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 儀
1934年6月14日,蔡楚生導演的電影故事片《漁光曲》首映之后,連續(xù)放映了83天,創(chuàng)造了當時新國產(chǎn)影片最高票房紀錄。王人美《藝壇生活漫憶》記載:“一九三五年二月,《漁光曲》參加了蘇聯(lián)電影工作者俱樂部為紀念蘇聯(lián)電影國有化十五周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jié),在這個有三十一個國家的代表和影片參加的電影節(jié)上,《漁光曲》獲得了‘榮譽獎’,成為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而在這之前,只有一部叫《農(nóng)人之春》的教科片獲得過國際獎項。
《漁光曲》的人物故事悲慘而痛苦的境遇,無疑是凄慘的,而非一些文章所說的“凄美”。命運的悲哀凄涼、底層掙扎的生活、被壓迫的痛苦,都無法使用“美”來形容。雖然蔡楚生鏡頭里的偏遠漁村、枯藤昏鴉以及蒙太奇的使用充滿美感,也依舊無法掩蓋故事本身的殘酷凄苦。
邊遠的東海,漁民徐福的妻子為他生下了一對孿生兒女,起名為小猴和小貓。兒女的降生無疑給本就拮據(jù)的家庭增添了更大的負擔。徐福為了生計只能鋌而走險出海,結果意外身亡。為了生活,徐福的妻子徐媽去到當?shù)氐拇鹾渭易瞿虌?。小貓、小猴和何家的少爺子英一起長大,三人的關系逐漸親密。十年后,小貓、小猴繼承父業(yè),在海上以捕魚為生;子英在父親的安排下出國攻讀漁業(yè),他希望能夠學成回國改良漁業(yè)。可是漁業(yè)公司的興辦和盜匪的橫行,使得傳統(tǒng)漁民難以維持生計,于是小猴、小貓帶著失明的母親到上海找舅舅另謀出路。跟著舅舅賣唱的倆姐弟和剛回國的子英在上海邂逅相遇,不料姐弟倆陰差陽錯地卻遭受了牢獄之災,當天舅舅和徐媽也因為火災而喪生。歷經(jīng)了多番波折的三人,重新回到海上捕魚。然而,小猴卻在一次捕魚中受傷而死。在小猴的彌留之際,小貓應他要求唱起了他最愛的《漁光曲》。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從1932年開始,日本入侵東三省“一·二八事變”的爆發(fā)使得民眾的心態(tài)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全民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高漲,再加上資本主義階層唯利是圖,逼使這一時期民眾迫切地需要一些反映現(xiàn)實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完全意義上的左翼電影,雖然是同情底層民眾,抨擊萬惡的資產(chǎn)階級,具備人道主義精神,但它的核心是提倡階級斗爭。因此在左翼電影中,不同的階級具有標簽式的特征,比如資產(chǎn)階級必是窮兇極惡、道德淪喪的。通俗而言,男性一般都是經(jīng)濟領域的剝削者、政治層面的壓迫者或者個人生活的腐敗者,而女性除了相貌妖冶,還要擅長些不檢點的風流韻事。如影片中的何仁齋、梁月洲就是典型的標簽化資產(chǎn)階級。但《漁光曲》與其他完全的左翼電影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在影片中展現(xiàn)出了某種超出階級性的人性觀照。
其中很明顯的便是何子英這個人物的設定。雖然他生在資產(chǎn)階級家庭,從小享受著精英教育,但卻能夠與小貓、小猴打成一片;他不僅沒有按照傳統(tǒng)左翼電影的路數(shù)被塑造成他們的迫害者,反而一直都是能夠親近底層,感受、同情底層的痛苦并且施予幫助的好人;他從孩童時候就教小猴、小貓一些課堂知識,在自己父親為難徐媽時能站出來為徐媽說話求情;成人后重遇小猴、小貓,又給他們經(jīng)濟援助,甚至為了他們不惜與自己的父親翻臉吵架。這種跨越了貧富差距、超越階級的人性的共通在以往的左翼電影是比較少見的。因為左翼電影一向將階級性等同于人性,就如前文所述的,具有固定的范式,而《漁光曲》展現(xiàn)了階級性和人性因人而異的一面。在片中的底層群眾,也并不都是和善的、友愛的。在兄妹倆去上海找工作時,工廠門口排滿了生活貧窮的底層民眾。生活的悲劇僅憑一個鏡頭就足以說明——鏡頭下移,從人們的腳上掠過,沒鞋穿的、穿草鞋的、穿舊鞋的逐一展現(xiàn)。同樣的底層階級,彼此卻沒有互相憐惜的悲憫之情。在小貓想要排隊時不斷被推擠出去。相似的情節(jié)還包括兄妹倆去拾瓶子來維持生活,同樣從事“撿垃圾”的工作,兄妹倆卻因為臉上太臟而被周圍也在撿垃圾的底層群眾嘲笑。而后小猴與一個小乞丐也因為爭搶一個酒瓶起了爭執(zhí)。這并不是說刻意刻畫底層群眾的丑惡面貌,而是反映了一個很殘酷的現(xiàn)實:在連溫飽都無法得到保障、個體生存掙扎的環(huán)境中,底層群眾對于物質利益的爭奪會顯得更為迫切和直接。在溫飽都無法保證的環(huán)境下,剝?nèi)ト诵詮娬{(diào)底層群眾的溫和、善良,只是自欺欺人,因為受當時的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所有的感情和人性都會畸變的。
