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
摘要學校對空間場所的核心訴求有功能的需求和符號的需求。受工業(yè)化社會教育觀念的影響,傳統(tǒng)學??臻g場所存在著標準化、靜態(tài)化、封閉性等現實問題。面向未來,現代學??臻g場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創(chuàng)建師生成長的精神家園,實現學校空間場所從工業(yè)化校園向智能化學園轉變,從靜態(tài)化校園向動態(tài)化校園轉變,從封閉性教室向開放性教室轉變,從知識型校園向成長型樂園轉變,從功能型空間向文化型地標轉變。
關鍵詞 學校空間場所;智能化校園;智慧教室;非正式學習空間;場所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0)08-0045-04
美國著名教育家魏克禮(Chris Whittle)曾經說過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如果一個15世紀的人穿越到21世紀,那么只有兩個地方是他熟悉的:一個是教堂,一個是學校?!笨梢娢覀兘裉斓膶W校已經太傳統(tǒng)、太守舊了,遠遠沒有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沒有適應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學校作為人的生長環(huán)境既是物理的也是人際的,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學校的空間場所應該以人的健康成長為根本目的,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要為建造的依據。學校的每一個空間、每一處場所都是教育,都要發(fā)揮教育的作用。那么,今天的學??臻g場所建設存在哪些問題?面向未來,學校空間場所應該如何改變?
當前學??臻g場所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集約型的工業(yè)化特征。工業(yè)化時代的學校教育著眼于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有知識的勞動者,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是其出發(fā)點。所以,學校教育的效率優(yōu)先原則體現在學校的方方面面,包括學校的空間場所。學校向工廠學習,教室模仿車間,學??臻g場所的標準化是其顯著特征。這樣的學校建筑追求的是密集、高效、規(guī)范,遵循的是劃一、集中、同步的基本原則。
二是刻板的靜態(tài)化特征。學??臻g場所一旦建造完工就長期定型,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幾乎是終極定位。教室就是教室的樣子,60~70平方米的面積,長方形。教學樓就是教學樓的樣子,一條走廊,兩邊教室,俗稱筒子樓,功能定型,空間固化。這就是傳統(tǒng)學校的空間場所,學校建筑是靜態(tài)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體現一種固化的思維。靜態(tài)化的空間場所是僵硬的、機械的,從而導致機械、冰冷、僵化的教育方式。
三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型。傳統(tǒng)的教育把學校教學等同于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受此影響,學??臻g場所必然為這種教育理念服務,有利于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就是學校建筑的目標所在。所以,教室是長方形的,實驗室也是長方形的,正前方是講臺和黑板,教師站立在講臺上居高臨下地向學生灌輸相關學科知識,學生們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座位上聆聽教師教誨。
四是狹隘的空間封閉性。一般的中國學校都有一個顯性的圍墻,它把學校場所與校外的空間隔離開來,這固然使得學生有了安全保障,但同時也使學生與校外世界隔離,隔離了社區(qū),隔離了自然,隔離了社會。不僅學校與外界隔離,學校內部也有諸多分割,學部之間封閉,年級之間封閉。學校與校外的隔離、學校內部的分割本質上反映了一種封閉思維。區(qū)域之間的封閉,表面上看很有序,校與校之間分界清晰,學校內部井井有條,教學區(qū)、生活區(qū)、運動區(qū)各自分割清晰,但最大的問題就是阻礙了甚至切斷了師生與外界的物理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教育理念、教育價值觀出現了問題,我們對教育的認識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單一的功利價值觀左右著師生、家長。從教育管理的角度講,我們認為管控有秩序,管控出效率。如果說紀律、秩序是規(guī)訓的內容,那么空間場所的形態(tài)就是規(guī)訓的載體。從教育價值觀的角度來說,這是應試教育的必然現象,單一的功利化追求導致學校價值觀扭曲,并反映到學??臻g場所的建造當中。
學校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學校對空間場所的核心訴求有功能的需求和符號的需求。
首先是功能的需求,即希望空間場所幫助學校實現教育目標。功能需求是學校對空間場所這個物本身的消費,就是消費空間場所的使用價值,主要體現的是實用邏輯和功能邏輯。實用邏輯就是服務于學生的生活,包括學習、活動、飲食、起居等;功能邏輯就是支持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所以,學??臻g布局既要遵從學校建筑的構成規(guī)律,也要遵從學生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臺灣教育空間評價的指標就包括安全與管護、舒適與健康、特色與美感、節(jié)能與永續(xù)、充足與彈性、社交與休憩等。學??臻g布局還要遵從學生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課程體系影響著學習空間的分布;此外,學習組織形態(tài)和學習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臻g形態(tài),如走班制、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就需要相應空間為之服務。
