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 袁景祥 付啟橋 陳華松
(貴州省銅仁市袁家寺骨科醫(yī)院,貴州 銅仁,554300)
骨傷是由高空墜落、車禍、撞傷等因素造成,常見癥狀有機體筋骨與軟組織嚴重損傷、肌肉與筋骨間出現血液泛濫、出血等。骨傷的出現,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而且會阻滯筋絡的通暢,致使患處出現氣機不順,進而引發(fā)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嚴重時還會出現瘀滯[1]。為了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達到緩解淤血疼痛、行氣活血等目的,就要注重治療方法的合理運用。因此,文章對行氣活血消淤止痛在中醫(yī)骨科臨床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以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為依據,選擇中醫(yī)骨科收治的124 例骨傷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9 例,女性患者55 例;平均年齡(36.78±3.47)歲;骨傷類型:頸椎病32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25 例,胸肋軟組織損傷20 例,四肢挫傷且肢體腫脹41 例,其他6 例。納入標準:(1)CT、MRI、X線等檢查結果符合臨床收治標準;(2)有著較高的配合度與依從性;(3)家屬知曉并同意研究。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藥物過敏史者;(2)合并臟器嚴重損傷、腦卒中、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者;(3)患者入院時表示不參與臨床研究;(4)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124 例患者均實施行氣活血消淤止痛治療,因骨傷類型不同,所以方劑也存在較大差異。其中,頸椎病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方劑為桑寄生、杜仲各6g,狗脊7g,地龍、三棱、三七、莪術、川穹各10g,雞血藤、丹參、續(xù)斷各15g,骨碎補20g,葛根30g;胸肋軟組織損傷患者的方劑為三七3g,大黃、紅花各6g,木香、天花粉、香附、當歸尾各10g,桃仁12g,柴胡15g;四肢挫傷患者的方劑為澤瀉、澤蘭各8g,烏藥、郁金各13g,柴胡、枳殼各15g,木香、陳皮各20g,若為上肢挫傷,加羌活20g,下肢挫傷則加川牛膝15g[2]。上述方劑的治療方法為用水煎服,湯劑劑量為500ml,分早、晚飯前服用,各250ml。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除了要叮囑患者及時、合理用藥外,還要觀察患者是否發(fā)生不良反應,若出現過敏、頭暈、惡心等癥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yī)生進行查看與解決。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資料用(%)表示。
2.1 臨床效果124 例患者的臨床效果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效果統(tǒng)計(%)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4 例患者中,1 例過敏,2 例惡心嘔吐,2 例胸悶、氣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3%。
中醫(yī)認為,骨傷患者出現的功能障礙、腫脹、疼痛等癥狀均與內傷、骨折、關節(jié)脫臼等有關,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為血瘀,即離經之血[3]。血瘀的出現,不僅會阻礙新血的化生,還會加重脈絡阻滯,嚴重時將會出現局部氣血凝滯癥狀,導致瘀滯發(fā)生,所引發(fā)的關節(jié)粘連、腫脹等并發(fā)癥則會影響康復進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臨床研究可知,骨傷患者的常見病癥有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胸肋軟組織損傷、四肢挫傷且肢體腫脹等,因患病部位及血瘀情況不同,所以行氣活血消淤止痛方劑也存在一定差異。比如說,頸椎病或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方劑中的藥物有桑寄生、杜仲、狗脊、地龍、三棱、三七、莪術、川穹、雞血藤、丹參、續(xù)斷、骨碎補、葛根,其中桑寄生有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的功效;杜仲有消炎、強筋骨等功效;地龍有通絡等功效;三七有止血補血,抗血栓等功效;莪術、三棱和川穹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等功效;雞血藤、丹參有補血造血等功效;續(xù)斷、骨碎補有補腎強骨、續(xù)傷止痛等功效;葛根有舒筋止痛等功效。方劑中的藥物相互結合,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又能加快代謝廢物排出,以獲得顯著的療效[4]。另外,治療胸肋軟組織損傷、四肢挫傷且肢體腫脹等方劑中的藥物,均能發(fā)揮自身具有的功效,達到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緩解疼痛的目的。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行氣活血消淤止痛應用于中醫(yī)骨科臨床中,可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有助于促進患者生活質量與康復速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