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得亮
文本細讀是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重要方法。教師在文學類作品的教學中,應(yīng)當善于捕捉文本的動情點,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對文本之美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鑒賞。要做到文本細讀,首先要對美的語言形式進行品評,其次要對富有感染力的細節(jié)加以品析,同時更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重視審美體驗。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語言大師的筆下,也會有不同的描述,給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真正的藝術(shù)總是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魅力。語言是一種工具,也是一門藝術(shù)。文學作品就是語言運用的藝術(shù),藝術(shù)的真味需要“品”。仔細品讀、品味語句,反復揣摩、比較、推敲,才能獲得語感,才能體會到文本的獨特意趣,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深層意蘊,受到美的熏陶。
平時的課堂教學就應(yīng)該特別重視文本的誦讀,通過各種方法指導學生去讀。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長媽媽講故事”的那部分內(nèi)容在讀中最能讓人感受到文本的美。如果把這段文字的重讀、停連甚至是情感都把握得非常好,那么讀起來就會抑揚頓挫,入情入味。當讀到“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這幾句時,聽的人就會緊張,甚至是害怕,個別學生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嘶嘶”的吸氣聲,身上都起了雞皮疙瘩。達到了這樣的效果,讀者就已融入文本,深有所感;聽者也如臨其境,深有所得,而文本的美也就品讀出來了。
用有聲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品味作品的語句,可以走進作品的幽深處。引導學生品讀語句,是教師教育理念的表露,教學藝術(shù)的表達,教學魅力的展示。作品的審美意識就是這樣“存在于話語系統(tǒng)的含蘊中”,簡約的文字濃縮豐富審美信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逼纷x的過程,就是在咬文嚼字,在揣摩、感悟,就是“情動辭發(fā)”“披文入情”,而學生的思想情感也恰好在“品”的過程中得到了熏陶。
細節(jié)是生活的血肉,離開細節(jié),就談不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小說和敘事類散文,主要都是通過寫人記事來抒發(fā)作者某種特定的感受和情思。這類文章,善于通過某些片段、生活場景和細節(jié)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形與神,揭示事件隱含的意義,從而抒發(fā)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所以,對這類文學類文本的分析和教學,更要抓其細節(jié)。
《背影》一文中,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這些文字對“父親”動作的刻畫細致入微,“蹣跚地走”、慢慢地“探”、兩手“攀”、兩腳“縮”、身子“傾”,這一系列的動作無不表現(xiàn)了父親爬上月臺的艱難。如此艱難地去買橘子,可見父親對兒子的愛到了何等程度!這就感人至深了。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慢慢地品讀,細細地回味,才會“于我心有戚戚焉”啊!
細節(jié)是構(gòu)成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本又是靠細節(jié)支撐的,把握細節(jié)也就找到了解讀文本的鑰匙。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才能從小中見大,細中見深,平中見奇。當我們在那些看似瑣碎平凡的細節(jié)描寫中,發(fā)現(xiàn)了其中隱含的豐富的、深刻的思想意蘊時,才真正領(lǐng)略到了文本的藝術(shù)魅力,才是真正讀懂了文本。
文本需要讀者的閱讀,而讀者的閱讀過程又是一個接受和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接受美學理論認為,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接受和再創(chuàng)作,作品才能“實現(xiàn)由無生氣的意義痕跡向有生氣的意義轉(zhuǎn)換”。
品讀文學作品,必須要入“境”,讀者需要把自己代入到作品中去,讓自己變成作者筆下的人物,設(shè)身處地去感受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喜怒哀樂,才會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感受到各種寫作手法的藝術(shù)效果和欣賞到文本的藝術(shù)美。
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形象,可以說是人所共知、耳熟能詳了,究其原因還是其深入到了人們的內(nèi)心。讀者在反復品讀的基礎(chǔ)上,逐漸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體驗。神奇的七十二般變化,來去如風的筋斗云,讀者不禁要嘆服其神性;憤怒時舉棍就打,著急時抓耳撓腮,調(diào)皮時上躥下跳,讀者更感其人性和猴性。其實讀者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身入其境了,不知不覺中就和這個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了。那個神通廣大、忠心耿耿、敢愛敢恨、活潑機靈的孫悟空何嘗不是讀者自己呢?正因為是讀者融入文本之中,所以才對人物形象的感悟更深,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徹,于是在體驗中也自然地獲得了鑒賞之美。
文本的閱讀,不僅僅是欣賞內(nèi)容,更多的是在品鑒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在品讀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手段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深層次育情悟理,從而提升鑒賞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吳塘實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