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磁州窯創(chuàng)燒且鼎盛于北宋中期,是宋代以來中國北方最大的民間瓷窯,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它以生產(chǎn)白釉黑彩瓷器著稱,并主要運用剔花、珍珠地等技法和紋樣進行裝飾。為了順應普通民眾審美以及市場需求,裝飾素材多提取于市井生活,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磁州窯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繪畫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宋代磁州窯剛毅豪宕、瀟灑自如的藝術個性將陶瓷器物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chuàng)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
關鍵詞:宋代;磁州窯;瓷器
磁州窯是宋代以來我國北方最大的民謠體系,因窯址位于宋代磁州境內(nèi)而得名。磁州窯地區(qū)豐富的水、煤炭資源為瓷器的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磁州地區(qū)因其“大青土”不及邢窯、定窯瓷土精白,匠師們?yōu)檫m應市場需求便將北朝和隋唐青瓷上已使用過的白化妝土用在制白瓷上,創(chuàng)燒出磁州窯的化妝白瓷,并在其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裝飾進而形成白地黑繪、剔花以及珍珠地等裝飾技法和風格。磁州窯因其主要消費群體是一般民眾,所以其瓷器的藝術風格不同于宮廷御用瓷器那樣端莊典雅。裝飾圖案主要取材于民間,多繪制人們?nèi)粘I钏猜剺芬姷膱鼍埃餍惋L格富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間色彩。
一、精美裝飾工藝——剔花
剔花是我國古陶瓷裝飾藝術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由于北方窯廠習慣使用化妝土工藝,瓷胎較厚,所以特別適合剔花技法。所謂剔花,即在半干的坯體上,使用竹木或竹石等制成的刀具,按事先設計的方案,以一定深度將紋飾以外的坯層剔去。以這種裝飾技法制作出的圖案具有很強的浮雕感,從而具有鮮明的裝飾效果。磁州窯最精美的裝飾工藝是剔花,有胎地剔白花、白地剔黑(赭)花、黑(赭)地剔白花等。由于剔除的地方通常顯露出黃褐色,與黑色的釉或白色的化妝土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這就使主題紋飾能被更強烈的凸顯出來。剔花牡丹梅瓶和白釉剔花牡丹紋罐,以剔露的土褐胎色托起環(huán)繞腹體的潔白花枝,花卉紋清晰明朗,花形飽滿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間藝術風格。
磁州窯的剔刻工藝屬于胎裝飾類,分淺剔與深剔刻兩種,淺剔是指在半干胚胎上把紋飾以外的化妝土剔掉,露出胎體,施透明釉燒成,成品色差明顯,主題紋飾突出;而深剔刻則是刀入胎骨,將主題紋飾以外的胎地剔除,增加紋飾圖案的浮雕效果,使紋飾圖案看上去凹凸立體,視覺沖擊力更加強烈。剔花瓷器,線條遒勁有力,給人以古樸奔放之美感。白化妝色與土褐或灰白胎色的對比,使賓、主分明,形象突出,具有柔和雅麗之美。白釉剔花嬰戲荷花枕,瓷枕剔刻花紋流暢,靈巧實用,以剔露的土褐胎色托起枕面潔白的荷葉與手持荷花的孩童,線條干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
二、典型風格標志——白地黑繪
北宋晚期,陶瓷生產(chǎn)出現(xiàn)異彩紛呈的局面,五大名窯并駕齊驅(qū)。正是在這一時期,磁州窯受黑剔花強烈黑白對比的啟發(fā),結合中國水墨畫的技法,創(chuàng)造了白地黑繪裝飾手法,成功將傳統(tǒng)繪畫和書法藝術運用到瓷器的裝飾上來,形成磁州窯獨特的裝飾風格。白地黑繪又名釉下黑彩彩繪,是用毛筆在加施了化妝土的器胎上直接繪畫或?qū)懽?,再加透明釉燒成。瓷枕是中國古代的夏令寢具,它清涼沁膚,爽身怡神,自古便受到人們的喜愛。大多瓷枕畫面取材于當時的生活小景,以嬰戲為題材的很多。白地黑花嬰戲紋枕,枕面主題紋飾畫筆簡練,描寫兩個嬰孩玩耍。其中一孩兒頭上落一只小鳥,孩兒驚愕不已,另一孩兒作興奮狀,欲上前捕捉小鳥。雖著墨不多,寥寥數(shù)筆便把孩兒天真可愛的童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白地黑繪的裝飾特點是用單色畫成,用生動的筆法和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物象的輪廓和特點。