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
關鍵詞:刺繡;針法;滇繡;祖玉蘭;民族
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于“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繡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guī)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zhàn)國、兩漢的繡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guī)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先后產了蘇繡、粵繡、隴繡、湘繡、蜀繡,號稱“五大名繡”。此外還有顧繡,京繡、甌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滇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
中國歷代著名的刺繡品種有許多,發(fā)展至清代形成了藝術成就較高、影響較大的“四大名繡”,即江蘇蘇州的蘇繡,湖南長沙的湘繡,四川成都的蜀繡和廣東潮州的粵繡。
1)蘇繡:蘇繡是指以江蘇蘇州為生產中心的刺繡品種。蘇繡針腳細密,色調雅致,裝飾性強。蘇繡的工藝特點可用平、齊、細、密、勻、順、和、光來概括。蘇繡針法主要有平針、套針、搶針、施針、打子、拉梭子、松子針、刻鱗等。
2)湘繡:湘繡是指以湖南長沙為生產中心的刺繡品種。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工藝基礎上,吸收蘇繡和粵繡的特點,形成了獨特的寫實作風。湘繡多用施針,繡面的層次感強,色彩豐富,質樸生動。湘繡的傳統(tǒng)題材有獅、虎、松鼠等,以猛獸圖案最具特色。
3)蜀繡:蜀繡是以四川成都為生產中心的刺繡品種。多采用成都生產的各色軟緞,用彩絲和紅線繡制,技藝嚴謹精密,講究施針。蜀繡針跡工整、設色明快、虛實相間,極富民族特色。繡品多作為被面、枕套、桌圍、畫屏等。
4)粵繡:粵繡是以廣州為生產中心的刺繡品種,又稱“廣繡”。
粵繡題材喜用百鳥、雞、鵝等題材。其紋樣構圖繁縟卻不亂,色彩使用七彩原色,成品絢麗多姿,光彩奪目,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還有根據刺繡特點和材料的不同大概分為:
彩繡:泛指以各種彩色繡線統(tǒng)制花紋圖案的刺繡技藝,具有繡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彩繡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繡線的重疊、并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xiàn)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
包梗繡:主要特點是先用較粗的線打底或用棉花墊底,使花紋隆起,然后再用繡線繡沒,一般采用平繡針法。包梗繡花紋秀麗雅致,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又稱高繡,在蘇繡中則稱凸繡。包梗繡適宜于繡制塊面較小的花紋與狹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單色線繡制。
雕繡:又稱樓空繡,是一種有一定難度、效果十分別致的繡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繡制過程中,按花紋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繡出多種圖案組合,使繡面上既有灑脫大方的實地花,又有玲戲美觀的樓空花,虛實相襯,富有情趣。繡品高雅、精致。
釘線繡:又稱盤梗繡或貼線繡,是把各種絲帶、線繩按一定圖案釘繡在服裝或紡織品上的一種刺繡方法。常用的釘線方法有明釘和暗釘兩種,前者針跡暴露在線梗上,后者則隱藏于線梗中。釘線繡繡法簡單,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典雅大方,近年來在和服中應用較多。珠片繡,也稱珠繡,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為材料,繡綴于服飾上,以產生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的效果,一般應用于舞臺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時也廣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飾盒等上面。
十字繡:也稱十字桃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tǒng)刺繡方法。其針法十分簡單,即按照布料的經緯定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要求的圖案。由于其針法特點,十字繡的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也有寫實風格的紋樣,題材多為自然花草。十字繡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
絢帶繡:也稱扁帶繡,是以絲帶為繡線直接在織物上進行刺繡。絢帶繡光澤柔美、色彩豐富、花紋醒目而有立體感,是一種新穎別致的和服裝飾形式。
抽紗繡:是刺繡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類別,其繡法是,根據設計圖案的部位,先在織物上抽去一定數(shù)量的經紗和緯紗,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絲,用繡線進行有規(guī)律的編繞扎結,編出透孔的紗眼,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用抽紗繡繡面具有獨特的網眼效果,秀麗纖巧,玲瓏剔透,裝飾性很強。由于透制有一定難度,抽紗繡圖案大多為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在一幅繡品中作精致細巧的點綴。
祖氏滇繡的創(chuàng)始人祖玉蘭三歲起就接觸到了與刺繡密不可分的物件——針、線。祖玉蘭的母親是鄉(xiāng)村老師,母親為了兼顧工作和女兒,上課時便把女兒帶在身邊。又為了避免孩提時的她擾亂課堂秩序,便拿了針線給她做玩具。再加上祖玉蘭的母親的很多學生都是少數(shù)民族,使得她從小熟知了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刺繡藝術和民族元素。
祖玉蘭的蘇繡老師是蘇繡的十大繡娘之一的錢菊鳳。師從錢菊鳳之后,祖玉蘭每天的任務就是劈線。一根線劈為48絲,每絲都比頭發(fā)還細。為了保證絲線的光滑和光澤度,每一針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可以說傳統(tǒng)刺繡對于祖玉蘭日后的滇繡創(chuàng)作有著深遠的意義。祖玉蘭在綜合了四大名繡和滇繡優(yōu)勢特點的基礎上,又融入自己的想法,獨具匠心地創(chuàng)造出“祖氏滇繡”這一具有濃郁個性風格的刺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