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關鍵詞:儒家;朋友;信任建設
最早“朋友”被用來表示具有血緣關系的兄弟情誼。主要用來強化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共同體內部的成員關系。而在文章里這種關系表示為“孝”與“友”:“其用享孝于皇神祖考,于好朋友”。“惟辟孝友”《墻盤》、“孝而箴,兄愛而友”《左傳》、“善兄弟為友”《爾雅》中孝與友實際上指是兄弟間的相親相愛,也就是宗族內兄弟情感。
先秦時期“朋友”的這種血緣色彩尤為濃厚。現代意義上的志同道合的非血緣關系的朋友在中國古代早期的社會中基本上沒有,有的只是血緣上的的以及充滿上下等級秩序間的關系。例如,《左轉》所載晏子所說:“君令而不違(禮),臣共而不貳,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币患疑舷露急虮蛴卸Y,家庭關系就會非常和睦。
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提出了包括“朋友”在內的“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憋@然孟子這里的“朋友”是有別于血緣親疏的另外一種人際關系和稱謂了,成為了一種社會關系。換句話說,從孟子這里開始,“朋友”已漸漸擺脫了早期的宗族血緣色彩,已經不再指稱家族內的“兄弟”關系了,而是逐漸演變?yōu)橐环N非血緣關系、平等的社會關系,是人作為獨立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成為一種新型人倫。
“誠信”就是朋友之間講求言出必行,言而有信。在《論語·學而篇》中,曾子講,“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子夏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笨梢?,和朋友相處時候,誠信是必須恪守的基本準則之一,而且信任需體現在雙向性,以誠對誠,唯有如此,朋友之情誼才能長久彌堅?!墩撜Z·為政篇》中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楊伯峻先生將這句話翻譯為,“做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楊先生認為孔子將“守信”作為人的立世之本,本質上也就規(guī)定了人只有做到“守信”,才可能從個體走向實體,從“我”走向“我們”。那么,朋友間如何才能做到“守信”呢? 《論語·子路篇》中講,“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笨鬃诱J為“守信”在于努力踐行自己對他人的承諾,這樣才可以獲得他人的信任,與他人共建融洽的朋友倫理關系,實現“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八佾篇》)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愛,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取近譬,可謂仁之方也?!闭f的就是要以自己為出發(fā)點,再推及到別人身上,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以己立人一直是儒者的思維路徑,儒者先要內求于心,修己以立人,為人誠善,使柔順及人,以己推人。《說文解字》中對“忠”的解釋為:“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敝以谟谛恼\,盡心為敬??鬃釉唬骸熬舆M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敝沂紫仁切男詢劝l(fā),然后德性外求,發(fā)于心而成于外,才可以稱為德,由于自己的忠心然后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稱為信,因此“忠”在于自己?!八 奔词恰凹核挥鹗┯谌恕???鬃犹岢龅闹宜≈涝谟谝约褐耐萍八?,這便是君子之道,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立場,奠定了人際交往最本質的核心,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著一定的益處。
“平等”是指朋友之間應當以一種相互尊重、無親疏貴賤之別的立場進行交往,這一點也是朋友這一倫區(qū)別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四倫的根本所在。先秦時期,一“倫”的兩級( 或多級) 都要盡相應的道德義務來維系“倫”的結構穩(wěn)定,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保?《禮記·禮運》) 等到漢武帝將儒學作為唯一官方哲學之后,雙向性的結構逐漸“異化”為單向性的結構;這樣就由一種義務變成了一種絕對服從;“君仁臣忠、夫義婦聽、父慈子孝”的倫理就轉變?yōu)椤熬秊槌季V、夫為妻綱、父為子綱”( 《禮緯·含文嘉》) 的禮法綱常。這其中處處體現著等級之分以及不平等,而朋友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用受先天血緣與政治名分的限制,有著個體間的自由,講求的是個體之間的精神契合和志同道合的默契。
儒家的“朋友”倫理思想對現代社會的信任建設有何意義?也就是說現代社會能否自然容納并發(fā)展基于穩(wěn)定互動而產生的信任關系?現代社會的關系表現為個體所面臨的許多社會關系都產生地位平等又有不同訴求、同時有著合作需要的社會個體之間,因此迫切需要在他們之間建議一種信任關系。這時的“朋友”也就成為彼此不知根底、但基于生活或工作需要而不得不共同合作的陌生人。與五倫關系不同,這種泛化的朋友關系少了傳統(tǒng)五倫關系得以牢固建立的血緣、地緣等背景;同時,社會流動帶來的特征之一就是朋友失信的成本被大大降低了。這都會增加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關系的時間成本和互動成本,從而增加了信任建立的難度。因此,這種信任關系還需要一些額外的強制性保障才能得到鞏固,即由國家或社會機構提供的強制性信任機制,當然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經驗積累。若能進一步提升法律、制度、規(guī)則的公信力,對“朋友失信”的行為加以預防和懲戒,在降低信任建立成本的同時增加失信的成本,“朋友有信”這種人際信任就應能在現代制度的引導下,以中國人熟悉的方式而重新回歸于中國社會。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 中華書局,198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