺特”[9],但敢于針砭時弊的他在科舉考試中并不占上風。1886 年,許南英“初到北京會試,因?qū)Σ哧愂鰢椅C所在,文章過于傷感,考官不敢錄取?!盵10]“蒼穹有意眷孤忠,大海忽將荒島見”,在許南英眼里,本走投無路的鄭成功,蒼天并未虧欠“忠義”的他,將寶地臺灣賜其安身。許南英有心有朝廷卻不得志,此時來祠對鄭成功瞻仰,似乎也是在這一成功又傳奇的英雄形象中尋求安慰和鼓勵。
朱雙一教授認為,清代臺灣文人“詠頌鄭成功及相關史實的詩歌不絕如縷,并在乙未割臺前后掀起空前的高潮”,其原因在于“前朝遺民”和“棄地遺民”在實質(zhì)上均飽含著一樣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11]縱觀上文所列的10 首鄭成功詩詞,其中有7 首是在乙未割臺之后所寫,最早寫成的組詩《己亥春日感興》創(chuàng)作于1899年。單從時間分布上看來,似乎許南英并未順應朱雙一所說的“詠頌鄭成功高潮”,不過,他的“棄地遺民”的民族精神、愛國精神在詩句中卻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以中方失敗告終。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清朝政府同意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聞此消息,臺灣紳民掀起轟轟烈烈的保臺運動,極具愛國情懷的許南英也奮戰(zhàn)在保護臺灣的斗爭中。在臺灣即將淪為日人殖民地之時,時任臺南團練統(tǒng)領的許南英仍然帶兵死守臺南。為了使他投降,日軍想盡各種辦法:或收其房屋,以“亂民”定之;或授其親戚“紳士”榮譽,收攏人心;或?qū)⑵湔掌瑧覓旄魈?,以“名譽家”定之,企圖騙其就義。但是,許南英認為:“他生或者來觀化,不愿今生作殖民!”[12]情急之下,他選擇乘桴內(nèi)渡。
對許南英而言,割臺一舉不僅意味著失去國土,還意味著失去家鄉(xiāng),這其中的痛苦自然不言而喻。內(nèi)渡后的許南英落籍福建龍溪,雖依然身處祖國的懷抱,保留了“中國人”的身份,但遠離故鄉(xiāng),心中難免會有飄零感。他時常憶起故鄉(xiāng)臺南,并作詩感嘆。1899 年春,在廣東任職的許南英寫下組詩《己亥春日感興》,其中第四、第六、第八首均提及鄭成功。他用“舊址依稀蝴蝶夢,荒祠寥落杜鵑啼?!盵13](《己亥春日感興(其四)》)表達著內(nèi)心的哀怨;用“南船北馬走風塵,剩此沙場未死身”[14](《己亥春日感興(其六)》)來描述鄭成功馳騁沙場的英勇身姿;用“十萬控弦屯北鄙,一書傳檄失東隅!”[15](《己亥春日感興(其八)》)來表達對清朝當局輕易棄臺做法的不滿;用“有筆未能如鄭俠,盡將民隱繪成圖”[16](《己亥春日感興(其八)》)感嘆自己心系天下卻無能為力的無奈局面。
1912年,內(nèi)渡后的許南英首次返臺。返回故土后,許南英再次拜謁延平郡王祠,作詞云:
赤手擎天,是明室,獨鐘閑氣!想當日,橫師海上,孤忠無二!誓死不從關外虜,故藩擁戴朱術桂??唇?、廈,兩島抗全師,伸敵愾! 亡國恨,遺臣淚;存國脈,回天意。剩廟宇空山,古梅憔悴。故國尚存禾黍感,荒祠不忘蘋蘩祭。聽怒潮,嗚咽草雞亡,神鯨逝)
相比1887 年首次拜謁延平郡王祠所寫的大氣磅礴之作,這首詞顯得滿是傷感和落寞。歷經(jīng)割臺之痛的許南英,以“遺民”自允。面對“異族入侵”“割臺之痛”,心存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的許南英遙想200多年前“明朝遺民”鄭成功的英雄事跡,似乎想要在前朝偉人身上尋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共鳴。此時,在對鄭氏的敬仰之情背后,更多了一層對愛國忠義精神的感同身受,鄭成功的形象已經(jīng)遠超于“前朝民族英雄”,而是一位能感同身受、借由他抒發(fā)心意的“前朝知己”。
許南英愛梅,“梅”是許南英詩作中的常見意象。臺南延平郡王祠中種有梅花,傳聞為鄭成功親手所種。許南英在多首鄭成功詩詞中用延平郡王祠中的梅花抒發(fā)心意。如,在贈給好友汪春源的詩作中,許南英也提及延平郡王祠的梅花,詩云:
一枝又占故園春,猶是天公雨露仁;剩有延平祠入夢,已無花下詠花人》)
汪春源是清代臺灣最后一位進士,也是反割臺運動中的重要人物,閻延文博士評其為“公車上書第一人”。乙未割臺后,汪春源選擇內(nèi)渡并寄籍福建。同樣是具有愛國精神的好友,許南英作詩時提及故鄉(xiāng)的延平郡王祠和祠內(nèi)的梅花,似乎其中更意蘊著鄭氏“忠義精神”在這對舊友心靈間的交流與傳遞。
1916年,許南英再次返臺,游延平郡王祠時竟發(fā)現(xiàn)祠內(nèi)的梅花如今已枯萎死去,他感嘆道:“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意鐵干冰枝,亦不忍受新朝雨露乎?”并作詩云:
孤忠抗節(jié)海之濱,香火空山草木新;獨有梅花偏耐冷,枯根不受帝王仁
此時的許南英已是62 歲高齡了,他早已卸下所有官職?!翱莞辈粌H是寫梅,也寫他自己。梅花具有不畏凌寒、氣節(jié)高尚的品質(zhì)。他借延平郡王祠中枯萎的梅花抒發(fā)自己“心存氣節(jié),卻無處可用”的遺憾。轉念一想,梅花已逝,人仍在,似乎也在梅花中尋求安慰。