不把資產(chǎn)階級一棍子打成極惡,不刻意宣揚底層階級的善,只是真實的反映人性——電影《漁光曲》在這點上體現(xiàn)出了階級性和人性因人而異的人性觀照,非常難能可貴的。
整個故事設定的背景也很有意味,充滿了中國味道?!稘O光曲》借漁民一家與整個社會的聯(lián)系,展現(xiàn)了舊中國農(nóng)村和城市的真實生活圖景。在內(nèi)憂外患的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下,既有傳統(tǒng)漁民和工業(yè)化漁業(yè)的對立,亦有繁華喧鬧的城市和盜匪盛行的農(nóng)村之間的反差。這一系列盤根錯節(jié)的矛盾和對立,深刻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的鄉(xiāng)村和城市真實面貌。正是在這樣動蕩的社會環(huán)境下,人們命運的顛沛流離和戲劇化才顯得有跡可循,這樣的悲劇有一種時代宿命感。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常常被塑造成為具有奉獻精神的藝術形象。同樣的,因為男性是婦女所生,故當男性落入困境后顯露落魄,便會企圖尋找一種原始的、回歸子宮安全庇護的柔弱情感,需要女性安慰。而在中國的文學樣式中,一旦男性身處人生低谷,女性通常會鼓勵男性。這套用在《漁光曲》的故事文本上也是如此,頂起養(yǎng)家重任的從徐媽到小貓,她們都展現(xiàn)出了無私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徐媽在丈夫去世后為供養(yǎng)一家,不得已去到間接害死她丈夫的何船戶家當奶媽。她為了持家,在深夜縫補漁網(wǎng),遇到盜匪時又驚又嚇,眼睛也瞎了。小貓在長大后接過徐媽的持家重任,捕魚撒網(wǎng)樣樣精通。即使在上海沒有工做的時期,也知道去撿瓶子來維持家計。片中的小猴因為有些癡呆,家里大大小小的繁雜事務幾乎都是落在小貓身上,她在其中展現(xiàn)出的“粗獷美”,一反中國傳統(tǒng)女性審美中的“陰柔美”,但更能體現(xiàn)那個時代女性所需要的特質。在20世紀30年代國內(nèi)戰(zhàn)爭不斷、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健康富有活力、正直有頭腦的女性形象更能迎合社會的需要,自然也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
《漁光曲》的成功,不僅歸功于它反應底層生活、抨擊資產(chǎn)階級的故事主旨,強大的演員陣容也為它增色不少,尤其是小貓的飾演者王人美。民國時期的電影界,有一個很令人矚目的現(xiàn)象就是女性演員、歌手的崛起,如胡蝶、阮玲玉、王人美、葛蘭、李香蘭等等。雖然說民國時期男性演員比例遠大于女性演員,但女性演員卻更代表那個時代,如1933年《電聲日報》舉辦了“中國十大男女明星”評選,評選結果的排名為:胡蝶、阮玲玉、金焰、陳燕燕、王人美、高占非、黎灼灼、陳玉梅、鄭君里、黎莉莉。其中只有三名是男性,而剩下七名都是女性。王人美在其中排名第五。她所塑造出的“小貓”,掙扎在底層卻依舊保持著心中的善良,悲情卻堅韌。她在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也不過才20來歲,因著拍攝需要,她們在寧波熟悉漁民生活,一呆就是兩個多月。因為有海上捕魚的場景,因此需坐捕魚船,海上風浪一打,漁船就顛簸不停,連攝影師都被顛得嘔吐不止。王人美卻因為熱愛運動具備很強的身體素質,因此很快便適應了海上的生活。
當年上?!渡陥蟆飞峡堑膹V告詞曾如此描述她:“王人美,一朵滿含朝露的野玫瑰?!彼奶煺妫幕顫?,她的藝術,不知傾倒大江南北幾許觀眾。王人美曾因主演非常賣座的愛情片《野玫瑰》而獲“野玫瑰”綽號,她曾在采訪中透露過《野玫瑰》里的小鳳和她本人的性格很像,“可以說我拍《野玫瑰》完全是演自己?!比绻f,《野玫瑰》中小鳳角色的成功歸功于性格設定的活潑開朗和王人美本人性格相似,那么《漁光曲》中的小貓后期堅韌努力、悲情角色氛圍的營造就要歸功于王人美日復一日的練習和前期認真的工作準備。在駐扎漁村生活的日子里,她經(jīng)常去找漁民們聊天,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就連片中的搖單櫓船也是她練習了很久,把胳膊都練腫了才學會的。對各種細節(jié)的親力親為,對角色的了解和貼心感受,成就了這個感動了幾代人的“小貓”。即使在今天,王人美的銀幕形象依然讓觀眾怦然心動,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