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梅,王美蘭,杜淑娟,唐媛媛
(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01)
作為臨床上常見的心內科疾病,冠心病多發(fā)于老年群體,且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該疾病發(fā)病率逐年攀升。臨床針對冠心病首選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其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越性[1]。然而,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操作,介入治療風險高、術后并發(fā)癥多,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因此對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尤為重要。作為護理管理工作重要組成部分,風險管理貫穿患者治療全程,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2],在減輕潛在性傷害的同時,及時發(fā)現并處理各類風險。為探究其應用效果,此次研究收集冠心病介入治療病例60例,均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現對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6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進行分析,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5~85歲,平均(57.63±4.72)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5.79±1.36)年。對照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4~84歲,平均(57.72±4.72)歲;病程為6個月~12年,平均(5.81±1.42)年。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資料進行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診斷及檢查均確診為冠心病[3],行介入手術治療;②患者臨床資料及病史、檢查記錄等資料完善,檢查前均告知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出血傾向、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或肝硬化、惡性腫瘤重大疾?。虎谏裰静磺寤蚓裾系K患者;③合并先天性心臟病、低血糖昏迷患者;④既往接受過冠心病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患者;⑤心功能3級以上;⑥存在介入治療禁忌證患者。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管理,術前對患者予以健康宣教,術中協助醫(yī)師完成各項手術操作,術后加強病情監(jiān)測,積極預防并發(fā)癥。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①建立風險管理小組:由科室主任、主管護師、護理人員組間風險管理小組,科室主任擔任組長,制定冠心病介入治療風險管理制度,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明確護理人員職責,掌握風險管理流程,對介入治療中可能發(fā)生的潛在風險進行總結,制定應急處理措施。②術前護理:術前向患者講解介入治療流程及治療目的、方法等,告知相關注意事項,減少患者內心的恐懼及焦慮,通過治療成功案例的講解提升患者對手術的認可度,能夠積極配合各項手術治療。與此同時,教會患者深呼吸、屏氣的方法,指導患者咳嗽時如何用力。手術當天,常規(guī)備皮后,協助完成碘皮試護理,做好安全交接工作。③術中護理:手術堅持無菌操作的原則,嚴格按照風險管理制度實施,規(guī)范操作,規(guī)避不安全因素,器械護士、巡回護士做好配合,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機體創(chuàng)傷。手術全程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一旦發(fā)生異常,要及時告知醫(yī)師給予對應處理。④術后護理:術后對患者予以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預防術后并發(fā)癥,檢查穿刺部位有無紅腫、滲出等。每次用藥前都要對患者的信息進行反復核對、確認,遵照醫(yī)囑給予用藥,確保用藥合理性。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放射曝光、手術穿刺時間等相關指標,隨訪意外事件發(fā)生率,問卷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為所有患者發(fā)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由臨床科室提供,按照分值的不同分為十分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級別,評分范圍分別為>80分、60~80分、<60分。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2.1兩組患者潛在傷害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放射曝光時間、手術穿刺時間以及總手術時間均較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潛在傷害比較
2.2兩組患者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穿刺點出血,1例出現管道脫落,占6.7%,與對照組的23.3%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意外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十分滿意分別為22例、16例,基本滿意分別為7例、5例,護理滿意度分別為96.7%、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近年來,PCI手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越性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首選,然而由于冠心病多為高齡患者,再加上介入手術的特殊性,會出現手術潛在性傷害,手術風險高[4],若不積極采取措施予以臨床干預,不僅會影響手術治療效果,而且會影響患者預后,甚至導致一系列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引發(fā)不必要的醫(yī)療糾紛。
近年來,臨床上提出風險管理護理策略,其作為醫(yī)院護理管理系統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對醫(yī)療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加以識別及處理的過程,能夠大大降低患者住院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確保患者權益的實現[5]。此次研究觀察組患者接受的是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放射曝光、手術穿刺以及總手術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意外事件發(fā)生率為6.7%,低于對照組的2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護理風險管理能夠對潛在傷害起到緩解作用,與此同時可預防意外事件的發(fā)生。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建立及風險管理培訓,能夠提升護理人員風險管理水平,幫助護理人員明確自身的職責,提高責任意識,規(guī)范化操作,將手術風險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在患者圍術期全面貫徹落實護理風險管理措施,能夠降低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減少患者身心痛苦,縮短手術時間[6]。術前健康教育、心理疏導以及屏氣訓練等一方面能夠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心理,另一方面能夠了解手術注意事項,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中醫(yī)護人員做好配合,為手術爭取時間,減少放射、暴露等帶來的損害。術后通過生命體征監(jiān)測、病情觀察等,及時發(fā)現患者存在的異常,能夠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研究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96.7%VS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對護理風險管理表示認可。
綜上所述,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是降低潛在性傷害、減少意外事件的有效途徑,能夠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