其次是符號的需求,即學校的空間場所要表達師生的精神思想、文化價值??臻g場所本身就具有符號價值,主要體現了價值邏輯和文化邏輯。所謂價值邏輯,即學??臻g作為突出學校自身個性的意義符號,承載著特殊時刻、特定學?;騻€人附加其上的特別意義。所謂文化邏輯,即學校空間之所以是學校,既要通過教育教學的實際功能來顯示,也要通過其與師生主體的獨特關系來顯現,通過文化意象來體現。學??臻g布局不只是物質圖景,更是“說出”一所學校內在精神的要素。現代學校的空間場所設計,一定要高度關注學校空間場所的焦點設計,用充滿象征意味的空間焦點、場所焦點,來凸顯這所學校的文化思想、價值追求、個性特征。
現代學校空間場所設計的基本思想就是創(chuàng)建師生成長的精神家園,其設計思路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 從工業(yè)化校園向智能化學園轉變
其一,物理、心理、信息集成的正式教學空間?,F代學校教學空間要實現三室再造,即超越規(guī)范的現代教室、模擬實景的實驗教室、多姿多彩的多功能室。傳統(tǒng)的教室都是內向型空間,公共空間狹??;而新的設計思路是創(chuàng)設開放型空間,走廊等公共空間寬大,為學生自由交流、自主學習留出足夠場地。模擬實景的實驗教室就像真實工廠里的車間,孩子們在這里可以加工自己設計的產品(圖1),進入這個情境,他們就會不知不覺地像科學家一樣開展研究。未來教室還是多姿多彩的多功能室,要實現三境集成,包括聲光和諧的物理環(huán)境、資源豐富的信息環(huán)境、溫馨愉悅的心理環(huán)境。
其二,智能、泛在、方便的智能互聯(lián)基礎設施。智慧教室包括云技術、物聯(lián)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三大技術。云技術是為各個教學應用系統(tǒng)提供共同的運行平臺,有助于實現服務器資源和教育教學資源的共享。物聯(lián)網技術既可以實現云技術與各個設備的連接與交互,也可以幫助解決教室設備管理難題,實現實時診斷設備故障,保證設備時時處于可用狀態(tài),同時還可以實現設備全天候監(jiān)控,確保教室財產安全。大數據技術有助于實現教學資源數字化,這是智慧教學的基礎。一旦系統(tǒng)的教學數據資源庫建成,計算機會根據教師的要求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利用數字化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數字化資源也能提高教學和管理水平,從各個教學應用系統(tǒng)完整采集數據,根據需要實時統(tǒng)計并分析數據,掌握師生行為特點和設備使用情況。
智慧教室可以借助相關技術開展個性化教學,通過大數據記錄、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科知識點和能力點掌握情況,從而進行針對性教學;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行為特點,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智慧教室還可以實現遠程教學、智慧管理,可以借助視頻和大數據分析實現智慧觀課、智慧診斷、智慧評課,助力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升。
2. 從靜態(tài)化校園向動態(tài)化校園轉變
其一,多變新教室,根據不同教學目標自由組合。一般的教室都是單一功能,屬于低頻場景,固定的人,固定的課,使用效率不高。教室可以相對穩(wěn)定,但也要適當變化,以適應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比如:可以由大變小,即把一個大的教室瞬間變成若干個小的組室,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由小變大,一個班級的教室可以和其他班級的教室瞬間聯(lián)通,便于開展年級活動。教室的設計是復合型的,針對考試、合作討論、作品展覽等不同教學活動,可以隨時調整布局結構靈活使用。同一個場所,根據不同的活動需要,可以變換不同的空間形式(圖2)。
其二,多變功能室,根據不同課程需要靈活多變。有些大型場館也可以混搭,提高使用效率,如籃球館與禮堂可以混搭,一物兩用,各得其所。
其三,預留新空間,面向未來的無限可能。學校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因此學校的場所也應該給學生留出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學校是面向未來的,因此應該給未來留白,讓未來的學校有機會進行再創(chuàng)造。學??臻g可以先搭建整體結構,給明天留下空間。凱文·凱利說:“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形成的過程中,我們之前看到的是產品,現在看到的是過程。”這其實就是一種觀念的轉變,學??臻g場所也是一種過程。
3. 從封閉性教室向開放性教室轉變
其一,向室外開放。學校教室延伸到室外,既便于學生進行真實的觀察學習,也可與庭院的自然景觀形成互動關系。
例如:英國寶麥藍建筑設計公司設計的浙江杭州青鳥國際學校,幾乎每個教室都與庭院產生聯(lián)系(見圖3)。有位香港學校建筑設計師將教學樓和教室設計成八角形,讓陽光盡可能灑滿教室。
其二,向社區(qū)開放。學校理應是社區(qū)的文化中心,學校場所應該向社區(qū)開放。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進入真實社會,進行體驗式學習;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社區(qū)居民進入學校,讓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了解學生的學習,讓學校的課程文化活動在社區(qū)內產生影響。這就需要學校場所有與社區(qū)互動的空間界面,讓家長和路人可以看到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真實場景。
