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電一
最近,久未聯(lián)系的表姐看了我的幾篇文章,在微信在大發(fā)感慨:“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你爺爺在你那么小的時候就教你識字。你總算沒有辜負他的培養(yǎng)??!”
我不敢說自己有什么出息,更不敢說沒有辜負長輩的希望,但我確實是把長輩的希望作為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了。
2016年6月,在光明日報社與當?shù)攸h委宣傳部聯(lián)合為我舉辦的新聞作品研討會上,有位領(lǐng)導說我的起點不高,能有今天很不容易。聽到這個說法,我深受觸動,久久不忘。不錯,我的起點真的很低,有時我對自己也有懷疑:一個出生在貧寒之家的農(nóng)家子弟,沒有任何過人的天賦,沒受過優(yōu)質(zhì)的教育,沒有任何靠山可以依靠,關(guān)鍵時刻沒有得到過貴人提攜,居然能在中央新聞單位就職、終生以“爬格”“碼字”為業(yè),還拿到了正高職稱,在當?shù)?、在業(yè)內(nèi)都有一點點知名度,不要說別人覺得不可思議,連我自己都不自信!
憑著自己那差得不能再差的學習經(jīng)歷,我居然在恢復高考當年就毫不猶豫地報考、并且在競爭最激烈、錄取率最低的這一年考出了遠高于錄取線的成績,真有點出人意料,因為當年錄取率只有4%左右,還有許多同齡人沒有機會、也沒有勇氣報考。追根溯源,我想起許多往事。那么,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又是誰塑造了今天的我呢?
表姐提到的往事,實際是追根溯源。她之所以還念念不忘60年前的往事,是因為那段往事在親朋好友中曾廣泛傳揚,有些人甚至是見證者,有人當成笑談,有人當成美談。
我出生在1956年。那個時候,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文化還相當落后,村里不僅有許多老光棍,而且有許多年輕的文盲,重視教育的人不多,識文斷字的人更少。許多人甚至沒有出過遠門,終其一生都在土里刨食。在與我年齡相仿的人中,有人年齡不小了才上學,有人讀了一兩年就退學。小學、初中都在村里上,就是上高中也沒有離開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當時稱公社)。正因為如此,祖父在我牙牙學語時就教我識字,才顯得那么“另類”,他“土法上馬”的識字教學法也令人稱奇。那時,在農(nóng)村很難見到識字課本,可供閱讀的書籍則更少,祖父是把紙板剪成小方塊,親筆寫上漢字,然后把字塊放入柳條編成的笸籮里,教我逐個辨認,隨機抽出考問,直到我全部認識為止。
從小培養(yǎng)孩子學習,在當時的城市和當今的社會并不稀奇,而在60年前的農(nóng)村確實不多,而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能認識一兩千個漢字也不多見,這也成為祖父向外人炫耀的資本。每有親朋好友來訪,祖父總是不厭其煩地讓我抱過笸籮,當面一一考問,我也“很爭氣”,從沒給他丟過臉。也就是在這種炫耀與表揚中,我懂得了學習、明白學習是很光彩的事,對學習也有了越來越清醒的認識、越來越濃的興趣。
說起來,祖父曾經(jīng)讀過二十年書,能雙手握筆,寫得一筆漂亮的小楷;又上過講武堂,有飛檐走壁的功夫,也算是文武雙全。國難當頭時,他賦詩明志,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東北抗日義勇軍。可惜,時運不濟,一生沒有什么作為,卻給自己弄了個“富農(nóng)分子”的帽子(1980年改了家庭成分,“富農(nóng)分子”的帽子也就不存在了)。我出生時,祖父已經(jīng)65歲了,他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這個唯一的孫子身上并傾注了大量心血??上?,在我12歲的時候,祖父病逝,但他對我的影響仍在繼續(xù)。
雖然祖父不能輔導我學習了,但學習的種子已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要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更是堅定不移。
讀中學時,我不被社會風氣影響,仍然以學習為樂,學習成績也始終領(lǐng)先,竟以全公社統(tǒng)考第一名的成績升入高中。雖然遭到各種干擾,但還是學到了一點知識。在農(nóng)場參加工作了,我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仍然堅持學習,并沒有像多數(shù)人那樣白白消磨時光。高中數(shù)理化課本,一直放在我的枕邊。而業(yè)余寫作則提升了我駕馭語言的能力,也為我贏得一點小名。正是堅持不懈的學習和不虛度年華的信念,讓我在高考中過關(guān)之后、又讓我在此后的公開招聘考試中勝出、也沒有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當然,培養(yǎng)了我、塑造了我、影響了我的,不止祖父一人,祖母和父母對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響。即使是在家中有這樣或那樣困難的時候,他們也盡力支持我學習,盡可能少干擾我、盡量減少我的額外負擔,讓我心無旁騖地努力工作、不斷提高業(yè)務。
撫今追昔,我特別慶幸自己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感謝黨和政府為我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感謝來自家庭的教育和影響。自己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天賦,因為我就沒有天賦;靠的不是靠山,因為我就沒有靠山;靠的不是僥幸,因為幸運之神從沒有向我招過手。
樹高千尺也不能忘記根。一個人,無論走到哪里、有多大的進步、有多么顯赫的業(yè)績,都不能忘乎所以,覺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忘記是誰培養(yǎng)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對培養(yǎng)了我們的人、特別是塑造了我們的人,我們應該滿懷感恩之心,以實際行動報答他們、為他們爭光,永遠不要辜負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