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濱魯
▲知音
▲洗桐圖
我與大山先生相識于二零零一年的那個春天,算來已有廿年。那時我自山東科技大學調來剛組建成立的濰坊學院工作,恰逢師生書畫聯(lián)展,一入展廳即被大山先生的一組作品深深吸引,那老辣的筆法、靈動的色墨,構成了意趣盎然的鮮活畫面,使人如臨其境、深受感染。細問方知大山先生為我校資深美術教授,山水、花鳥、人物皆精,尤擅寫意人物畫,特別是系列歷史人物創(chuàng)作。
▲寶釵
大山先生幼承庭訓,十歲以臨摹《芥子園畫譜》起步,走上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之路。他天資聰穎,于繪事頗有悟性,自幼成長于中國畫都濰坊這一優(yōu)良環(huán)境,始受侯卓如先生啟蒙,繼得于希寧等名家引領,廣受熏陶、如魚得水,自本體繪畫的基本訓練入手,結合文人畫的精神格調,經過刻苦系統(tǒng)的努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對寫意人物畫尤為喜愛,廢寢忘食地鉆研黃慎、任伯年、吳小仙、徐悲鴻等代表性人物的作品與論述,并從西畫和民間年畫中汲取營養(yǎng),筆墨漸趨成熟,技藝不斷精進。隨后大山先生進入高等學校從事教學與創(chuàng)作,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刻苦鉆研繪畫理論,努力涵養(yǎng)文化素質,又多次進京游學問師,得劉開渠、廖靜文、劉勃舒等大家指點,學養(yǎng)日趨深厚,境界不斷提升,逐漸形成了自己拙淡樸細的筆墨語言和韻雅淳永的繪畫風格。
清王昱在《東莊論畫》中言道:“畫有六長: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是也”。大山先生的寫意人物畫頗得其中真味。大山先生首重筆墨的運用,其用筆骨法而具書寫性,中鋒、偏鋒兼用,通過虛實、粗細、枯潤、輕重的變化,結合用墨的濃、淡、干、濕、焦,勾畫出高質量的優(yōu)美線條,用以營造生動傳神的人物形象。他尤為注重水、色與墨的相合相生,強調水與墨的暈化,色與墨的交融,以水破墨、墨破色等技巧和點染、拖掃、疊潤等技法,形成水色墨的相溶相合,體現(xiàn)用筆的精神和意境,產生出豐富而柔潤的韻雅效果。大山先生精心經營布局,他意在筆先,根據(jù)人物形象、解剖結構、態(tài)度神情、角色性格等方面選取要素,依據(jù)人物、環(huán)境、歷史等維度綜合考量,既把握住整體布局,又掌握好關鍵細節(jié),構建出和諧生動的感人畫面。大山先生的寫意人物畫,筆墨功底扎實、布局造型熟練,風格拙樸韻雅、畫面意趣盎然,讀來使人如飲瓊漿,靜心穩(wěn)性,淳永綿長。他將本體繪畫與文人畫兼取共長,并賦予現(xiàn)代審美的觀念要素,其畫風已為學術界和社會大眾認可推重。大山先生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展,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十余次,六百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出版、發(fā)表和被收藏。他曾應邀赴北京、馬來西亞、臺灣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十余次,影響頗大、廣得好評,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星洲日報》等海內外媒體多次予以報道。
大山先生特別擅長寫意人物畫的系列創(chuàng)作。他以自身堅實的筆墨功力為基礎,以自己豐厚的知識學養(yǎng)為依托,深入研究系列人物題材的歷史背景、事件邏輯、人物性格和細節(jié)特征,精準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來襯托人物,巧妙運用筆墨色彩來表現(xiàn)人物,他筆下的系列人物既生動鮮活、各具特色,又相互聯(lián)系、依托呼應,實現(xiàn)了個性與整體的和諧共生,著實令人嘆為觀止、拍案稱絕。例如他歷時三載創(chuàng)作完成的《紅樓群芳》系列人物,共有仕女作品五十余幀,塑造人物近二百個,有黛玉葬花的哀愁,有寶釵撲蝶的靈秀,更有金陵十二釵共處一幅的風采各具而又協(xié)調共溶,真正是見畫見人見精神,在二百多年《紅樓夢》繪畫創(chuàng)作中獨樹一幟、新領風騷,由此反映出大山先生研究名著的學養(yǎng)、運用筆墨的能力、布局整體的水平和獨具特色的畫風。
▲三英戰(zhàn)呂布
大山先生致力于繪畫創(chuàng)作近七十載,又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還曾擔任美術系主任等管理工作。他在為美術事業(yè)培育群賢俊才的同時,刻苦求索、勤奮創(chuàng)作,“不叫一日等閑過”,現(xiàn)已完成人物、山水、花鳥等大小作品數(shù)千件,由此可見其用心之專、恒心之堅。大山先生對繪畫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和執(zhí)著,不斷給自己設定目標而奮力實現(xiàn),每一階段均有代表性的畫作向社會呈獻。大山先生有老派畫家的行為風范,待人彬彬有禮,處事中規(guī)中矩,老實做人、聰明作畫,淡泊名利、耐得寂寞,具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師者之風。十分難得的是,大山先生退休后更顯平淡從容而專心繪事,不循舊規(guī)而致力創(chuàng)新。他在用筆用墨、使水賦彩、構圖造型以及繪畫材質等方面不斷嘗試突破,新品迭出、佳作連連,正可謂丹青不知老將至,藝術青春永褒揚。
▲枉凝眉
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大山先生在繪畫的道路上,一路風風雨雨,一路苦苦追尋,一路高歌奮進,一路碩果飄香。值此新時代東風勁吹、萬馬奔騰之際,相信大山先生定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待揚鞭自奮蹄,揮起漸趨臻化之妙筆,創(chuàng)作出最新最美的壯麗畫卷,為中國畫都建設和美術事業(yè)發(fā)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