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人民醫(yī)院(330000)范蘇華 高霞 王玲
交通事故、高空墜落、高能損傷均會引起患者出現(xiàn)重型顱腦損傷這一兇險疾病,發(fā)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病情急且兇險的特征。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后需要有效改善患者肌力功能方可鞏固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給予早期護理干預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肌力水平,幫助患者更好地提高生命質量和康復訓練成效,將患者一些不適癥狀消除或者減輕,盡可能促使患者更快恢復正常生活水平。本文將該院收治的130例重型顱腦損傷伴有肢體偏癱的患者進行護理研究,旨在探究有效的護理方法促進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康復效率的提升,通過對本文研究對象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及開展常規(guī)功能鍛煉效果對比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于2017年1月~2019年4月時間段所收治的130例重型顱腦損傷術后伴有肢體偏癱情況的患者為本文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均通過影像學進行了明確診斷,按照隨機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65例對照組與65例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中有41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年齡范圍在21~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1.3)歲,32例左側肢體偏癱,33例右側肢體偏癱。觀察組患者中有38例男患者,27例女患者,年齡范圍在27~85歲之間,平均(46.1±1.4)歲,36例左側肢體偏癱,29例右側肢體偏癱。對照組與觀察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患肢位置、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中,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研究比較,經過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在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研究前提下,對具有可比性的兩組進行研究對比。
1.2 一般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干預方法,包括降低患者顱內壓治療、使用脫水劑、正確及時執(zhí)行醫(yī)囑,干預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要求患者進行坐姿訓練、進行主動活動或者被動活動,以防止患者出現(xiàn)進一步損傷腦細胞的現(xiàn)象,密切關注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生命體征變化數據,對患者瞳孔淺反射、變化及神經系統(tǒng)進行評估。給予觀察組患者常規(guī)康復訓練干預及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有效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附表1 兩組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康復訓練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附表1 兩組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康復訓練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
附表2 兩組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康復訓練前后肌力情況比較[n(%)]
1.2.1 健康教育 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充足的健康知識普及教育,護理人員通過專題講解、巡視病房、晨間護理等方式讓患者和家屬可以對該疾病康復要點、護理注意事項以及相關知識有大致了解,掌握一定的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保健、日常鍛煉康復知識,同時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自覺定量、定時的進行訓練和用藥[1]。
1.2.2 心理護理 由于患者出現(xiàn)重度顱腦損傷病情普遍比較突然,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及家屬考慮預后、經濟壓力等方面因素,導致患者容易出現(xiàn)自暴自棄、緊張、焦慮、恐懼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和情緒,不利于盡早康復,也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一定影響[2]。所以針對患者此種情況護理人員要及時關注患者心理變化,主動與患者和患者家屬溝通互動,掌握患者內心想法,親切細致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疾病問題,消除患者消極情緒,增強患者治療和康復的勇氣與自信心,從而提升患者治愈效率。
1.2.3 腦水腫期護理 患者在術后昏迷狀態(tài)下,護理人員采取臨床合理干預措施幫助患者調整或者展開肢體,保護患者關節(jié)功能,選擇臥位的體位稍微抬高患者手肘,控制患者手肘屈曲角度在90°,令患者膝關節(jié)呈現(xiàn)35°角的背屈狀態(tài),令患者踝關節(jié)呈現(xiàn)90°角的背伸狀態(tài)。護理人員適當讓患者上肢與下肢進行被動活動,配以外展鍛煉、上臂后懸旋鍛煉等方式讓患者上肢得以充分鍛煉,護理人員動作持續(xù)3分鐘每次,重復動作4次。
1.2.4 穩(wěn)定期護理 患者在進入到術后穩(wěn)定期后護理人員適當增加主動訓練干預措施,詳細講解伸展肢體、翻身技巧等相關動作的必要知識與注意點,并且在患者主動訓練過程中給予科學指導、同時,護理人員要講解坐便器的正確使用方法,讓患者可以規(guī)范使用坐便器,進行有效的坐起運動康復訓練,將患者活動訓練時間控制在每次三分鐘,訓練動作重復15~25次。護理人員在患者翻身練習時要結合患者康復情況給予恰當的幫扶或者引導,以便保證練習效果。
1.2.5 恢復期護理 護理人員指導恢復期患者開展站立訓練、步行訓練、座椅轉移訓練等,針對患者偏癱上肢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重點指導患者提高偏癱肢體肌力。護理人員結合患者日常生活制定科學可行的護理方案和訓練目標,促進患者更快恢復患肢功能[3]。
1.3 評價標準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表進行對比研究,對兩組患者接受康復訓練前、在一星期至五星期恢復期過程中日常生活能力進行科學判定。通過分析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科學判定兩組患者康復訓練一星期、五星期的肌力分級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比較采取SPSS20.2分析,其中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率表示的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進行比較,如果P<0.05,則可以表明本次實驗數據存在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患者在康復訓練前ADL評分低于觀察組,組間對比P>0.05,沒有存在明顯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經過一周與五周康復訓練后,觀察組ADL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差異性真實存在,具體對比情況見附表1所示。
2.2 觀察組患者經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康復鍛煉后一周,肌力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干預康復訓練五周后肌力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兩組數據P<0.05,存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比情況如附表2所示。
護理人員對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存在肢體偏癱情況的患者進行科學有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提高患者肌力,獲取良好的康復鍛煉效果。護理人員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心理護理措施可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緒,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提高患者康復訓練配合度與積極性,在患者腦水腫階段通過調整干預患者體位,刺激患者神經系統(tǒng),使患者接受充足的被動活動,改善患者患肢肌力和功能,在患者恢復期引導患者主動康復訓練,增強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患者行走訓練質量,促進患者盡早恢復正常生活水平。患者在發(fā)生重型顱腦損傷疾病后會一定程度損害中樞神經功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心理障礙問題或者偏癱癥狀[4]。在治療康復過程中通過藥物治療措施能夠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護理人員在臨床階段采取恰當的早期康復護理措施干預患肢功能訓練,能夠有效重建患者神經系統(tǒng),縮短疾病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重型顱腦損傷術后肢體偏癱患者在臨床階段護理人員給予科學、全面的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提高患者ADL評分,提升患者生命質量和康復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