其三,向世界開放。一方面,學校場所向世界開放,歡迎世界各地的師生進入學校,與本校學生共同學習;另一方面,支持學生進入真實世界的經驗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校空間場所要形成與世界互動的社會界面,也可以借助網絡造就一種學校與全球互動的網絡界面。這種在線空間的合作學習是當下學校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它把大千世界中的普通人物或偉大事物邀請到教室里來,和學生產生聯(lián)結。
4. 從知識型校園向成長型樂園轉變
其一,優(yōu)化非正式學習空間。所謂非正式學習,是指自我導向的、非結構性的真實性學習和浸潤性學習。自我導向的真實性學習指的是學生面向真實問題的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自主、目標自定、內容自選、方式自由。非結構性學習指的是學生根據所探索問題的需要靈活安排學習時間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消解了固定化的課堂教學時間。浸潤性學習指的是這種學習有很強的情境性、交互性。
非正式學習空間就是滿足學生依據自我需求和學習樣態(tài),可開展自主探索、沉浸式學習的場所空間。[1]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特點是成員開放性,人際組織形態(tài)更靈活。學校可以把原來的低頻空間甚至被認為是校園邊角料的地方打造成高頻學習場景。比如:學校餐廳向來是使用時間很短的地方,學校可以將餐廳進行區(qū)位分割,組成若干個大小不一的會議室、討論室、工作室,這樣一個低頻的餐廳就變成高頻的學習場所。再如籃球場。學??梢园芽臻g位置相對較小的籃球練習場放在室內,放在學校的邊角地方,這樣既緩解了學校的空間壓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另外,為了節(jié)省校園相對不足的空間,學校還可以把田徑場建到樓頂上。
其二,生態(tài)低碳的自然建筑。人天生是熱愛自然的,校園里處處設有自然景觀,可以讓生活在其中的師生時時賞心悅目。學校在校園建筑設計中要充分利用太陽能,一方面低碳環(huán)保,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作為學生探究環(huán)保課題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德國有不少環(huán)保意識比較強的學校就讓學生參與學校節(jié)能項目的相關工作。
其三,充滿詩意的藝術空間。學??臻g場所可以設計得更加具有藝術性,線性的標準化的東西可以少一點,非線性、非標準化的學習場所可以更多一些。即使是線性的空間場所,也可以設計得別致一些,做到充滿詩情畫意。學校要提供足夠多的自由交流的空間場所,讓師生非常自然愉悅地輕松交流。
其四,關照人性的生活場景。學校是為人服務的,因此應該具有人文性、人道性,處處貼心服務師生。兒童的環(huán)境應該具有兒童特性。校園空間的設計者要用童心擁抱校園,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生活、設計校園,這樣才能做到讓學校的空間場所成為孩子們成長的樂園。
5. 從功能型空間向文化型地標轉變
學校是文化的場所,所以學??臻g場所應該表現師生的精神氣質,形成場所精神。學??臻g場所是由自然元素和人為元素形成的一個綜合體,自然元素與人化的空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個文化鏡像。這個鏡像是自然與人為和諧一體的,傳遞出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價值理念,創(chuàng)造了一個大隱隱于市的神秘而又現實的天空之境、現實之家,實現師生的詩意棲居。
學校的空間場所精神顯現了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師生感知和體驗,即師生與學校空間場所的那種模糊的文化聯(lián)系,顯現了師生在一定的時間跨度內因生活于此、學習于此從而賦予其中的某種文化精神氛圍,也就是說師生的行為和思想塑造著學校的空間場所,不但是形塑,而且是神塑,實現學??臻g場所的形神兼?zhèn)?。學校的空間場所是師生學習活動、社會化活動的結果,是師生創(chuàng)造活動的結果。每個學校空間場所最終擁有了自身的個性和意識,無論是靈動婉約,還是厚重高大,都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風格差異,更是學校文化氣質的不同。
所以學??臻g場所的設計一開始就應該將學校的精神因素包含其中,讓空間場所反過來去形塑師生,影響師生的精神文化。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了解師生感知學??臻g場所精神的主要路徑—方向感(orientation)和認同感(identification)。[2]所謂方向感,就是師生在學校這個空間場所中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fā)展方向;所謂認同感,就是師生對學校這個空間場所的意義與精神保持認同。因此,學??臻g設計必須聚焦并創(chuàng)造空間場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即使是局部的場景也能給人文化的寓意。圖4是上海佘山常青藤國際幼兒園的室內場景。目睹此情此景讓人自然地迅速回到了童年,似夢非夢,回味無窮……
建構一所學校空間場所的文化精神并非易事,但守護更加不易。守護學??臻g場所的文化精神就是守護學校師生自己的精神家園。其精神守護,將延續(xù)和增強學??臻g場所的生命與活力,將維護和提升學校的品質和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 邵興江,張佳.非正式學習空間:學校創(chuàng)新規(guī)劃與設計的新重點[J].上海教育,2018,(19):53-54.
[2] 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