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雕塑家錢紹武嘗試著給瞎子阿炳塑像。瞎子阿炳與《二泉映月》是奇人奇樂。幸運的是,錢紹武7歲前都與阿炳同住在一個大院。那時他的祖母是眼科大夫,經(jīng)常免費給阿炳治眼睛。錢紹武還記得,阿炳方方的臉特別瘦……
錢紹武原本以為:“我這么熟悉阿炳的樣貌,塑出的形象一定不會錯。”但雕塑完成后,他左看右看,總不滿意。可要怎么改,他一點主意都沒有。一天,錢紹武在街上走,遇到兩個吵架的人,其中一人指著另一個人說:“我跟你交往這么久,不知道你是這樣一個斤斤計較的人,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正是這句“知人知面不知心”,讓錢紹武豁然開朗,他忽略了雕塑人物的一個要點——專注人物的靈魂。
此后的兩年時間里,錢紹武通過各種途徑去深入了解阿炳的人生。而后,他干脆摒棄刻畫細(xì)節(jié),對阿炳雕像進(jìn)行修改。修改后的阿炳雕像,臉長埋于帽子底下,彎著腰在小胡同里邊走邊拉琴。想到阿炳眼盲必須貼著墻走,錢紹武又給塑像搭配上一面無錫特有的小巷里腐蝕得很厲害的破舊墻壁,以及一盞昏暗的路燈、一段石板路。這樣的搭配,把那個時代的氛圍強調(diào)出來。當(dāng)頭頂?shù)臒粽障聛頃r,阿炳的影子貼在墻上,那是一個失意的背影。
雕像很成功,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了一個飽受磨難的音樂家形象。錢紹武說:“塑像的要訣是咀嚼人物靈魂,所以一定要做到知人知面再知心。”
(摘自《做人與處世》 張珠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