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限
遼海衛(wèi)碑(現(xiàn)藏沈陽故宮)
遼海衛(wèi)中千戶所百戶印
用什么文化符號為遼寧地域文化冠名比較貼切?什么樣的地域文化符號有利于突出遼寧省的文化個性?在遼寧省的“兩會”上,有政協(xié)委員提出在《確立我省地域文化符號的幾點思考和建議》的提案中,建議將“遼海文化”定位為遼寧的地域文化符號,這一建議曾引起“兩會”代表委員的很大興趣,同時也引起學界的響應,遼寧史學會也多次舉行專題研討會,文學藝術界也參與討論,并提出“遼海文學”與“遼海畫派”的相應概念。
今天的遼寧省,西起山海關,東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南臨黃渤海分界線,北至內(nèi)蒙古,有海岸線2200多公里,是東北地區(qū)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既有大河文明,又具海洋文明,受河海文明的雙重影響。在古代,遼寧曾有過多種名稱:遼東、遼海、遼左、關東等。但從地理、歷史、文化諸方面作全面考察,史學專家顧奎相和陳琬認為,在這些稱呼中遼海之稱最為恰當。陳琬說:“稱遼寧為‘遼?!跂|晉時期就已開始。那時,遼寧地域的行政區(qū)劃是遼東、遼西,而社會上的習慣叫法將這一地域統(tǒng)稱為“遼?!保捶褐高|東、遼西較大范圍的區(qū)域?!庇浾卟殚喯嚓P資料獲悉,20世紀30年代,修《遼海叢書》時,考證出“遼?!泵Q最早出自《魏書》,并且對“遼海即遼東”的論斷早有精細考證。對此,陳琬說:“最早載‘遼?!Q的文獻是《三國志》: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桓溫上表推薦譙周之孫譙秀,有‘管寧之默遼?!?。這說明,東晉時遼寧地域就被稱為遼海。而且自西晉陳壽所修《三國志》以后,歷代所修正史如《晉書》 《魏書》 《明史》《清史稿》皆稱遼寧為‘遼?!!?/p>
陳琬介紹,從魏晉以來,遼海一直是一個普遍使用的地域名稱。它是指東界至黃海,即遼寧東至朝鮮、北含吉林以至海,西至今河北省域,山海關內(nèi)與長城相連的廣闊地域。這從一些歷史上在遼寧發(fā)生的重要戰(zhàn)爭中得到證明。如《晉書》載:東晉太和五年 (370年),地處關中的前秦向東擴張,大將郭慶征伐遼西、遼北地區(qū)的鮮卑慕容氏政權,慕容評逃往高句麗,郭慶率軍乘勝追擊至遼海,高句麗將慕容評交出。
《晉書》所記這段史實是發(fā)生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滅前燕之戰(zhàn),這是一場重要的戰(zhàn)爭。慕容氏是鮮卑族的一支,公元337年,慕容皝自稱燕王,占據(jù)了整個遼河流域,建立前燕。前燕統(tǒng)治至公元369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逐漸加劇。地處中原的前秦王苻堅,早有滅燕之心,遂趁機以燕不實現(xiàn)割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以西之地入秦的諾言為由,派輔國將軍王猛率兵攻燕。慕容評率軍30萬拒秦,因畏懼王猛而不敢前進,軍隊屯于潞川(今山西潞城北)。王猛進兵與燕軍相持。慕容評認為秦軍孤軍深入,利在速戰(zhàn),欲以持久固守取勝。王猛即遣部將郭慶率領5000名騎兵從小道夜襲燕軍后營,燒其糧草和軍械。燕軍慘敗,被殲15萬余人,慕容評單騎逃往前燕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秦軍派10萬精兵攻下鄴城。慕容評棄城逃往高句麗,王猛派大將郭慶率領秦兵追到遼海,慕容評被高句麗抓起來,交給前秦,前燕從此滅亡。陳琬說:“這里說的‘王猛派大將郭慶率領秦兵追到遼?!词侵笘|界至黃海?!?/p>
