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封,黃學桂,陳紅波
頭孢菌素是目前臨床一線應用的抗菌藥物,因應用頻率較高,使用范圍較大,臨床可檢測到較多的不良反應,如因β-內酰胺母核降解導致的超敏反應,以及因導致維生素K(VitK)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而出現(xiàn)的凝血功能異常與出血等[1-4]。頭孢孟多(CMD)是第二代頭孢菌素,對多數(shù)革蘭氏陰性細菌具有抗菌活性,臨床通常用于治療腹膜內和泌尿道感染。臨床藥師通過對一例CMD 致凝血功能異常病人進行用藥分析,探討該類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機制及臨床防治措施。
女,27 歲,身高160 cm,體質量60 kg,病案號2019×××。因“孕39+3周,不規(guī)則下腹陣痛5+h,加重3 h”于 2019 年 3 月24 日入院。查體:體溫 36.6 ℃,脈搏7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25/73 mmHg。產檢:宮高35 cm,腹圍110 cm,胎方位為左枕前位,胎心140 次/分,宮縮頻率為中下,每5~6 分出現(xiàn)一次宮縮,每次持續(xù)10~15 s。陰道檢查:宮頸管0.5 cm,質軟,宮口未開,胎膜已破,見較多白色陰道分泌物。
入院診斷:39+3周,懷孕1次生產0次,左枕前位,胎膜早破,妊娠合并霉菌性陰道炎。病人入院后產程發(fā)動,2019年3月25日產程中宮口開大4 cm時出現(xiàn)體溫升高至37.8 ℃,同時出現(xiàn)胎心持續(xù)大于160次/分,考慮“胎兒窘迫”,急診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剖宮產術中見子宮下段組織水腫,托兒頭助娩一活男嬰,予稀碘溶液沖洗宮腔。宮體注射縮宮素20 U,靜脈推注卡貝縮宮素100μg,術中出血500 mL,胎盤送檢病理。術后診斷:孕39+4周,懷孕1次生產1次,左枕后位,胎膜早破,妊娠合并霉菌性陰道炎,急性絨毛膜羊膜炎,發(fā)熱待查。
病人術后體溫波動較大,2019年3月27日出現(xiàn)最高體溫38.5 ℃,血象、降鈣素原與C-反應蛋白水平均上升,送檢胎盤病理報告提示:急性絨毛膜羊膜炎。選用頭孢孟多酯鈉注射液(3 月24 日至3 月29 日,每次2.5 g,每天兩次,靜脈滴注)與甲硝唑注射液(3月26日至3月29日,每次0.5 g/250 mL,每天兩次,靜脈滴注)抗感染治療,并積極補液營養(yǎng)支持。
病人術后監(jiān)測凝血功能指標,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與D-二聚體指標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考慮VitK 缺乏可能。予VitK1針(3 月27 日至3 月28 日,每次10 mg,臨時一次,肌肉注射)治療。由于病人無出血體征,凝血功能指標異常與使用CMD 之間考慮可能相關,且已予肌注VitK1對癥處理,主治醫(yī)師在與臨床藥師溝通后,決定暫不更換抗菌藥物,將CMD給藥至病人感染指標基本正常方停用。2019 年3 月31 日病人基本情況良好予以出院,建議出院后血液內科就診。病人入院前4 天與住院期間部分實驗室檢查指標見表1。
人體自身無法合成VitK,需通過食物攝取或經(jīng)腸道中的菌群合成。VitK 缺乏主要表現(xiàn)為皮膚、黏膜或內臟出血。所有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都會抑制腸道菌群產生VitK,均具有潛在出血風險[1]。具有N-甲基硫代四氮唑(NMTT)側鏈的頭孢菌素所致的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5],主要表現(xiàn)為致低凝血酶原血癥、免疫溶血性貧血及血小板功能障礙三方面。有文獻報道,具有NMTT側鏈的頭孢菌素可抑制Vit K 環(huán)氧化物還原酶,進而引起VitK 依賴性凝血因子缺乏,該類型頭孢菌素不但對腸道合成VitK的細菌可能產生抑制或殺滅作用,還會作用于Vit K 的循環(huán),其機制與華法林(Warfarin)類似[6-7]。另有報道指出,同其他頭孢菌素相比,具有NMTT側鏈的頭孢菌素的出血風險更高,其中頭孢美唑為2.9倍,頭孢哌酮/舒巴坦達到4.6倍[8]。其他出血相關的風險因素包括:病人具有使用抗凝血藥、抗肝功能衰竭藥物、抗慢性病毒性肝炎藥物、抗血小板藥、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腎病藥物及化療藥物等藥物治療史;具有曾經(jīng)發(fā)生過出血事件、營養(yǎng)狀況不佳、手術或侵入性外科操作、凝血功能障礙、高齡等臨床史;其中較高的風險因素包括使用抗凝劑、肝功能衰竭、營養(yǎng)不良以及近6 個月內曾發(fā)生過出血癥狀,其風險比值比分別為2.08、1.69、1.41和2.57。
