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由芳
近年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對語文教學起到了引領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落實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目光聚焦到了“深度學習”這一理念。
學者安富海等人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然后加以實施,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lián)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如何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中實現(xiàn)“深度學習”,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上冊《周亞夫軍細柳》教學為例,淺談在深度學習視野下實現(xiàn)初中文言文教學路徑。
一、在學情分析中,制定高階思維目標
在制定文言文教學目標時,應由“低階思維目標(知識、領會、應用)”向“高階思維目標(分析、綜合、評價)”發(fā)展,引導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之上,深入分析文本情感與態(tài)度取向,深度解讀文章的人文內涵,反思文言文學習的過程。
在文本價值上,《周亞夫軍細柳》節(jié)選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文章曲折回環(huán),運用正、側面描寫對比襯托的手法強烈地突出了“真將軍”的形象。文本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展示了古人的智慧與胸襟,其中人物的品格剛正不阿,恪盡職守,深明大義等可以轉化為學生的精神營養(yǎng),體現(xiàn)了教育“立德樹人”的要求。對于八年級的孩子來說,結合課下注釋理解文章大意不難,但構建文言知識體系較難;理解周亞夫的形象不難,但是轉變視角,將對人物的分析延伸拓展到對司馬遷的理解,對《史記》文學特點的理解較難。
因此,在了解文本價值,學生知識能力水平和情感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筆者根據(jù)深度學習的目標特征,確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
1. 在反復誦讀中,讀通文章,把握文章內容。
2. 在任務驅動中,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文章寫人藝術。
3. 在拓展延伸中,體會司馬遷的情感態(tài)度,領悟《史記》的文學價值。
二、在任務驅動中,創(chuàng)設深度學習情境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提出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構建,并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將其運用起來而表現(xiàn)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與言語品質。”
深度學習實現(xiàn)的途徑應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整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合適的任務,營造深度學習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情景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在情境中去努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我們在驅動任務的設置上,要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勾連學生的關注點,興趣點,設計有針對性,有層次性,有提升性的任務。
在教授《周亞夫軍細柳》這篇文章時,筆者就設計了“言”“文”兩個任務。
(一)“言”的任務: “詳訓詁,明句讀”
1.“詳訓詁”:請學生在自主疏通字詞的基礎上,提出重點字詞。
2.“明句讀”:出示沒有標點的段落,請同學們試著讀通文章。
通過“詳訓詁”的任務,學生自主疏通字詞,充當“小老師”,歸納重點文言現(xiàn)象“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
通過“明句讀”的任務,教師出示沒有標點的全文,讓學生在自主疏通字詞的基礎上,句讀全文。兩個任務的層層遞進,促使學生掌握文章“言”的內容,讀通文章。
(二)“文”的任務:“千古名將英雄氣”“千古名將英雄悲”
1.進入情境:自古以來就有對名將的評選,唐德宗時,就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武廟享萬人祭奠(武廟六十四將),歷朝歷代的名將或位列其中,或名落孫山,競爭十分激烈,最近,這座武廟要整修,重新選出新一屆的“六十四將”,假如你是細柳營的一名文官,要為將軍周亞夫推薦,讓他在這場名將PK賽中獲勝,在武廟當中占有一席之位。
2.任務呈現(xiàn):
任務一:根據(jù)文章內容,說說推薦周亞夫的理由。
任務二:根據(jù)《史記》拓展資料,說說周亞夫的戰(zhàn)績,充實推薦理由。
任務三:學生交流周亞夫的結局。教師適時拓展《史記》資料,出示司馬遷的評價。太史公曰:“亞夫之用兵,持威重,執(zhí)堅刃!”“足己而不學,守節(jié)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思考:司馬遷在“悲”什么?
3.學生活動:
任務一: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文中找出推薦理由,生生交流。
任務二: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資料,概括周亞夫的戰(zhàn)績。
任務三:生結合拓展資料,思考、分析司馬遷評價中“悲”的內涵。
4.成果展現(xiàn):以小組為單位,依次展現(xiàn)任務成果。
三、在遷移運用中,促進知識深度整合
在《周亞夫軍細柳》的“千古名將英雄氣”教學任務中,筆者設計讓學生“根據(jù)《史記》拓展資料,說說周亞夫的戰(zhàn)績,充實推薦理由。”
“孝景三年,吳楚反。亞夫以中尉為太尉……于是諸將乃以太尉計謀為是?!保ā妒酚洝分小捌蕉ㄆ邍褋y”的節(jié)選)
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資料,將課內習得的文言知識、經驗遷移到課外文言文上,概括周亞夫的戰(zhàn)績,認識到周亞夫作為“名將”戰(zhàn)功赫赫,全面理解周亞夫“真將軍”的形象。
除此之外,這種知識的遷移、整合,還可以利用繪圖,思維導圖,人物時間軸等多種方式來呈現(xiàn),促進知識由碎片化向結構化整合,更好地遷移運用。如在“千古名將英雄悲”這個教學任務中,教師適時給予學生《史記》中司馬遷評論周亞夫的資料,以“‘悲什么?”作為問題驅動。
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司馬遷的“悲”,筆者在“前置學習單”上,就布置了這樣一項前置作業(yè):
請同學們收集關于司馬遷的資料,結合搜集的司馬遷生平經歷以及拓展資料,制作人物生平的時間軸。
在課堂上,學生結合周亞夫“真將軍”的人物形象,以及前置學習單成果(司馬遷人物時間軸),分析、思考,迸發(fā)出多元、深層解讀,“悲周亞夫結局的悲慘”“悲周亞夫性格的短板”“悲伯樂的缺失”,等等,思維之活躍讓人驚喜,也達到了深度學習的目的。
四、在課后反思中,建構批判反思能力
深度學習不是當下短暫的學習,而是一個持續(xù)學習,不斷反思的過程。學生要運用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監(jiān)控,構建批判反思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反思學習單”來促進學生持續(xù)的深度學習。
總之,初中文言文的教學應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通過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建構言語經驗,提升思維品質,滋養(yǎng)審美情趣,傳承傳統(tǒng)文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思明分校(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