那么“遼?!钡臇|界指的是哪里呢?陳琬根據(jù)《遼史》“遼國左都遼海,右邑涿鹿,兵力莫強焉”這條史料認為,遼海西邊到涿鹿。涿鹿在今河北省境內(nèi),遼時為南京道涿州地,當時遼海地域的邊境西至今河北省域。到明朝時,修筑了山海關,與長城相連,成為東北與中原一道明確的分界線,也就成了遼海的西邊界。
綜合以上史料,陳琬認為,古遼海之名是指山海關外遼河流域及渤海、黃海間的廣大地區(qū),涵蓋整個今遼寧省區(qū)域,但并不僅僅局限于今遼寧省域。同時,《辭海》《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辭書中對遼海一詞的解釋也都說是泛指遼河流域及其以東廣大地區(qū)。
顧奎相認為,“遼?!辈粌H長期在官方文獻中是遼寧地域的習慣名稱,而且這一稱謂也一直流行于古代社會,這在歷代文士的著作和詩歌中有所反映。如唐朝著名詩人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云帆轉(zhuǎn)遼海,粳稻來東吳”之句;金人王寂《長路跋涉不勝其勞乃作詩以自慰》詩中云:“南徹淮陽北遼海,可能無地息勞筋”;元人揭傒斯《送周山人之遼東》詩云:“明日望行人,云槎隔遼?!保幻魅藴鼐翱哆|衢行》詩云:“閭閻處處聞簫鼓,遼海城頭也有春”;明馮夢龍《女丈夫·登樓瀝酒》曰:“遼海風濤,一片壯心回首,把前程交付封侯?!倍宄娙嗽佭|海的詩篇更多,如楊賓《望海店》詩云:“遼海出長城,出關已了了”;張元奇《冒雨過藍盤嶺》詩云:“五岳平生愧未經(jīng),喜從遼海見崢嶸”;陳夢雷《癸亥春日即事》詩云:“遼海春回襆被溫,東風立雪滿蓬門”,等等。
顧奎相同時指出,歷史上的“遼海”不僅疆域廣大,且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從傳說到歷史,從實物到文字記載,線索清晰,內(nèi)涵豐富。比如民國四年昌圖太守程道元在修昌圖公園時出土的明代“遼海衛(wèi)”古碑,就證明了明永樂年間即在開原設立了“遼海衛(wèi)”。又如“遼海鶴”的神話典故,也為“遼海文化”注入了久遠而神秘的內(nèi)涵?!斑|海鶴”指遼東丁令威得仙化鶴歸里事,典出晉陶淵明《搜神后記》,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在中國各種詩文集中隨處可見。諸如宋陸游《感昔》詩之二:“往事已如遼海鶴,余年空羨葛天民?!痹→Q年《次向士誠韻》:“華表忽歸遼海鶴,仙庖頻食武昌魚。”明瞿佑《歸田詩話·家鉉翁持節(jié)》:“清唳秋荒遼海鶴,古魂春冷蜀山鵑?!泵餍煜伎驮诳疾祀u足山期間寫的《雪觀》詩中說:“華表不驚遼海鶴,崆峒共對藐姑仙。”清金漸皋《秦淮女郎卞云裝》詩之二:“遼海鶴歸無主墓,吳江楓冷未棲鴻。”此典同時還有“遼東鶴”“遼陽鶴”“華表鶴”“遼東華表”等多種稱謂。金元好問《浩然師出圍城賦鶴詩為送》詩中“遼海故家人幾在,華亭清唳世空憐”的“遼海故家”指的也是此事。
綜合以上史實,顧奎相、陳琬二位專家都認為,稱遼寧文化為“遼海文化”,既有豐富的內(nèi)涵,又有大“遼海”的外延。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符號。清代有隋汝臨所著《遼海志略》,都是遼海一方文獻。這些詩歌與著作不僅說明歷代社會上普遍使用“遼海”這一稱謂,而且詩中所詠及的“遼海”都是山海關外東至海的地域。以“遼海文化”冠遼寧歷史文化之總名稱,實乃源遠流長、天經(jīng)地義,當是最恰當?shù)倪x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