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博
一、積累與運用(28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同的一項是( ? ?)(2分)
A.號叫/號角 ? ?橫財/飛來橫禍 ? ?假以時日/假期安排
B.眼瞼/簽證 ?竣工/逡巡不前 ?饋贈禮品/振聾發(fā)聵
C.卡片/卡殼 ?盡快/盡善盡美 ? ?綠色食品/綠林起義
D.什錦/綿延 ?鑷子/躡手躡腳 ? ?怦然心動/萍水相逢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2分)
A.濺落 ? ?紐帶 ? ?冠名權 ?食不裹腹 ? ?海市蜃樓
B.洽談 ?農諺 ? ?合家歡 ?煥然一新 ? ?掎角之勢
C.譴責 ? ?篇幅 ? ?國庫卷 ?舉棋不定 ? ?冥思苦想
D.繆誤 ? ?僑胞 ? ?花崗石 ? ?披肝瀝膽 ? ?情投意合
3.古詩文默寫。(8分)
(1)____________,歸雁人胡天。(《使至塞上》)
(2)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____________。(《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柳宗元《小石潭記》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寥寥八字,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方面,刻畫出小魚的憨態(tài)可掬、靈巧輕捷。
(4)精練傳神的人物描寫可以真實地反映人物的境遇。杜甫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xiàn)自己面對孩童的欺侮無可奈何的心境;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賣炭翁》)的肖像描寫,刻畫了賣炭翁生活之艱辛。
4.名著閱讀。(任選一題作答)(4分)
(1)《西游記》中神可變?yōu)槟Вб嗫勺優(yōu)樯?。請從下面回目中任選一個,結合相關故事情節(jié)簡要敘述神、魔之間有哪些變化。
①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②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信仰是一種力量,是支撐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請以《紅巖》中江姐、華子良的事跡為例,對此加以簡要闡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4分)
提到中國人飲食的南北差異,人們總是用八個字精辟地概括——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嶺一淮河一線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其以北地區(qū)降水較少,作物以小麥、高梁為主,____ ①_____ ,所以饅頭、面條、燒餅、餃子在北方比較多見。秦嶺一淮河一線以南屬濕潤地區(qū),降水豐沛,水稻生長旺盛,一年多熟。所以南方人主食為米飯,并用米線、米粉取代了面條,另有米糕、粽子、湯圓等食品。至于南甜北咸,是由于南方容易獲得蔬菜但水分蒸發(fā)量大,食物中加進的鹽足以滿足人體需要,但要加糖補充身體的水分代謝;_____ ②____
,相對咸些。由此可見,地理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口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8分)
【材料一】紙上乾坤大,畫里歲月長。美術作品一直在傳統(tǒng)春節(jié)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與各種年俗交織在一起,在百姓祈福、記錄民間春節(jié)習俗的同時,也使節(jié)日充滿了文化味。從種類上看,年畫大致分為六大類:門神類、吉慶類、風情類、戲曲類、符像類、雜畫類。其中吉慶類年畫最受百姓喜愛,這類年畫直接表達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材料二】
(1)根據(jù)【材料一】的介紹,判斷【材料二】中的圖一屬于哪一類年畫,并簡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jù)【材料一】的介紹,說說中國人為什么喜歡選擇【材料二】中的圖二做年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現(xiàn)代文閱讀(28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第7—10題。(16分)
那個搟皮的人
父親是一家之主。他說:“吃餃子吧。”母親便忙活了起來。面粉是現(xiàn)成的,盛在一個深綠色的鐵皮桶里。她舀了面粉,倒入盆中,添上水,和好面,然后搓掉沾在手上的面渣兒,挎著籃子到集市上去買韭菜和五花肉。
