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勇 鄒田田(通訊作者)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麻醉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在外科手術過程中,如何減輕患者手術疼痛,降低應激反應,是臨床麻醉研究的重點內(nèi)容。隨著現(xiàn)代外科學及麻醉學的不斷發(fā)展深入,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成為上肢手術有效麻醉方法之一,效果良好[1]。臨床常用麻醉藥物包括右美托咪定、羅哌卡因等,且聯(lián)合使用可有效延長臂叢神經(jīng)阻滯時間,發(fā)揮麻醉協(xié)同效果[2]。本文旨在探討右美托咪定復合羅哌卡因?qū)Τ曇龑卤蹍采窠?jīng)阻滯的影響效果,為臨床麻醉干預提供科學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將我院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收治的209 例行上肢手術治療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05 例,對照組104 例。觀察組男68 例,女37 例;年齡25 ~77 歲,平均(47.18±6.83)歲;手術類型:急診手術52 例、擇期手術53 例;手術時間:29 ~184min,平均(93.67±12.58)min。對照組男70 例,女34 例;年齡27 ~75 歲,平均(47.81±7.05)歲;手術類型:急診手術49 例、擇期手術55 例;手術時間:34 ~179min,平均(94.26±13.09)min。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及手術時間等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 >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單行上肢手術;②麻醉方式為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③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 S A)評級Ⅰ~Ⅱ級;④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既往實施臂叢神經(jīng)相關手術者;②合并多部位骨折者;③本研究所用麻醉藥物過敏者;④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者;⑤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或多器官功能衰竭者。
所有患者術前均禁飲禁食,給予血壓、心電圖及血氧飽和度等常規(guī)心電監(jiān)護,開放靜脈通道。囑患者仰臥位,展開患側(cè)上肢,充分暴露腋窩,超聲探頭垂直于肌間溝定位、穿刺,根據(jù)圖像隨時調(diào)整進針方向,臂叢神經(jīng)三干周圍局部麻醉,包圍三干部位。對照組給予鹽酸羅哌卡因麻醉:75mg 5%的鹽酸羅哌卡因與0.9%的NaCI 溶液稀釋至20ml 緩慢輸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右美托咪定麻醉:給予1μg/kg 鹽酸右美托咪定與0.9%的NaCI 溶液稀釋至20ml 緩慢輸注。所有患者麻醉過程由同一麻醉師完成。
(1)記錄兩組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等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變化情況。(2)記錄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效果,主要包括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及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
數(shù)據(jù)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麻醉后,兩組MAP、HR水平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且治療后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174,P=0.000;t=42.526,P=0.000)。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學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學指標水平比較()
組別 n MAP(mmHg) HR(min/次)麻醉前 麻醉后 麻醉前 麻醉后觀察組 105 95.47±9.36 70.24±6.85# 99.13±1.58 69.32±1.04#對照組 104 95.02±9.73 85.31±7.49# 98.74±1.41 75.71±1.13#t 0.341 15.174 1.883 42.526 P 0.734 0.000 0.061 0.000
觀察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8.23±1.76)min、運動阻滯起效時間(10.58±2.13)min,均低于對照組的(11.08±2.12)min 和(14.47±2.51)min,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569,P=0.000;t=12.075,P=0.000);觀察組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12.27±1.48)h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01±1.22)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383,P=0.000)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表2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h)觀察組 105 8.23±1.76 10.58±2.13 12.27±1.48對照組 104 11.08±2.12 14.47±2.51 9.01±1.22 t 10.569 12.075 17.383 P 0.000 0.000 0.000 n 感覺阻滯起效時間(min)運動阻滯起效時間(min)
臂叢神經(jīng)阻滯是臨床外科上肢手術常用麻醉方法,在超聲引導下實時監(jiān)測穿刺情況及麻醉藥物的分布,有效提高臨床麻醉效果,確保手術順利實施開展[3]。羅哌卡因是外周神經(jīng)阻滯首選酰胺類麻醉藥物,阻滯效果可達8 ~14h,安全性較高,鎮(zhèn)痛效果欠佳[4]。
近年來,右美托咪定作為一種新型麻醉藥物,在外科麻醉過程中被廣泛關注應用[5]。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高選擇性a2 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對神經(jīng)元放電進行阻斷,抑制交感神經(jīng)活性,進而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其屬于神經(jīng)阻滯佐劑,輔助鞘內(nèi)注射可有效延長感覺阻滯及運動阻滯效果[6]。本研究給予超聲引導下精準定位,可在不增加藥物用量的前提下,有效保證阻滯效果,減少甚至避免周圍神經(jīng)血管損傷[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治療后MAP、HR 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各項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及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右美托咪定復合羅哌卡因可有效維持機體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進一步縮短各方面阻滯起效作用時間,延長麻醉鎮(zhèn)痛維持時間,提高麻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