表1 胎膜早破,妊娠合并霉菌性陰道炎,急性絨毛膜羊膜炎1例病人入院前4天與住院期間實驗室檢查指標
3.1 排除病人疾病本身導致的可能性回顧病人既往史及孕程病史,并無相關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出血史,無相關家族遺傳病史;入院時凝血功能檢查基本正常,因孕程中病理變化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的可能性較小。
3.2 手術應激反應病人住院期間行剖宮產手術,術中出血500 mL,是否與術后凝血功能異常有直接相關性尚無法明確。
3.3 考慮為CMD 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的不良反應其依據(jù)有:(1)有時間相關性,該病人凝血功能異常主要出現(xiàn)在CMD應用3天后。(2)CMD說明書提示:少數(shù)病人大劑量應用時,可出現(xiàn)凝血功能障礙所致出血傾向,凝血酶原時間與出血時間延長,注射VitK后凝血功能可恢復正常。(3)文獻循證結果支持。
根據(jù)凝血功能異常發(fā)生的時間、處理后好轉,結合說明書和文獻循證結果可判斷:該病人凝血功能異常與使用CMD有關。
孕婦在會陰切開術及剖宮產術中可能的污染菌包括B 組鏈球菌、革蘭陰性桿菌、腸球菌屬、厭氧菌等。通常革蘭氏陰性菌是醫(yī)院感染優(yōu)勢菌,革蘭陽性菌中主要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9]。通常根據(jù)病人臨床表現(xiàn)選擇廣譜抗菌藥物,并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結果進行調整。頭孢菌素類藥物抗菌譜廣,抗菌作用強,腎毒性小,可聯(lián)合甲硝唑(MTR)行抗感染治療[10-11]。
本研究中剖宮產術后診斷為絨毛膜羊膜炎。頭孢孟多酯鈉(CMD)為第二代頭孢菌素,對多數(shù)革蘭陽性球菌和革蘭陽性厭氧菌(厭氧球菌和梭狀芽孢桿菌)有良好作用,對大腸埃希菌、奇異變形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的活性較強[12-13]。本研究病人選用CMD與MTR抗感染治療。
VitK 是機體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時所需的輔助因子。肝臟通過谷氨酸γ-羧化酶,羧基化凝血因子前體中的谷氨酸進而合成γ-羧基谷氨酸,通過結合鈣離子啟動凝血過程[14]。CMD 具有NMTT 側鏈,該基團結構與谷氨酸分子很接近,可抑制VitK 環(huán)氧化物還原酶活性,與VitK 競爭性結合谷氨酸γ-羧化酶,導致凝血酶原合成減少與VitK依賴性凝血因子生成障礙,其作用機制與Warfarin類似[15]。
臨床常用的具有NMTT側鏈的頭孢菌素類別較廣,包括二、三代頭孢菌素、氧頭孢烯類及頭霉素類與其衍生物,詳見表2。
表2 臨床常用具有NMTT側鏈的抗菌藥物
頭孢菌素導致凝血功能異常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礙,其原因是激活機體免疫系統(tǒng),通過免疫介導破壞血小板;或競爭性結合血小板膜受體,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16-18]。本例病人實驗室檢查結果提示未發(fā)生血小板減少,但仍不排除CMD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影響。
同其他頭孢菌素相比,具有NMTT 側鏈的頭孢菌素的用藥后出血風險更高,臨床應用CMD等具有NMTT側鏈的頭孢菌素時,應當通過識別出血風險,監(jiān)測凝血指標等方式對可能出現(xiàn)的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進行預警管理。像管理Warfarin 類藥物一樣,在病人用藥后數(shù)天內進行凝血試驗檢測。當病人出現(xiàn)凝血功能異?;虺鲅獣r,應停藥并補充VitK 10~20 mg/d或輸新鮮冷凍血漿等對癥處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