因為繪制時需要在泥胚干燥前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所以要求畫工必須具備嫻熟的技藝,對造型的把握成竹在胸,才可以又穩(wěn)又準的完成瓷器的繪制。為了使瓷器裝飾更加形象飽滿,在白地黑繪的基礎上借鑒劃花的裝飾手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裝飾形式—白地黑繪劃花。即在白地黑繪施透明釉之前用尖狀或篦形工具在黑色料層面上劃出相應紋理,漏出白化妝土底色。如圖6白地黑繪劃花魚藻紋深缽,用濃筆繪出魚和水草的外輪廓,用尖狀硬筆劃出魚頭、鱗片、魚鰭以及水草的細節(jié),筆法質(zhì)樸粗獷,紋樣生動傳神。
三、獨特裝飾紋樣——珍珠地
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發(fā)展,始終受其他工藝品裝飾藝術的影響,磁州窯的瓷器同樣也不例外。珍珠地是宋代磁州窯裝飾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品種,它是借鑒唐代金銀器紋飾中的鏨花技法而創(chuàng)制的一種紋飾技法。圖案的紋飾點綴視為勻稱的等直徑的圓圈紋,因其感官效果貌似填滿空間的珍珠而得名。由于磁州窯在北宋早期到中期都以燒造白釉瓷為主,所以珍珠地紋飾在白瓷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珍珠地紋飾增強了圖案的裝飾意味,使單一的器物表面可以產(chǎn)生多層次的立體效果。不僅花卉經(jīng)常被選作為裝飾性圖案,獅虎作為鎮(zhèn)宅驅(qū)邪的象征,也經(jīng)常被繪制在瓷器上,磁州窯匠師們筆下的獅虎多是身形矯健、威風凜凜的樣式。珍珠地虎紋梅瓶,一直老虎躍然挺立,張開四肢,顯示出兇猛威武的形象。剔花、白地黑繪、珍珠地作為磁州窯獨特的三種藝術風格并不是相互獨立、彼此分割,而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組合搭配同時表現(xiàn)在同一個瓷器上可以產(chǎn)生豐富的視覺感受。瓷枕家國永安,瓷枕的枕面采用珍珠地紋樣以及白地黑繪進行裝飾和題字,側面運用了剔花工藝,造型優(yōu)美,裝飾豐富,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結語
磁州窯作為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范,反映著民眾的審美和市井生活面貌。它的起源、發(fā)展和成熟是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藝術相統(tǒng)一、凝結的產(chǎn)物,是順應歷史發(fā)展的結果。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磁州窯瓷器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于實用、美觀和經(jīng)濟。剔花、白地黑繪、珍珠地等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窯獨特的風格體貌,體現(xiàn)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其瓷器特有的裝飾藝術風格和技法呈現(xiàn)出我國北方陶瓷瓷繪藝術無與倫比的審美品質(zhì),為后人留下了極具研究價值的審美文化實物。
參考文獻:
[1]?楊泓.美源[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唐濟川,高紀洋.論宋代尚理平樸之文風對器物造型的影響[J].時代文學,2012年.
[3]?張偉英,沙海鵬,黃卓民.磁州窯裝飾藝術探源[J].中國陶瓷,2009年.
[4]?楊靜榮.有關磁州窯起源和發(fā)展的幾個問題[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9年.
[5]?魏姝俊.論磁州窯瓷繪藝術[J].文藝研究,2013年.
作者簡介:紀珊珊,1996年10月出生,女,漢族,山東省威海市人,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設計學,研究方向:設計藝術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yè)大學(山東省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