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
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國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似乎常在聯合國決議時投“棄權票”,但事實上,中國投過很多反對票,其中,以1981年那次最為著名——中國為了一個人與美國“硬剛”,連投16輪反對票。
聯合國秘書長連任遭意外反對
1981年,是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第二個五年任期結束的日子。
這位出生在奧地利的著名外交家,在自己十年的聯合國秘書長任上做得相當不錯,獲得了絕大多數聯合國成員國的認可。
也正因如此,瓦爾德海姆經過再三考慮,在1981年9月宣布:將參加下一屆聯合國秘書長的競選。對此,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也表示同意。
按照聯合國秘書長的產生辦法,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在5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的投票中至少獲得9票;第二,5個常任理事國不能出現一票反對票,不然就要重新推選。從以往的經驗看,只要美國和蘇聯都同意的聯合國秘書長人選,還從來沒有被否決過。
但是,瓦爾德海姆卻完全沒有想到,他的連任計劃遭到了中國的堅決反對。
按理說,瓦爾德海姆其實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瓦爾德海姆當選后不久就訪問了中國,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聯合國秘書長,當時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會見。
但是,中國也確實有自己的理由——無關瓦爾德海姆個人,而是聯合國秘書長不能總是由來自發(fā)達國家的歐洲人擔任。
中美兩國各有支持的候選人
那么,中國有沒有自己中意的候選人呢?有。這個人,就是來自坦桑尼亞的代表薩利姆。他擔任過近十年的坦桑尼亞駐聯合國代表,當時是坦桑尼亞的外交部長。1981年6月,由50多個國家組成的非洲統一組織一致同意,推舉薩利姆競選聯合國秘書長。而中國也希望和第三世界國家一起,推舉薩利姆擔任新一任的聯合國秘書長。
1981年10月27日,較量正式展開。第一輪投票結果:薩利姆11票,瓦爾德海姆10票。兩人都過了“至少9票”這個第一要求,但都沒達到第二個要求——各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投了反對票:中國對瓦爾德海姆投了反對票,而美國對薩利姆投了反對票。于是,投票只能宣布無效,重新開始第二輪投票。
由于美國代表開始在各個代表間運作,第二、三、四輪中,薩利姆的得票數直線下降,第四輪僅僅得到6票,已不符合“最低投票數”的規(guī)定。而瓦爾德海姆一直穩(wěn)定在10票,但他卻始終無法當選,因為中國在這四輪里都投了反對票。
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再次進行了兩輪投票,薩利姆兩輪都得了8票,瓦爾德海姆兩輪都得了11票。但還是沒用——中國又在兩輪中投出了反對票。
投票再次暫停。11月4日,安理會進行了第七輪和第八輪投票,但依舊沒人能當選。
博弈背后的“敲山震虎”
這時候,一些流言開始在聯合國各個角落流傳開來:中國只是做做樣子,在投了八輪反對票后,已在非洲兄弟們面前姿態(tài)做足,接下來就會妥協。
就在這時,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凌青接到了國內鄧小平發(fā)來的指示,總結下來就四個字:一否到底。
11月17日,戰(zhàn)幕再度拉開,中國和美國又連續(xù)八輪各自投出了8張反對票。
整整21天,16輪投票,在其他三個常任理事國都棄權的情況下,中國直接和美國“正面剛”——連投16輪反對票。這種情況在聯合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該怎么收場?
最終首先做出改變的,是瓦爾德海姆。他直接找到凌青,希望了解中國接下來究竟準備怎么做。凌青對瓦爾德海姆也交了底:“中國堅持的是原則,中國的態(tài)度不是針對你個人的。聯合國成立只有36年,你一人就擔任了10年秘書長,這已經是很高的榮譽了。中國支持第三世界秘書長候選人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p>
在聽完中國的態(tài)度之后,瓦爾德海姆表示完全理解。1981年12月3日,瓦爾德海姆放棄參加競選。
5天后,考慮到美國肯定不會改投贊成票,所以薩利姆同樣也宣布退出競選。
1981年12月11日,經過新一輪的選舉,來自南美洲秘魯的佩雷斯·德奎利亞爾成為下一任聯合國秘書長。
事實上,1981年中國連投16輪反對票,還有個時代背景。當時羅納德·里根剛剛當選美國總統不久,他在競選中對中國表現出了很高的敵意,在就任之初,更是表示要支持臺灣,并出售武器。此時,中國和美國在售臺武器談判中陷入了僵局。
就在1981年的1月,鄧小平通過對陳香梅(美國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的談話表達了中國的態(tài)度,概括來說就是:首先,我們希望中美關系繼續(xù)發(fā)展。但是,如果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那美國就錯了;其次,如果認為中國現在有求于美國,而美國無求于中國,那也錯了;第三,哪怕中美關系倒退,我們也絕不可能在臺灣問題上讓步。
所以9個月后的聯合國秘書長競選的幕后博弈,背后也有中國“敲山震虎”的目的。
(摘自《歷史的溫度》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