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王捷
摘要:媒體融合發(fā)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城市黨報在媒體改革轉型發(fā)展中如何強化主導地位、擴大主流影響力、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需要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本文以成都市委機關報《成都日報》新媒體錦觀新聞為例,研究黨報新媒體在媒體融合改革過程中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黨報;新媒體;媒體融合
一、突出活力與合力,找準改革轉型發(fā)力點
(一)全面動員,激發(fā)活力
“如何在萬馬奔騰中一馬當先?”《成都日報》全體員工開展了廣泛的大討論活動,由此形成了“全面轉型改革,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集體共識,逐步建立起以圖文、動畫、手繪、微電影、H5、短視頻等多種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立體化媒體傳播平臺,并借鑒其他媒體及優(yōu)秀的自媒體創(chuàng)意與經驗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媒體全息發(fā)展道路。
錦觀新聞全員上下在共識的催化下,在探索的道路中,外樹上觀新聞、川報觀察追趕目標,內比成都發(fā)布、紅星新聞集團先鋒,正視不足、彌補差距。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zhàn)中,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錦觀團隊以“007”(每周七天零點到零點)的工作模式連續(xù)奮戰(zhàn)一百多天,先后編發(fā)疫情防控類新聞信息三萬余條,用團隊活力打造出敏捷、高效、精銳的“錦觀精神”。
(二)充分整合,精準發(fā)力
錦觀新聞在改革發(fā)展中突出媒體融合的關鍵,充分借力成都日報社固有優(yōu)勢,由“單兵作戰(zhàn)”理念發(fā)展為“集群作戰(zhàn)”思路,整合采訪、編輯、刊發(fā)、經營等部門群策群力,打好“尖兵突圍”的組合拳。
在改革過程中,錦觀新聞還針對成都市委中心工作建立了重大主題宣傳的團隊、完善了專項研究、專題策劃、專人執(zhí)行的“專人專班”工作機制和流程,確保策劃和意圖在“謀劃——實施——發(fā)布”的傳播全流程中貫徹一致。通過不斷的全流程磨合,在新聞時效性、傳播廣泛險及內容可讀性上均有顯著提升,先后推出《成都,壓軸!》《什么是東進》等優(yōu)秀作品,穩(wěn)步提升了錦觀新聞品牌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緊抓內容和表達,找準改革轉型著力點
(一)全員參與,融合策劃
錦又賺干聞把專注度與反應度納入日??己耍岢隽恕翱焖?、靈動、深度,,三個目標,確保作品經得起用戶與時間的卻金,以熱點新聞、權威發(fā)布不叩寸事劫惑為基礎,反復鍘東團隊新聞敏銳度、反應力和執(zhí)行速度,將“自選動作”升級為“規(guī)定動作”,不斷提升團隊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做到在重大新聞圓首中及時發(fā)聲、拱珍也有聲。
在此基礎上,錦觀團隊建立靈活的策劃制度,打破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的分工界限,通過以案例分享、意見碰撞、延伸討論為核心內容的業(yè)務交流,最大限度挖掘新聞價值,找準新聞第二落點,力爭將熱點新聞本地化、本地新聞精致化、精致新聞全國化。先后策劃出《阻擊疫情成都17個淚目畫面》和《武漢游客:成都,你讓我們感動》等具有高美譽度且廣影響力的新聞作品。
(二)務實表達,落地執(zhí)行
作為黨報新媒體,錦觀新聞始終堅持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成都市對外宣傳重點為主,部門熱點策劃為輔的工作豁各,在站位提高、立意升華的同時,竭力追求深入淺出的“接地氣,,表達形式。為此,在團隊內建立起多元化選題機制,多角度搜索中心工作、民生熱點、網絡超話等選題,確保新聞產品在題目設立上出彩、在內容表伏卜出新、在立意總結上出色。
