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玉 張萌萌 趙偉楠
摘要:為獲取畬族服飾“捆只顏”工藝的制作方法及其在當代的社會價值。通過文獻分析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進行服飾資料的收集整理,并通過工藝實踐的方法對畬族“捆只顏”工藝進行考辨,分析其工藝特征和當代價值??偨Y畬族“捆只顏”及服裝制作方法與流程,并討論其當代價值。“捆只顏”作為畬族傳統(tǒng)服飾工藝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工藝特征,通過至簡的工藝形成華麗絢爛的裝飾效果。
關鍵詞:捆只顏 復刻實踐 畬族 服飾 工藝
中圖分類號:TS941.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9-0078-03
引言
畬族是我國東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具有千年的族群發(fā)展歷史,其服飾以“花邊衫”著稱,尤以福建羅源地區(qū)畬族女性服飾中的花邊最為絢爛,唐代詩人劉禹錫《蠻子歌》[1]“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描繪的就是畬族花邊衫,這種花邊裝飾工藝被當地人稱為“捆只顏”。我國傳統(tǒng)縫制與裝飾工藝以刺繡、盤結、鑲、嵌、補、繪為典型腳,“捆只顏”正是基于鑲嵌技術的—種民族服飾工藝,是“鑲緄”工藝的—種特殊表現,以撞色(主要是紅白)相間的布條層層堆砌,輔以花邊鑲嵌和剌繡裝飾,形成精巧華麗的視覺效果,工藝原理雖極簡,裝飾性卻極強,整套服裝絢麗奪目。隨著傳統(tǒng)文化振興工作的深入開展,畬族傳統(tǒng)服飾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近年來相關研究頗豐,其中服飾工藝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很豐碩,從不同視角對畬族傳統(tǒng)服飾的工藝特征、文化表征和審美內涵進行了研究,從工藝和文化角度為服裝復制實踐提供了思路和參考[3-5]。據資料記載福建蕉城飛鸞裝門襟和攔腰四周的裝飾就是“捆只顏”[6],其以多層重疊為特征,以福建省羅源地區(qū)的傳統(tǒng)服飾最為典型。羅源畬族服飾保存最為完整,1975年被指定為全國畬族女性服飾的代表服裝,201 8年5月21日福建省羅源縣畬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入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少數民族服飾是作為“技藝的藝術”而存在的[7],“鑲滾”工藝作為一個典型服飾技藝歷史悠久,在傳統(tǒng)服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襯托柔軟輕薄的衣身骨架,形成了綿延中國傳統(tǒng)服裝幾千年來虛實結合、流暢連貫的形制結構[8]。畬族傳統(tǒng)服飾以“捆只顏”為代表工藝,歷經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花邊衫,名日“鳳凰裝”,明晰其傳統(tǒng)工藝制作,挖掘其當代價值,延續(xù)其藝術生命,對于服飾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記載中的畬族服飾和“捆只顏”
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沒有文字,其傳統(tǒng)手工藝主要依靠手口相傳的方式傳承,文獻記載較少。相關研究資料主要來源于地方縣志中的記載,并結合現代學術著作分別對“捆只顏”和羅源式傳統(tǒng)服裝進行分析。
(一)羅源畬族傳統(tǒng)服飾樣式
“捆只顏”是羅源畬族傳統(tǒng)服飾的核心工藝特征,因此以羅源地區(qū)的畬族女性服飾為樣本進行復刻,通過浸入式的工藝實踐感受“捆只顏”的制作過程,進而分析這一傳統(tǒng)工藝在服飾中的作用。乾隆年間《摘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皇清職貢圖卷三中記載羅源縣畬族“婦挽髻蒙以花布,圉裙著履,其服色多以青藍布。古田畬民即羅源一重,婦以藍布裹甏或戴冠狀如狗頭,短衣布帶,裙不蔽膝”[9]。近現代以來的文獻資料記載羅源畬族婦女著大領衣”“,婦女衣服黑色,上衣長而無紐,寬領交叉于胸前,領鑲花邊,由紅黃綠、紅藍、紅黑、紅白、紅水綠的順序排列[11]。近代老照片[4][5][12]中所體現出的服飾特征與文獻記載吻合,結合傳世實物和圖文資料可以構建出羅源畬族婦女的基本服飾形象為:服裝以青藍色棉麻為面料,交領右衽,短裙(近代以后亦有著長褲的),腰系圍裙,頭戴小冠綴以綠色石珠,椎髻跣足,領口、大襟和袖口部位裝飾“捆只顏”和花邊,據此繪制女上衣平面效果圖,如圖1。
