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2514年,有一批科學家將要進行一項特殊的任務:他們準備前往英國的愛丁堡大學,找到一個木箱,取出木箱中的一組玻璃瓶。這些玻璃瓶中裝有被封存了500年的干細菌,科學家們要小心翼翼地將其打開,然后培育這些細菌。當然,所有這一切能夠發(fā)生的前提是:那時,愛丁堡大學依然存在,箱子沒有遺失,實驗沒有被人們遺忘,實驗說明仍然完整,以及科學仍以某種方式存在。
到那時,在2014年啟動這項實驗的科學家都已不在人間,他們永遠無法知道,在21世紀提出的這個與細菌壽命有關的問題的答案是什么。這項實驗的發(fā)起人是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微生物學家拉爾夫·穆勒、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天體生物學教授查爾斯·科克爾和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授彼得·塞特洛。
一次,科克爾在一個有蓋的培養(yǎng)皿中存放了干燥的擬甲色球藻,但他全然忘記了這回事。當他想起來時,十年已經(jīng)過去,但他發(fā)現(xiàn)這些細菌仍然存活著。于是,他驚喜地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合作伙伴穆勒和塞特洛。
穆勒覺得,既然擬甲色球藻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在火星上生存的微生物,有助于火星生成有氧環(huán)境和表面土壤,那么人類需要在遠超壽命極限的時間跨度上研究它。于是,他們設計了長達500年的實驗。為了將實驗說明完整地流傳下去,起初,研究團隊將實驗說明存在U盤里,但隨即就開始擔心將來數(shù)字技術會過時,于是他們又留下一份打印稿,然而紙張保留500年后肯定會變得破碎黃舊。為了有備無患,研究人員在實驗說明中添加了一條要求:未來的研究人員必須每隔25年,復制一次這份說明書,確保它在語言和技術上都能跟上時代的變遷。
(摘自《奇聞怪事》2020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