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仁華,管嫦娥*,林 通,2
(1.江西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 機械與電子工程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2.浙江理工大學 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齒輪傳動因傳動精度高、結構緊湊等諸多優(yōu)點應用十分普遍[1]。在加工齒輪的過程中,經常要測量齒厚,以此評定齒間側隙是否合理,能否保證精確傳動[2]。常用的齒厚測量方法有弦齒厚測量法、跨棒距(即M值)測量法和齒輪公法線測量法[3]。齒輪公法線測量法不以齒頂圓為定位基準,對齒頂圓精度要求不高,也不用借助量棒或量球,操作簡單,精度高,因此應用甚廣[4]。齒輪加工后要檢測公法線實際長度是否合格,首先要確定評判的標準,即齒輪公法線長度的工藝參數(shù)值。目前齒輪公法線長度工藝參數(shù)值的確定方法有以下幾種:文獻[5]直接利用齒輪公法線公式計算確定,涉及函數(shù)多,計算繁瑣,容易出錯;文獻[6-7]利用CAXA軟件,采用圖解的方法得到齒輪的公法線長度,不同的齒輪參數(shù)需繪制不同的圖形,繪圖過程復雜,效率太低;文獻[8]開發(fā)了基于VB和SQL Server的齒輪公法線計算程序,該方法要求有較強的VB語言編程能力。
本文通過剖析齒輪公法線長度的計算原理,利用常用的機械設計軟件Creo的參數(shù)化建模和測量功能,模仿其計算狀況,實現(xiàn)齒輪公法線長度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的構建。該計算模型相對文獻[5-8]所述方法,建模過程簡單,無需額外VB語言編程,適用于不同參數(shù)齒輪的公法線長度計算,不僅直觀實用,而且精度更高[9]。
齒輪公法線長度計算原理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齒輪公法線長度W(即線段AB)等于一個基圓齒厚加上k-1個基圓齒距,其中k為測量時的跨齒數(shù)[10]。根據(jù)漸開線的形成原理,可知發(fā)生線分
圖1 齒輪公法線長度計算原理
Wk=mcosα[π(k-0.5)+zinvα]+2xmsinα,
Creo具有強大的參數(shù)化建模功能,是專業(yè)的CAD/CAM/CAE應用軟件。在利用Creo進行三維造型時,會自動生成基于特征的Program,它會記載所有特征的創(chuàng)建步驟,如尺寸、參數(shù)及關系式等各種信息。
通過Program,可以方便地實現(xiàn)Creo的二次開發(fā)。開發(fā)時三維模型的設計步驟不用重復編寫,只須根據(jù)需要增加相關的指令,輸入?yún)?shù)值就能方便地得到一系列和原模型特征相似的模型,從而達到參數(shù)化設計的目的。
由齒輪公法線長度計算原理圖(圖1)可知,齒輪公法線長度W等于線段AB的長度,該線段同基圓相切,與所跨輪齒外側漸開線相交。所以,可以運用Creo建模功能,構建齒廓曲線和齒輪公法線長度線段AB的參數(shù)化模型,同時用草繪中的“相切約束”功能,讓線段AB同基圓db相切,從而構建齒輪公法線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明顯其和使用公式計算的幾何模型毫無差別。構建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的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構建流程
構建齒輪公法線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時,主要相關的變量有[12]:模數(shù)M、齒數(shù)Z、壓力角ALPHA(α)、變位系數(shù)X、頂隙系數(shù)CX、齒頂高系數(shù)HAX、跨齒數(shù)K、齒寬B。執(zhí)行面板命令:模型→模型意圖→參數(shù),建立如圖3所示的變量參數(shù)表,并同時賦初始值。
圖3 變量參數(shù)表
執(zhí)行菜單命令:模型→模型意圖→關系,定義尺寸符號與參數(shù)間的關聯(lián)性,將以下關系式輸入至對話框中:
D=M*Z
DB=D*cos(ALPHA)
DA=D+2*M*(HAX+X)
DF=D-2*M*(HAX+CX-X)
3.3.1 構建齒輪基本曲線
圖4 齒輪基本曲線和齒廓漸開線曲線
新建一零件文件,執(zhí)行菜單命令:模型→草繪,用繪圖命令繪制基圓、分度圓、齒根圓、齒頂圓等基本曲線[13],如圖4所示。
3.3.2 構建漸開線齒形曲線
執(zhí)行菜單命令:模型→基準→曲線→來自方程的曲線→方程。將以下漸開線方程輸入自動彈出的編輯窗口中:
R=DB/2
THETA=T*45
