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小秋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曾提出:“文以意為先,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边@就說明寫作時,要有深刻、鮮明的立意,作品要能激發(fā)讀者的思考,才是一篇有水平的作品。對于作文的深刻立意,在高年級的教學中,應著力進行培養(yǎng),推動學生的思維層次和作文質(zhì)量更上一層樓。
化實為虛針對的是寫話題材里一些關鍵詞的理解。在我國博大精深的語言文化里,很多實詞都有它表現(xiàn)虛的意義的一面,往往這層含義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思索。所以對于寫話而言,理解好詞語的虛的意義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教學《師恩難忘》一課后,一位教師對學生的寫話練習提出了要求:請結(jié)合“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這句話,說說你的理解。一般而言很多學生都會回答要感謝老師,但當追問其原因時,卻不得而知。于是,我把“種子”一詞圈了出來,讓學生就此進行討論。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種子在被種下之后,人們要不斷地勞作,才能讓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而文中所提到的“文學的種子”,種在了“我那幼小的心田里”,那么“我”會怎么樣呢?我提示學生,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當代作家,然后讓他們再對這句話的深意進行思考。學生在對“種子”的虛義有所了解后,自然就把握住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寫話練習的成果也更有可讀性。
像這里“種子”一樣能化實為虛的詞有很多。比如“路”可以表示人的選擇、創(chuàng)造以及人生道路等;“燈”可以表示一種希望、光明,或者給人安全感和幸福感等。引導學生開展化實為虛的寫話練習,有利于學生在寫作時形成深刻立意,使所寫的作文讓讀者耳目一新。
對小學生寫作來說,要想描寫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展現(xiàn)大道理,難度是很大的。他們可以選取一些小的事情,正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往往在一些小事中也蘊含著深刻的大道理。有時候取一些“小材”,其道理反而更能震撼人心。所以對于講道理的寫話訓練,可以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而在寫的時候則抓住一小點展開。
例如,《滴水穿石的啟示》的課后習題,讓學生結(jié)合個人感悟?qū)懸黄x后感,對此我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作手法來展開寫作。學生根據(jù)自己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從自己所經(jīng)歷的小事里提煉出了很有意義的大道理來:堅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廢;專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美好愿望付諸實踐。通過這樣的寫作方式,使得作文更加形象和具體,而不是簡單的、毫無對象的空談,這種具有實際意義的文章才能激發(fā)讀者對此展開深入的思考。
即使是閱讀同一篇文章,或者回答同一個問題,由于回答者的個人閱歷和思考的角度的差別,其答案都會有所不同。這就如同我們常說的:在一千個讀者眼里,就能出現(xiàn)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多角度地對問題展開思考,才能使我們的寫話練習獲得更有效的成果。在日常的教學里,對于學生的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我都非常重視,因為注重思維的培養(yǎng)才能在寫作時,把作文的立意完成得更有深度,更有特色。
例如,在對《諾貝爾》一文展開教學時,在課堂上有學生無意間提出了“失敗”一詞,于是我讓學生把自己遇到過的失敗和有關看法寫下來和大家交流。有的學生認為,失敗不值一提,也有學生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不經(jīng)歷風雨,怎會有彩虹!最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題目——《為失敗唱贊歌》,讓他們就此寫一段話。學生經(jīng)過逆向思維,對“失敗”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增強了立意的深刻性,賦予了寫話訓練更大的意義。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意象練筆十分重要,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城西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