羅源式服裝下裝主要包含攔腰、腰帶、裙子和褲子、綁腿,其中攔腰即圍裙,短裙和褲子選擇其一,綁腿根據需要選擇。攔腰根據場合不同分為日常式和做客式,日常式以實用為主,做客式裝飾有“捆只顏”和繡花,裝飾意味更強。攔腰的具體形態(tài)各類文獻中的記載都大致相同,總結為:做客式的圍裙為長方形,黑色底布,無耳,裙頭是白布,裙面裝飾層疊的“捆只顏”工藝,繡角隅紋樣搭配補繡,具體各部分服飾形制如表1。
(二)“捆只顏”工藝的文獻記載
歷史文獻中對“捆只顏”的制作工藝記載幾乎不可見,僅在一些涉及服飾風貌的記錄中對這種花邊裝飾有零星描述,結合實物和照片分析,可以判定“捆只顏”的核心特質是鑲緄工藝,與普通鑲緄工藝不同的是“捆只顏”是多層嵌條堆砌而成,比普通鑲緄工藝的裝飾面積更大,因此產生了絢麗奪目的效果?!堕}東畬族文化全書》[6]中對攔腰裙面裝飾的描述中也提到了這種工藝:裙頭是白布,下壓一條2毫米的紅邊。再下是沿著兩旁和底邊捆上1厘米的白邊,然后是對稱成直角地壓上每色2毫米的五色彩邊和每道1厘米寬的繡花邊交替的七重花邊?!懂屪迳鐣v史調查》[11]記載“捆只顏”為:用紅、白布條堆壓而成的,最多有兩寸許,最少也有半寸以上。結合傳世實物和圖像資料分析,認為“捆只顏”本身是形成花邊的一種方法,即形成畬族“花邊衫”的重要構成要素,與畬族“好五色衣服”的歷史記載相吻合,近代以后該工藝和花邊搭配形成更加絢爛華麗的裝飾效果。
二、基于復制實踐的“捆只顏”工藝考證
“捆只顏”作為一個傳統(tǒng)工藝稱謂僅在一些地方志的記錄中出現,雖然工藝原理簡單但確是畬族服飾的構成要素,無論從歷史文獻資料還是傳世實物來看,該工藝是畬族傳統(tǒng)服裝中的主要裝飾工藝,以其撞色的搭配和花邊刺繡等工藝手法一起構成了畬族服飾的五色斑斕,不僅帶來了視覺裝飾效果,同時傳達了畬族人民“好五色衣服”的歷史情感。對于少數民族服飾尤其是服飾工藝,僅以觀者的視角進行考察審視和文獻研讀是遠遠不夠的,最好的了解方式就是復刻,通過浸入式的制作實踐剖析制作工藝和程序、感受制作過程,進而探索工藝特征,這種探索是建立在體會的基礎上的,將會獲得遠勝于圖像描繪所得的認知。
(一)材料準備
制作材料包括青藍色的面料主料和襯料、縫紉線、繡花線等輔料,以及制作工具。裁剪制版均采用傳統(tǒng)的平面裁剪。主料(面料)和輔料(裝飾材料、襯料、縫線、繡線等)。主料包括純麻面料(藏青色、黑色)。輔料包括純麻面料、布襯,繩子,縫線,傳統(tǒng)民族織帶,繡線等。工具主要有剪刀,錐子,頂針箍,繡花針,手縫針,縫紉機等。服裝的裁剪工藝與現代服裝裁剪不同,采用傳統(tǒng)平裁的方式。
(二)制作過程
“捆只顏”工藝主要運用于羅源式傳統(tǒng)上衣和攔腰上面:上衣采用傳統(tǒng)傳統(tǒng)十字結構,衣袖連裁的方式制作。畬族傳統(tǒng)服裝的面料由本族人民自己織造,布幅較窄,因此衣身的裁剪需要采用前后衣身破中縫的裁剪方式,袖口采用拼接的方式,裁剪圖如圖2所示。大襟、領口、袖口等部位的“捆只顏”、刺繡和織帶等裝飾是上衣的制作重點。按照傳統(tǒng)工藝,加上“捆只顏”用料,制作一件羅源式上衣需要5米長的苧麻面料。具體步驟為:繪制結構圖→裁剪→領子刺繡→袖口裝“捆只顏”、花邊→領面裝“捆只顏”→縫合衣身(后中縫、前中縫)→大襟裝“捆只顏”→包邊(領口、袖口)→做下擺開衩→裝系帶。
(三)復刻結果
羅源式畬族傳統(tǒng)服裝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耗時較長。在制作過程中體驗畬族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步驟和畬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是制作的初衷。在制作中發(fā)現,“捆只顏”工藝是一種工藝原理簡單實際操作耗時的工藝,對工藝水平要求較高,不熟練的操作者容易出現嵌條歪斜、寬窄不一的情況,甚至會出現面料皺縮的情況。需要制作者以極高的耐心和熟練程度進行制作,最終形成至繁至簡的工藝效果。復刻成品制作結果如圖3。
三、“捆只顏”的工藝特征與設計啟示
(一)工藝特征
“捆只顏”是用于服裝邊緣裝飾的工藝,將紅白(老年裝為藍白)嵌條層層排列,與花邊、刺繡等元素搭配,“捆只顏”的結構主要包括底布、嵌條、止口以及拼縫四個部分,如圖4。底布是指衣片,對嵌條起到支撐的作用。嵌條是捆只顏的核心元素,嵌條由紅白或藍白撞色的斜絲面料裁剪而成,將其對折后形成捆只顏的止口,其走向決定了捆只顏的形態(tài)。