泡沫鋁作為優(yōu)異的吸能緩沖材料,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車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采用材料試驗機和分離式Hopkinson桿(SHPB)技術[1]等實驗測試手段,已經(jīng)對泡沫材料的準靜態(tài)和動態(tài)力學性能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關于泡沫鋁的動態(tài)率敏感性問題還存在著廣泛的爭議。
需特別提及的是,對于許南英來說,無論是鄭成功這一人物,還是延平郡王祠這一場所,或是祠里的梅花,這些都是他獨特的“家鄉(xiāng)意象”。如前文所提,在許南英六歲時,他們一家搬往南門延平郡王祠邊馬公廟住宅,許南英也曾用“鄭祠馬廟鄰觀舍”[20](《臺感(其二)》)來描述他在臺南的舊址??梢哉f,延平郡王祠一景在許南英腦海中早已印下深刻烙印,是臺南家鄉(xiāng)記憶里不可或缺的部分。許南英將這故鄉(xiāng)意象寫入詩中,歌詠鄭氏忠義精神之余,蘊含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讀來能品出多種層次的濃烈感情也不足為奇。
總之,以乙未割臺為分割點,許南英的鄭成功詩詞的情感基調(diào)發(fā)生了極大轉變。如果說,乙未割臺前許南英的鄭成功詩詞飽含對鄭成功的人物價值認定,是氣勢磅礴的大方贊揚與歌頌,那么,乙未割臺后許南英的鄭成功詩詞則多借鄭成功抒發(fā)惋惜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哀怨之音。這哀怨一方面來自對失去國土的痛惜、對遠方家鄉(xiāng)的思念,另一方面也來自對割臺之后物是人非的感嘆。
綜上所述,鄭成功這一英雄形象在許南英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扮有重要角色,他用詩詞將對鄭成功的復雜情感表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看到,當他苦讀儒書,奮戰(zhàn)在科舉之路時,他視精忠大義的鄭成功為自己的人生榜樣;當他遠離故鄉(xiāng)淪為“棄地遺民”時,具有愛國情懷的他與鄭成功在心靈上遙相呼應。并且,供奉著鄭成功的臺南延平郡王祠是他獨特的故鄉(xiāng)意象,那祠中的梅是其“風雨漂泊,氣節(jié)不改”的人生寫照。然而,許南英只是身處時代變革中的臺灣詩人的一員,鄭成功這一英雄形象對于當時乃至現(xiàn)在文人的文學書寫和價值觀塑造都具有深遠影響。
注釋:
[1]連橫:《臺灣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1頁。
[2]如,朱雙一教授曾在《文學視野中的鄭成功——“遺民忠義精神”及其在日據(jù)時代臺灣的傳衍》(《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一文中曾提及許南英的所作鄭成功詩詞《秋日謁延平郡王祠》《己亥春日感興》。
[3]許南英:《窺園留草》,北京: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15頁。
[4]劉登翰:《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閩臺文化關系論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5頁。
[6]連橫:《臺灣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174頁。
[7]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15頁。
[8]連橫:《臺灣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391頁。
[9]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17~18頁。
[10]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3頁。
[11]許地山:《窺園先生詩傳》,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4頁。
[12]朱雙一:《文學視野中的鄭成功——“遺民忠義精神”及其在日據(jù)時代臺灣的傳衍》,《臺灣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第1~9頁。
[13]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91頁。
[14]許南英:《窺園留草·窺園詞》,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5~6頁。
[15]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59頁。
[16]許南英:《窺園留草》,北平和濟印書局,1933年,第185~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