在此基礎上,錦觀團隊淬煉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和新聞價值的深入挖掘能力,提升故事情節(jié)表述和新聞內容包裝能力,通過部門全員各展其才,確保新聞作品既圍繞中心立意深遠,又切合實際淺顯易懂,不僅“叫好”還“叫座”。在此創(chuàng)新邏輯下創(chuàng)作出了融合創(chuàng)新H5作品《出警!川A7536警向暴雨中心駛去……》,該作品榮獲2019年四月l省新聞獎網絡類一等獎,并作為優(yōu)秀作品代表申報中國新聞獎。
三、把準方向和風控,找好改革轉型承力點
(一)明確定位,全面開花
錦觀新聞緊扣市委黨報的融媒體平臺主體,在專注本地時政新聞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國際國內熱點新聞跟進和新聞的第二落點追蹤,全面開展市民文化、教育和健康等特色需求服務報道,形成了“1+2+N”的發(fā)展特色,使錦觀既不失黨報專注與權威,又更加鮮活靈動,轉變了黨報在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為更加鮮明地突出錦觀漸聞定位,錦觀采編團隊確定了“有力、有范、有愛、有趣”的“四有”分類表達原則,在時政新聞上突出黨報的權威、及時、詳盡,確保內容表達堅強有力;在城市新聞上緊盯城市的格局、格調、質感,確保內容表達大氣有范;在民生新聞上強調社會的人文、溫度、情懷,確保內容表達暖心有愛;在原創(chuàng)產品上開拓形式的多元、魅力、特色,確保內容表達生動有趣,講好成都故事,做好成都表達,確保內容形式全面開花。在新冠疫情趨于緩和的時候,策劃生產了《愛了愛了!今天的成都是你想了很久的模樣吧!》《成都,NIU起來了》等一系列作品,喚醒網友對成都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
(二)嚴控風險,“質”“量”并重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肩負市委黨報的社會責任與道義,在思想上牢固樹立做黨和人民的“喉舌”的信念,在行動上堅定意志當好新聞信息的把關人。為此,錦觀團隊建立了嚴格的新聞審核報告制度,對于不實、不適的新聞堅決予以抵制,對于自行策劃的新媒體產品從選題開始就進行風險評估,在保障絕對準確和穩(wěn)妥的前提下不去削弱自身作品的新聞性。
同時,錦觀團隊從多個環(huán)節(jié)人手,提升新聞信息及新媒體產品的可讀性與吸引力。面對新聞熱點不斷更新與讀者口味隨時改變的實際情況,一線人員堅持質量與數量并重,建立了完整高效的新聞選題策劃機制,創(chuàng)作出具有錦觀特色的新媒體產品。
四、直面問題展望未來,收拾行囊砥礪前行
(一)提高站位,爭當行業(yè)榜樣
作為市委機關報的新媒體,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把導向要求貫穿新媒體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爭當成都時政新聞的最重要發(fā)布平合。
在內容生產方面,錦觀新聞力爭把“冷選題”找出“熱策劃”、把“重時政”精成“輕時政”、把“大主題”做出“小切口”、把“靜新聞”做成“動產品”、把“厚新聞,化作“薄消息”,提高關于成都原創(chuàng)內容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多從讀者角度思考,做好群眾關切話題與內容的回應與釋疑。
(二)鍛煉人才,鑄就“工匠精神”
人才是媒體發(fā)展的重要要素,錦觀新聞將繼續(xù)深人落實媒體轉型改革方面制定的各項學習及培養(yǎng)制度,充分發(fā)揮首席記者、編輯、評論員等業(yè)務骨干帶頭作用,積極進行業(yè)務討論與案例分享,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實施“新聞業(yè)務傳幫帶”活動,從而全面提高團隊的整體業(yè)務水平和作戰(zhàn)能力。
對于新聞從業(yè)者來說,想要創(chuàng)作出有溫度、有深度的新聞作品,“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為此,錦觀將用更加專業(yè)化的內容制作和更加協調緊密的分工合作,由業(yè)務骨干牽頭,兼顧“長線作戰(zhàn)”和“短兵突擊”,隨時學習中心工作、研究前沿技術趨勢,并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踐產品。
融合的道路很長,改革的任務亦艱,《成都日報》錦觀新聞將繼續(xù)正視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短板,下深水、下苦功,努力彌合差距、實現奮力追趕,讓自己真正快起來、好起來、強起來。
(作者單位: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