“捆只顏”的工藝特征主要體現在:結構的層疊性、形態(tài)的可塑性和色彩的視覺沖擊性。結構的層疊性是指“捆只顏”按照一定的寬度相互疊加車縫在一起產生的層疊性和多組“捆只顏”搭配層層花邊所產生的層疊性。嵌條的彈性、拼縫的不確定性構成了“捆只顏”的可塑性。面料紗向影響嵌條的彎曲度,不同寬度的嵌條搭配可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服裝結構線的形態(tài)和位置也會對“捆只顏”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由于撞色搭配,形成絢爛的視覺效果。
(二)對現代設計的啟示
傳統(tǒng)“捆只顏”為雙層結構,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可以通過對線性的不同工藝改造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如對線條邊緣進行緝線裝飾、毛邊處理、壓褶處理和填充裝飾等。在具體設計處理時可以通過疊加使用突出層次感和立體感,運用其邊緣塑形特征與木耳邊的結構進行結合,形成夸張的造型效果,如圖5。
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捆只顏”工藝可以單獨表現、也可以與花邊和圖形搭配。畬族傳統(tǒng)服飾中的“捆只顏”是以多組搭配的方式呈現在服裝中的,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可以將其紅白相間的嵌條單獨提取出來,運用其自身的層疊性將其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通過增加或減少嵌條的數量,合理運用到服裝結構中。當增加嵌條數量時,產生豐富感,減少嵌條數量時,產生簡約感。也可以改變嵌條的顏色,還可以以平紋編織的形式將“捆只顏”編織出來運用到禮服設計中去?!袄χ活仭边€可以與其他元素如花邊、風琴褶、特殊圖形圖案等進行結合設計,產生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如圖6)。
綜上所述,“捆只顏”工藝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運用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1)通過疊加表現層次感,同時可以利用疊加的厚度對服裝整體形態(tài)形成支撐效果;(2)運用刪減法體現簡約感,指減少嵌條的數量結合服裝廓形對線條感進行強調;(3)逆向運用體現細節(jié)感,將“捆只顏”反面朝上運用于服裝設計中,隨著人體的運動,產生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4)堆砌運用體現立體感,通過折疊、抽褶等方式對多個“捆只顏”衣片單元進行堆砌,形成立體造型效果。
四、“捆只顏”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現
(一)緬懷先祖的文化傳承價值
畬族傳統(tǒng)服裝手工藝的精致體現了畬族人民的智慧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其承載了畬族的歷史變遷與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畬族歷史文化研究載體?!袄χ活仭弊鳛榱_源畬族特有的服飾手工藝,在層疊密實的鑲緄中沉淀下來的不僅是細致與耐心,還蘊含著畬族人民對祖先盤瓠的紀念與崇拜,制作過程精細繁復,穿著效果華麗大氣,具有儀式感。嵌條分組裝飾于服裝的領口、大襟、袖口、攔腰裙面等部位,且每組嵌條間隔不同的花邊裝飾。符合史書記載畬族“好五色衣服”的工藝基礎,完成了向盤瓠“五彩神犬”的原始形態(tài)的一種追思與紀念。同時五色斑斕的“捆只顏”也對畬族女性始祖三公主及其五彩鳳凰嫁衣傳說的致敬。
(二)五色斑斕的審美價值
“捆只顏”在實際穿著使用的時候按年齡不同,色彩搭配略有不同,但都極具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使穿著者具有隆重感和儀式感。青年女性以典型的紅白搭配為主色調,輔以多彩花邊和刺繡,由此產生的絢麗的撞色效果,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老年婦女的服飾上也是由“捆只顏”工藝作為主要裝飾的,但在色彩搭配上減少紅色嵌條用量,以靛藍色、青色為替代,同時適度減少鑲嵌數量和寬度,降低對比度以弱化華麗性以契合年齡帶來的莊重感。
