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卿
一位好友進入滴滴做HR實習,我們聊天的時候,突然發(fā)現本科四年的重大誤區(qū):以為實習只是為有就業(yè)傾向的同學準備的,校內的獎項比實習更重要。
今年疫情期間我在網上投遞簡歷,大大小小的獎項總覺得缺少分量,實習經歷那一欄也很空。好友在工作間隙向我們傾訴:“剛剛又刷掉了一位帝國理工學院的碩士,還有香港城市大學的碩士,都只是來應聘很小的崗位,今年的就業(yè)寒冬也太殘酷了吧……”激烈的競爭讓人咋舌。學校規(guī)定的實習時間是大三下學期的暑假或大四上學期的寒假,并且計入學分。我從大一開始計劃在國內讀研,以為實習經歷對自身并沒有什么太大助力,寒假要和家人團圓,暑假的時間要分配給讀書、旅游、學第二外語,完全沒有主動申請大廠實習的意識,只在朋友家的教育機構找了一份閑職。與此同時,準備出國、就業(yè)的同學正在烈日下奔波于寫字樓與出租屋之間。在北京實習的同學向我們抱怨出租屋壞掉的空調,那是正值盛夏的七八月份,每天跑完各個會議現場,回家打開門只有一屋子的悶熱空氣;另一位在新浪實習的同學開玩笑說,在北京實習的工資和房租基本是一比一抵消的。最后她們還是誠懇地總結,在實習中確實學會了很多東西。
到了大四,保研與考研的失利讓我不得不考慮其他出路,比如出國進修。我的室友大二就考出了雅思成績,順利地申請上理想學校,而我在大四的緊要關頭才開始一邊摸索語言考試的流程,一邊投遞實習簡歷。我之前不理解暑期實習的重要性,身邊也沒有人督促過我檢測英語水平、考出語言成績;學校在評比獎學金時,個人參與的社團活動、競賽占了較大的評分比例,大廠實習除了給簡歷“鍍金”的作用,好像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當我們畢業(yè)后,校內構筑起的評價體系似乎瞬間顛覆,發(fā)表的文章、收獲的獎項都不如一段真材實料的大廠實習經歷讓人信服,許多國外名校在招收授課型碩士時,也很重視行業(yè)內的實習經歷。狹隘的思維將我禁錮在校園的一方小天地內,安逸地蜷縮起觸角,沒有主動向外延伸的長遠目光。我似乎只是落后了同齡人幾步,但那幾步的差距在無形中越拉越長,一抬頭就很難再趕上了。
畢業(yè)季經歷過這些事后才發(fā)現,“教育”與“職業(yè)”的聯系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樣緊密,不是埋頭苦學就能有好工作、好未來,選擇與時機也許比努力更重要。文憑在“通貨膨脹”,人才在內卷貶值,升學與就業(yè)仿佛一場沒有盡頭的耐力跑。
我的未來在哪里?現在的我也許無法回答。還記得曾經與一位朋友交流,我們都肯定我們的未來有著無限的可能。她放棄了穩(wěn)妥的國內保研,選擇出國留學,但疫情的爆發(fā)讓她不得不在國內滯留一年。她開心地告訴我認識了未來的新伙伴,新伙伴在美國讀的本科,讀到一半休學創(chuàng)業(yè),開了健身工作室,賺夠錢又繼續(xù)回來讀書,這樣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人羨慕,除了汲汲營營地求職、升學,未來還有無限的可能。
也許剛畢業(yè)的我們都經歷著迷茫,無法立馬到達成功的彼岸,但我們至少應該積極面對未來,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即使不得不為腳下的六便士奔波忙碌,我們也不該蒙上抬頭仰望月亮的雙眼。一生那么長,誰知道還會發(fā)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