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0-0119-02
1.對寫作核心素養(yǎng)的認識——思維能力是寫作最核心的素養(yǎng)
新《課標》把語文素養(yǎng)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了六個層次,要求“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把寫作要求為學生的基本技能。
而寫作教學作為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一種支撐,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具體化。寫作教學體現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語文教學規(guī)律的彰顯,寫作的核心素養(yǎng)最能反映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核,最能體現新《課標》表述的“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于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guī)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技能”,能較為完整地展現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當然,寫作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一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以為最為核心的,莫過于思維能力。
而寫作其實是一個極具私人化、感性化的活動,但在其過程中不乏理性和智性的思考。學生的思維、情感在伴隨著寫作前行時,思維越是細密,思想情感就會越深刻細膩。但也正因為寫作是極私人化、感性化的活動,所以提高寫作素養(yǎng)的教學和訓練就顯得更不容易。
2.提高思維素養(yǎng)的意義——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出現是重思維素養(yǎng)考查的方向標
高考日益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出現,就是更為重視思維能力考查的方向標。自2015年任務驅動型作文出現以來,高考作文都在用材料引發(fā)考生思考、激發(fā)寫作欲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fā)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較好地解決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這類作文試題往往給學生創(chuàng)設出一個情境,展示對立性的問題,讓考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相對于以往的材料作文或新材料作文,任務驅動型作文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更為直接。
完成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思維能力中包含著對眾多概念或材料的分析,對多個議論角度的取舍,是一個尋找牽動整篇文章的中心論點,并有序地進行分析論證的過程。這個思考的過程,學生必須關注文章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能達成對中心論點的有效證明,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有明確的指示性,最后還得有效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正體現了“本然語文”的“求序”“求實”觀。
近年來,高考對閱讀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有限的時間里,作文若想成功,不僅要有思維能力,而且還得有快速高效的思維能力。顯然,這樣的思維能力是可以訓練而且必須訓練的。
3.思維訓練總是易流于形式或過于寬泛
關于寫作思維的訓練,其實由來已久,而且內容極多。比如通過訓練“觸發(fā)思維”“繼發(fā)思維”“完形思維”“發(fā)散思維”“想象能力”等,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不同方向思考問題,以求讓學生的寫作思維更靈活、更深刻;或者用許多“選擇題”來訓練學生的哲理思辨能力。毋庸置疑,這樣的做法是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的,但是這樣的訓練往往易流于形式,淺嘗輒止,對于高考作文的寫作作用可能更是微小。
4.提高寫作思維素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以結構訓練引領思維訓練
高考作文經常被用“帶著鐐銬跳舞”作比,我們何妨在平時的訓練中,就將這“鐐銬”認清、用好,讓它與自己的寫作“物我合一”。
對于初學議論文寫作的學生來說,寫得清晰比寫得生動更重要,相對于文章的內容而言,文章的結構更重要,因為當文章的結構搭起來之后,理往里面填內容就相對容易了。對于初學者,寫作不能一蹴而就,那何妨從結構入手,就算內容表達差了一點,至少能讓老師最快地了解你在寫什么。何況若能將議論文的結構進行有效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在寫作時“胸有成竹”,更能利用文章結構反過來,引導并促發(fā)學生進行思考。例如筆者在課題理念的所引下,在所任教的班級里,進行了如下作文結構的訓練:
第一階段:在第一學期,指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特點及典型的“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結構,進行相關練習,初步讓學生養(yǎng)成“結構意識”。
第二階段:在第二學期,著力指導學生學習“引轉議聯結”結構。在本結構的教學中,每個部分都進行單獨的講解及訓練,把每個部分的知識都講解具體,讓學生把每個部分都練到位。
如第一部分的“引”,要求學生雖然只寫一段,80到100字,但必須有“引―評―立”三個步驟?!耙?,即針對自己確定的主題,簡明扼要地概述事件主體。這里應注意兩點,一是忌機械照抄,二是忌大篇幅回顧?!霸u”,即對事件進行簡單的理性分析?!霸u”既須簡明扼要,又須深入挖掘,要多用因果句、條件句、假設句,體現一定的思辨性,呈現一定的論述力度,不能蜻蜓點水;“評”要善用反問句,體現激情,可進行形象評析,促使讀者產生共鳴;還可運用對比句,以渲情造勢,運用呼告、設問、反復、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來增強氣勢,加強節(jié)奏;也可以運用感嘆句等將自己代入其中?!傲ⅰ?,即直接點題,提出明晰的論點。論點句要語言簡潔,與文章標題、結尾形成照應,并貫串全文。論點句的表述,可樸實明確,可充滿意蘊,尤其要充分體現個性色彩。
又如第二部分的“議”,要求學生寫三或四段,可以用上以前學習的“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再依次教給學生“議”的思維方式、分析的角度、分析的具體內容指向等。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講析到位。如“回議材料”部分,舉例講析回議材料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①定性質,即對事件的性質進行確認,指明這是什么性質的事件,如果是負面事件,要指出這里存在怎樣性質的錯誤;②談意義,即分析事件有怎樣的社會意義和作用,對人們能產生怎樣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③論是非,即對事件的是非優(yōu)劣進行分析評判,指出事件或人物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或是錯在什么地方;④說危害,即分析事件會對社會有哪些危害,會產生怎樣消極的后果;⑤挖根源,即從社會、歷史、心理等方面探尋事件產生的原因,為時代號脈,為社會診病;⑥提措施,為根絕或倡導某種現象、行為建言獻策。
第三階段:在第三學期,主要講解訓練“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并根據材料內容,合理地讓學生訓練“引轉議聯結”結構的某一部分寫作或全文寫作。
這樣的議論文結構訓練,讓學生的思維具有有序性、簡捷明快性、普遍適應性,而且可以長期使用,具有穩(wěn)定性和可操作性,在學生熟練掌握后,自然可以根據寫作的需要適當改變結構以求更優(yōu)化地表達,在學生有成熟的寫作能力之前,毫無疑問地,還可以反過來指引學生對材料對立意進行梳理、思考,很好地提高了“思維”這一寫作核心素養(yǎng),并進而引領寫作。
我相信,有了有序的思維素養(yǎng)后,再輔以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生不難在寫作中求和、求新乃至求美。
本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本然語文背景下提高寫作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與研究”(FJJKXB18-48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