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博
潘濂曾兩次求生失敗
第一次他看見一艘商船經(jīng)過,拼命打招呼,船上的人無任何反應(yīng),潘濂拿起照明彈發(fā)射后商船終于開了過來,誰知一看見他,船員又冷漠地開船離開。這件事給了潘濂極大打擊,在潘濂獲救后的很多年里,他無法忘記這個船員的臉。還有一次,美國飛機看到了他,并給他空投了一個浮標做標志??上В粓霰╋L雨襲來,浮標被卷走,他又一次失去了被救的機會。在潘濂幾乎失去希望的時候,他的漂流筏被海水沖著靠近岸邊,被漁民發(fā)現(xiàn)。
77年前,一位名叫潘濂的普通中國人在海上漂流133天、絕處求生的事跡傳遍世界。他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譽為“世界求生冠軍”,他現(xiàn)場還原他海上的求生之術(shù),被編成了美國海軍作戰(zhàn)教材。迄今為止,他單人靠救生筏漂流的世界紀錄仍然沒有被打破。潘濂以中國人的獨特生存智慧和堅韌精神,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挑戰(zhàn)困境的紀錄。
1918年,潘濂出生于海南,16歲奔赴香港在海輪上當學(xué)徒。1939年,英國招募中國海員,潘濂簽約英國“貝洛蒙號”商船,在大西洋上運輸物資。三年后的一天,“貝洛蒙號”行駛在大西洋上,被德國潛艇擊中,船身迅速下沉,慌亂中,潘濂抓住一塊木板,浮出海面。
潘濂漫無目的地在海上漂流了兩個多小時,突然,貨船上的一只未被炸壞的救生筏漂了過來。他立刻爬了上去。救生筏金屬箱里面裝著各種罐頭和食物,潘濂一陣狂喜,性命暫時無憂了!
海上漂流面對的第一個考驗就是:脫水!熱帶海面,太陽暴曬,需要大量的水分補充。潘濂把帆布綁在桅桿上搭了一個頂棚。這樣既能遮陽又可收集雨水。但淡水有限,潘濂要分配好每天的用量。
第二個考驗就是食物。食物并不多,為了堅持到獲救的那一天,他每天只吃一點點。他結(jié)繩記日,可食物在第55天時耗盡。聰明的潘濂用手電筒里的彈簧做成魚鉤,又把木筏上的纜繩拆開,重新搓成細漁線。他把附在木筏上貝類的軟體當魚餌,這樣竟能釣上一些小魚。
潘濂整整用了幾天的時間,硬是用手從木筏上拔出一枚釘子。這成了他手中唯一的工具。他用釘子將鐵罐劃開,長時間地修磨,竟打造出一把簡陋的刀。他又把釘子弄彎,綁上魚線,用小魚當誘餌,終于釣上了大魚。一條大魚的肉量相當于幾十條小魚。他把大魚削成魚片,掛在桅桿上曬成魚干,吃上了中國傳統(tǒng)的熟魚片。
最大的威脅是暴風雨,海水無情地卷走他的魚干,也將他收集的淡水毀于一旦。那時的他,只能抓落在木筏上休息的海鳥充饑。一次,他用海鳥當魚餌,竟然釣上了一條小鯊魚。潘濂與鯊魚進行了長時間的較量,終于把鯊魚拖上木筏。
長時間的海水侵蝕,他四肢長出了膿瘡,潰爛,關(guān)節(jié)浮腫,奄奄一息的他精神恍惚,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有時在饑渴疼痛中,他狠掐浮腫的肉讓自己不睡著。正當他感覺體力和精神到達極限時,他發(fā)現(xiàn)海水的顏色慢慢變淺了。終于,三個巴西漁民發(fā)現(xiàn)了他。這一天,是1943年4月5日,他已在海上整整漂流了133天。他成為當時英國家喻戶曉的現(xiàn)實版“魯濱孫”。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授予他大英帝國勛章,表揚他“罕見勇氣、剛毅精神和克服困難的應(yīng)變能力”。潘濂謙虛地說:“中國人跟這場戰(zhàn)爭中其他勇敢的水手一樣,面對各種困難,我們有信心去克服?!?/p>
(摘自微信公眾號“世界華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