(三)加固定型的實用價值
畬族自古以來生活環(huán)境艱苦且多居住于山區(qū),以耕獵為生,自古有食盡一地而他徙的傳統(tǒng)。正是這種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他們堅韌的性格和勤勞簡樸的生活方式,因此對服裝的堅固性和耐磨性要求較高。肩部和袖口增加面料的厚度可以有效的防止織物磨損,“捆只顏”工藝由多層嵌條交疊在一起緝縫于領口、袖口等部位,恰好滿足了這種加固需求,同時還使該部位服裝具有挺闊的造型感,起到了加固定型的作用。這一作用在傳統(tǒng)服飾在當代的活化設計時具有突出的實用性,可以通過與不同的設計風格、服飾局部造型結合,形成強調邊緣的裝飾效果的同時兼具服飾廓形塑造的效果。
(四)創(chuàng)新應用的設計價值
“捆只顏”工藝手法簡單,視覺沖擊力強,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無論從材質、色彩、工藝還是設計手法來看都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新設計空間??梢砸罁楋L格而進行不同的變化設計,可以依照服飾不同的造型而產生不同的形態(tài),還可以依照服飾不同的色彩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結論
服飾手工藝是傳統(tǒng)服飾的重要構成部分,是維持服飾生態(tài)和服飾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各類史料中對畬族傳統(tǒng)服飾手工藝的記載非常少,在深入研究各類圖文影像資料以及傳世實物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服飾進行復刻是一種有效的體驗式研究,有助于深度體驗傳統(tǒng)工藝制作過程和工藝細節(jié)。在復刻實踐基礎上對以“捆只顏”為代表的畬族服飾工藝進行探究,是對其進行文獻研究和應用探索的有益補充,對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遺產在當代的生產性傳承有積極意義。.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畬族服飾傳承脈絡與發(fā)展保護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6BG117)。
參考文獻
[1]劉禹錫.劉禹錫.詩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39
[2]馬淑燕,酆蔚.在高級定制中傳承民族服飾工藝[J]設計,2015 (03):88-89.
[3]張娟,袁燕.福建霞浦畬族服飾文化與工藝[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 6-100
[4]閆晶,陳良雨.畬族服飾文化變遷及傳承[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 57-118
[5]劉妙居.蒼南畬族刺繡技藝初探[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0,6 (30):264-280
[6]鐘雷興.閩東畬族文化全書服飾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5-33
[7]唐媛媛.生態(tài)美學視域下少數民族服飾審美及應用——以水族服飾為例[J]設計2020,33 (01):102-103
[8]譚一.傳統(tǒng)服飾裝飾手法與工藝在現代箱包上的運用探討[J]設計, 2018 (16):106-107
[9](清)傅恒等.皇清職貢圖[M]江蘇:廣陵書社,2008: 125-132
[10]陳永成.福建畬族檔案資料選編[M]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 7-10
[11]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福建省編輯組.畬旅社會歷史調查[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127-133
[12]方澤明.近代以來閩浙粵贛畬族服飾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