調好餡兒,鋪開案板,找出篦簾和搟面杖,此時,面也餳了。在我們家,包餃子都是父親搟皮,母親捏。偶爾,父親搟得快了就停下來,幫著母親捏;更多的時候,他倆配合默契,父親搟的正好夠母親捏,這大概就是心靈相通吧。餃子好吃不好吃,首先在于餃子皮,要搟得厚薄軟硬恰到好處。父親搟起來總是得心應手,他扯過那一大團面,切成一個個大劑子,反復地揉,揉成條狀,再切成一個個小劑兒,按成餅狀,右手持搟面杖壓著大半面皮上下滾動,左手捏著面皮邊兒循環(huán)轉動,一張張餃子皮就搟成了。母親是個左撇子,她將餃子皮攤在右掌心,夾足餡兒放在皮中間,上下對折,再左右捏上幾下,餃子便嚴絲合縫了。餃子個大餡兒足,結實飽滿,一個個臥在高梁秸編扎的篦簾上,從邊兒開始,一圈一圈地向里包圍,仿佛蕩開的漣漪,最后勝利會師似的臥滿了整個篦簾。此時,藍色的煤氣火苗正探出舌頭,舔著鍋底,水沸了,母親端過篦簾,將餃子撥拉入水。餃子在沸騰的水中翻滾著,撈出鍋時愈顯豐腴水靈,像滿載的船兒,泊在青花瓷盤淺淺的避風港中,熱氣騰騰,好似被一陣風吹散的炊煙。我心急火燎地夾了一個,咬上一口,韭菜與五花肉的香味交融著,氤氳在舌尖。我明白了“好吃不過餃子”的內涵。
對孩子來說,記吃不記打是天性。幼時我淘氣得不像話時,母親便隨手操起搟面杖,作勢要打我。所謂打也只是瞅準了,輕輕地掃過臀部那些肉多的地方,因此我痛恨不起搟面杖,漸漸地連同那打都忘了。但我深刻地記住了那時吃過的餃子,韭菜肉餡兒的、芹菜肉餡兒的、薺菜肉餡兒的、蕓豆肉餡兒的……一張小小的餃子皮包住了各種蔬菜,也包住了父親和母親的濃濃親情。
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年除夕,一家人吃罷年夜飯,春晚也拉開了序幕。父親和母親將面、餡兒和家什搬到了客廳的茶幾上,仍舊一個搟,一個捏,不時地抬頭看上一眼春晚,手卻從沒停下來。不到十點鐘,餃子包完了,臥滿了兩個篦簾。餃子就是“交子”,它連接起了舊歲與新年。大年初一早晨,我們一如既往地給父親和母親磕頭拜年,挑竿炸響穿紅襖的“大地紅”鞭炮,一盤盤餃子端上桌,熱氣縈繞,模糊了半邊臉…
若干年后,我記起這一幕幕,恍然覺得父親搟皮母親捏,正如男耕女織,一家的溫馨與幸福就在這男耕女織中綿延,似乎永遠不會止息。
后來,父親不在了,母親的天空塌了一半。她常常一個人坐在黑暗中,想不起來開燈,或許也不愿意開燈。我是長子,便學著父親的口吻說:“吃餃子吧。”不等母親說話,妻子和兒子搶先應和。照例是和面、買韭菜、買五花肉、調餡兒,妻子代替父親搟皮,仍是母親在捏。母親一言不發(fā),一個一個認真地捏著,她一定想起了那個搟皮的人。餃子漸漸覆蓋了整個篦簾,像紛紛揚揚地下了一場雪。第二天,母親的臉上居然有了微微的笑意,她大概又看到了照進生活里的些許陽光,我覺得這是餃子的神奇作用,它填補了生活的罅隙。生活中,鍋碗瓢盆相互磕碰是常有的事,每逢這時,我總會說:“吃餃子吧?!庇谑谴蠹腋髯詣邮?,配合默契,吃罷餃子,所有的誤解與不快都散盡了,留下的是寬容與珍惜。
挨到了除夕,那是父親走后的第一個除夕,母親在下午就將家門口的燈換成了一盞紅燈,像懸起了一個小小的燈籠,它從里向外地散射著紅光,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父親回家的路。母親和我們一起,在它的照耀下包餃子、看春晚、守歲、拜年、吃餃子,仿佛父親仍然與我們紅紅火火地包著餃子,他在搟皮,母親在捏,一切都像他在時一樣。
此時,二十四節(jié)氣又開始了新的輪回。曠野無人,麥苗蔥蘢、稠密,我禁不住想象在紛飛的大雪中,我扯開嗓子呼喊,喊我所有的親人迎著雪回到故鄉(xiāng),喊地下所有的先入重返人間——在除夕和初一,將四下失散的他們聚攏到一塊兒,圍爐吃一盤熱氣騰騰的團圓餃子。
(簡 默/文,選自《光明日報》2018年2月9日,有校改)
7.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文章以《那個搟皮的人》為標題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主要用什么方法刻畫父親的形象?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請你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11—14題。(12分)
量子糾纏記
①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當一個人想起另一個人的時候,對方卻能同時感覺到;突然感覺到有人要給自己打電話,結果電話很快就響了……。我們通常稱之為“心靈感應”。兩個人之間瞬間的信息傳遞就是如此微妙,只是長期以來,我們要么認為純屬巧合,要么干脆斥之為迷信、偽科學。
②20世紀量子理論的出現(xiàn),顛覆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很多看法。特別是量子糾纏理論的實驗驗證:具有糾纏態(tài)的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只要一個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另外一個也會瞬間發(fā)生變化——這不就類似于“心靈感應”嗎?當然,這個實驗不是為“心靈感應”做驗證。但基于量子糾纏理論的量子通信,解決了人類保密通信的巨大難題。
③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安全性得到嚴格證明的通信方式。對保密通信的需求自古就有,且無處不在。大至國家安全、商業(yè)秘密,小至個人隱私,都無一例外地與此息息相關。保密和竊密,自始至終糾纏不已。為了保密,人類不得不在加密技術上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從用紙筆或簡單機械實現(xiàn)加解密的“古典秘法體制”,到莫爾斯發(fā)明電報實現(xiàn)加解密的“近代密碼體制”,再到以電子密碼催生的“現(xiàn)代密碼體制”,加密技術水準不斷攀升。保密與竊密的攻防雙方,基本都是在加密、破譯的反復循環(huán)之中較量著。雖然機關算盡,但要確保保密通信萬無一失,仍需絞盡腦汁。
