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虹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科室內鏡中心 江蘇 蘇州 215000)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借助于消化內鏡技術,在治療胃腸道息肉等疾病中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效果[1]。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為損傷小、病灶清除徹底、術后恢復快等。但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操作相對復雜,需要良好的手術配合,以進一步確保療效[2]。因此,文章對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實施程序化護理配合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并選取了2018 年3 月—2019 年9 月80 例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進行觀察,詳細內容如下。
取80 例消化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患者進行觀察,病例納入時間2018 年3 月—2019 年9 月,所有患者均符合內鏡手術適應癥;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血液疾病患者和精神障礙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手術護理,觀察組行圍術期護理配合,每組40 例患者。對照組年齡范圍36~74 歲,平均年齡(52.5±1.4)歲,男21 例,女18 例,胃腸道息肉25 例,腫瘤疾病患者15 例;觀察組年齡范圍34 ~76 歲,平均年齡(51.8±1.8)歲,男22 例,女16 例,胃腸道息肉26 例,腫瘤疾病患者14 例?;颊咭话阗Y料差異性不顯著,P >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的手術配合措施,詳細內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體征觀察、術中器械穿刺、靜脈用藥維護等等。觀察組則采用圍術期護理配合,具體內容如下:
1.2.1 術前護理 術前一天,對患者進行訪視,告知患者手術準備情況和手術流程,評估患者軀體和心理狀況,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告知手術風險和預期療效。手術當天,與患者進行交流,并再次查看患者軀體狀態(tài),建立護患、醫(yī)患信任關系。并遵醫(yī)囑進行術前準備。
1.2.2 術中配合 進入手術室后,開放靜脈通道,建立心電監(jiān)護,連接各類儀器。配合麻醉師進行麻醉操作,維持麻醉情況。手術室護士需配合醫(yī)生進行負壓引流、縫合、靜脈用藥等操作,及時的清理污漬、血漬等。術畢清點手術器材、藥品和紗布。
1.2.3 術后護理 術后,遵醫(yī)囑進行抗感染治療,注意觀察出血情況的發(fā)生。術后當天加強病情和體征觀察,每隔4h 測量一次體溫和心率;每隔2h 幫助患者翻動體位;術后2 ~5d,可進行簡單的活動,促進軀體機能的恢復。合理管理患者飲食,查看患者排便與排氣情況等。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是(61.4±10.3)min,出血量是(47.9±11.5)ml,住院時間是(5.3±1.6)d,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表1 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61.4±10.3 47.9±11.5 5.3±1.6對照組 40 78.5±8.9 69.2±13.1 8.6±2.3 t 7.9449 7.7281 7.4492 P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5%)低于對照組的(25.0%),P=0.0339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比較(例)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該疾病在一些消化道息肉和腫瘤疾病中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效果[3]。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手術損傷較小,而且適應癥廣泛,對病灶的清除效果比較好。但是該手術所用儀器比較精密,手術操作難度較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4]。
近幾年,護理醫(yī)學不斷發(fā)展,其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也到了廣泛的認可。有學者指出:程序化護理配合是一種可行性和有效性較高的護理措施。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中,采取程序化護理配合,一是實現(xiàn)了臨床護理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防止出現(xiàn)護理遺漏;二是可以降低手術風險,確保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護士能夠進行良好的手術配合;三是可以降低并發(fā)癥風險,流程化的術后護理較為全面,對術后并發(fā)癥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5]。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經實施該護理措施,其手術時間更短,患者出院快,術中出血量也比較少,術后并發(fā)癥少??梢哉f,程序化護理配合對于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程序化護理配合應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作用積極,可以提升手術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