X=R*cos(THETA)+R*sin(THETA)*THETA*PI/180
Y=R*sin(THETA)-R*cos(THETA)*THETA*PI/180
Z=0[14]
3.3.3 構建三維齒形圖
將齒根圓沿軸向拉伸5(B值),同時將漸開線a與b,齒頂圓、齒根圓(利用草繪中的投影獲取)進行修剪,得到獨個齒形曲線,將獨個齒形曲線拉伸5,得到獨個齒的三維特征,如圖5中所示的齒1。將齒1進行軸類型陣列,陣列數(shù)為1,成員間陣列角度為(360°/z)×(k-1),得到齒2。
3.3.4 構建齒輪公法線長度測量線段
以圖5所示的三維齒形的實體表面為草繪平面,繪制一線段MN,線段兩端點M、N分別約束在齒1、齒2外側齒形曲線上,同時使用“相切約束”功能,使線段MN與基圓db(如圖5中的粗線圓所示)相切,此時線段MN的長度就等于齒輪公法線長度W。隱藏齒輪基本曲線,最終的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如圖6所示。
圖5 三維齒形圖 圖6 齒輪公法線長度測量線段
為使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即能計算不同參數(shù)齒輪的公法線長度,須對該模型進行二次開發(fā)。執(zhí)行菜單命令:模型→模型意圖→程序→編輯設計→自文件,將會自動打開Program設計程序,對程序進行相應的修改。
在INPUT和END INPUT之間輸入以下語句:
M NUMBER
"請輸入模數(shù):"
Z NUMBER
"請輸入齒數(shù):"
ALPHA NUMBER
"請輸入壓力角:"
X NUMBER
"請輸入變位系數(shù):"
B NUMBER
"請輸入齒輪寬度:"
HAX NUMBER
"請輸入齒頂高系數(shù):"
CX NUMBER
"請輸入頂隙系數(shù):"
在RELATIONS與END RELATIONS之間輸入以下關系式:
SD0=D /*分度圓直徑
SD1=DB /*基圓直徑
SD2=DA /*齒頂圓直徑
SD3=DF /*齒根圓直徑
D5=B /*齒輪寬度
D6=0.46*M /*齒根倒圓角半徑
K=ALPHA*Z/180+0.5+2*X*cot(ALPHA)/PI /*初算跨齒數(shù)
K=ceil(FLOOR(2*K))/2 /*四舍五入后的跨齒數(shù)
P23=1 /*陣列成員數(shù)
D7=(360/Z)*(K-1) /*陣列成員間角度
程序修改完成后,單擊保存,會自動彈出“要將所做的修改體現(xiàn)到模型中”的確認對話框,選擇“是”即可。至此,二次開發(fā)的參數(shù)化模型就構建完成了。
圖7 齒輪公法線長度測量值
構建好參數(shù)化模型,就可以使用它計算齒輪公法線長度,采用表1的第一組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執(zhí)行菜單命令:模型→重新生成,會自動彈出“得到輸入”菜單,選擇“輸入”選項后,將彈出“INPUT SEL”菜單,選擇“全選”選項并確認后,將依次詢問模數(shù)、壓力角、齒數(shù)、變位系數(shù)等變量參數(shù)值。依次輸入各個參數(shù)值后,將自動更新參數(shù)化模型。
執(zhí)行分析→測量→長度,選擇被測對象(線段MN),將自動得到被測線段的長度,如圖7所示,其數(shù)值11.695 8 mm便是齒輪公法線的長度值。
采用同樣的操作方法,將表中第2、3組的模數(shù)、齒數(shù)、壓力角、變位系數(shù)、頂隙系數(shù)和齒頂高系數(shù)等參數(shù)值分別輸入至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中,可得到齒輪公法線的長度值分別為21.529 0及22.575 5。將模型計算結果同公式計算值進行分析比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齒輪公法線長度值分析對比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兩者非常接近,雖具有一定的差異,但差值非常小,不到0.001 mm,完全符合齒輪公法線長度值的精度要求。由此表明,構建的齒輪公法線長度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精確,完全符合工藝要求。
(1)構建了齒輪公法線長度計算的參數(shù)化模型,該模型能方便計算不同參數(shù)的齒輪的公法線長度。
(2)實例應用表明,該參數(shù)化計算模型精確度高,完全滿足工藝要求。
(3)模型計算值與公式計算值,兩者存在細微差異,主要是因為公式計算中應用了余弦函數(shù)cosα、正弦函數(shù)sinα、漸開線函數(shù)invα及無理數(shù)π,客觀上會造成精度損失而導致的,但計算模型采用參數(shù)化建模,不會產生精度損失,因此精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