④20世紀90年代,隨著量子算法的提出,人們意識到,量子計算機在并行運算上的強大能力,使它能快速完成傳統(tǒng)計算機無法完成的計算,一旦研制成功,將對“現(xiàn)代密碼體制”造成嚴重威脅。這話聽起來不免讓人膽戰(zhàn)心驚。但量子保密通信技術讓人類看到了“永不泄密”的曙光,可以做到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神奇的是,量子通信具備“反竊聽”功能。利用光子的量子態(tài)作為密鑰本身的載體,收發(fā)雙方通過量子測量的方法,能夠檢測出這些光子在傳輸過程中是否遭到了竊聽。
⑤除量子保密通信外,量子通信中還有另一種應用方式,即量子隱形傳態(tài)。量子隱形傳態(tài)是利用量子糾纏,把粒子的量子態(tài)傳送至遙遠的地方。在量子糾纏的幫助下,待傳輸?shù)牧孔討B(tài)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在一個地方神秘地消失,又以光速在另一個地方神秘地出現(xiàn),而且不是巧合。
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茖W發(fā)展到今天,人類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一小部分。人類未知的世界,大到難以想象?,F(xiàn)在也許可以說,量子保密通信能做到“永不泄密”,但在未來呢?
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探求未知的夢想,才是人類前進的動力??茖W正是在懷疑、假設、證實、否定中不斷發(fā)展的。
(斯 雄/文,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12月16日,有刪改)
1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③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例子放在第幾段比較合適?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游記》中的神仙、妖怪經常玩“失蹤”,孫悟空一個跟頭就能翻出去十萬八千里。現(xiàn)代科幻小說中描寫的“星際穿越”,以及武俠小說中的“乾坤大挪移”,過去都只當是幻想?,F(xiàn)在看來,這些不是不可行,而是有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第③段畫線句子中加點的詞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詩文閱讀(14分)
(一)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第15—18題。(10分)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選自周敦頤《愛蓮說》,課內原文略)
【乙】竹似賢,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②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③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④焉。(選自白居易《養(yǎng)竹記》)
[注]①本:根。②體:體悟。③虛受:虛心接受。④實:充實,充滿。
1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B.香遠益清?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C.香遠益清?清榮峻茂
D.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觀夫巴陵勝狀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甲】段中作者采用了哪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人生志趣?請結合內容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甲】、【乙】兩段在語言風格上的共同點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略),完成第19、20題。(4分)
19.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詞的表達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獨愴然而涕下”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1.根據(jù)要求作文。(50分)
題目:面對____,我____
要求:①先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內容,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