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平,張華英,夏佳佳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上海 201800)
顱腦損傷為神經外科常見、多發(fā)疾病,高達50%的患者會出現躁動表現,導致墜床、拔管等不良事件頻頻發(fā)生,傷及醫(yī)護工作人員的職業(yè)暴露意外事件更是屢見不鮮[1]。針對顱腦損傷躁動者如何做好保護性約束護理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討神經外科顱腦損傷躁動患者的保護性約束臨床路徑護理對于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報道見下。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顱腦損傷躁動患者1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6~63歲,平均(32.23±4.29)歲。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4~65歲,平均(32.25±4.26)歲。組間(對照組和研究組)臨床資料均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以符合顱腦損傷診斷標準且躁動評級Ⅱ級以上、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為納入標準;排除合并精神疾病、嚴重感染、依從性差的患者。
對照組施行傳統(tǒng)保護性約束管理。約束前進行評估,做好護理記錄;約束期間,定時觀察約束部位的皮膚顏色與肢端血液循環(huán),保證患者的安全和舒適;待患者躁動平復后及時解除約束。研究組應用保護性約束臨床路徑護理。首先組建保護性約束臨床路徑護理小組(護理專家與外科護士長各2名,神經外科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5名),制定保護性約束臨床路徑內容。(1)約束前期,評估患者躁動等級,分Ⅰ級~Ⅳ級。Ⅰ級不進行約束;Ⅱ級以約束帶行四肢約束;Ⅲ級除以約束帶行四肢約束外,以床單行胸部約束;Ⅳ級在Ⅲ級基礎上加以手套約束。(2)約束流程,若情況緊急:實施約束→跟家屬說明情況,讓其簽署同意書→聯(lián)系醫(yī)生補開約束醫(yī)囑→進行約束護理記錄;若情況非緊急:全面評估→跟家屬說明情況,讓其簽署同意書→聯(lián)系醫(yī)生開約束醫(yī)囑→準備約束用具→實施約束→進行約束護理記錄。(3)約束期間,約束開始后半小時進行躁動程度評估,每1小時進行巡視1次,每2小時更換1次體位,觀察有無并發(fā)癥發(fā)生,并針對病情、約束部位、約束用具數量、管道情況、約束效果以及后續(xù)約束護理重點內容進行交接;同時加強對家屬約束期間配合與注意事項的講解。(5)解除約束,經全面評估后患者躁動等級降低,上報醫(yī)生開解除約束醫(yī)囑,做好約束巡視觀察單與護理記錄。
記錄兩組約束管理后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評價兩組護理滿意度。不良事件包括意外拔管、墜床、皮膚損傷、末梢循環(huán)受阻等。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表進行評價,分4個等級: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2軟件錄入與分析,計數資料均應用x2檢驗,計量資料均應用t檢驗,差異為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見,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護理滿意度(n,%)
對照組出現意外拔管5例、墜床1例、皮膚損傷3例、末梢循環(huán)受阻1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20.00%;研究組出現意外拔管1例、皮膚損傷1例,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4.00%。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身體約束是一種強制性的行為,易導致護患糾紛。保
護性約束臨床路徑要求必須獲得患者或者家屬的同意,并在醫(yī)囑指導下才能進行約束措施,必須征得患者或家屬的同意,在醫(yī)生的醫(yī)囑指導下才能使用實施約束,同時在約束前與約束過程中對患者或者家屬進行宣教,有利于打消其疑慮,提高配合度。在約束期間,護理人員遵循臨床路徑做好相關記錄,做到了在必要的時候有據可查。這些都進一步提高了患者或家屬對約束期間的護理滿意度。綜上所述,神經外科顱腦損傷躁動患者護理中應用保護性約束臨床路徑,有利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提高以及患者和家屬滿意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