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事美
嘉慶十九年(1814年)初,江蘇巡撫張師誠與布政使一起喝茶閑聊。二人密謀,準備從財政銀子中搞點兒錢花。張師誠問布政使,財政上能拿出多少錢?布政使略微盤算了一下,說六萬兩銀子。那個時代沒法炒股買期貨,所以只能采購糧食──糧食儲備畢竟是剛需,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接著,二人又叫來江寧知縣蔡君弼商議具體事項。蔡君弼認為,這不是件小事,為了保證質量,應該在本地民營米業(yè)老板那里購買。民營老板更珍惜自己的品牌與名譽,一般不會摻假造假。最重要的是,和民營老板打交道,議價的余地比較大。張師誠與布政使表示同意,交給蔡君弼具體承辦。
兩天后,蔡君弼將當?shù)?2家米店的老板召集到縣衙大堂宣布此次采購事宜。為了增加儀式感,也為了做給百姓看,蔡君弼特別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指天發(fā)誓”。官員與眾老板一齊用手指天,對天高聲發(fā)誓,保證此次采購公開透明,絕不違法亂紀,否則天打五雷轟。
誰知,宣誓后的第二天,蔡君弼又將米店的老板們秘密召集到縣衙。蔡君弼滿臉堆笑,米店的老板們不明就里。接著,蔡君弼先是訴了一大堆苦,說自己承辦這次采購多么不容易,最后向米店老板們攤牌,希望他們給自己兩成回扣。這下,米店老板們都炸鍋了,說昨天我們都把利潤壓到最低了,怎么今天又突然要回扣了,這樣我們就沒錢賺了……大家七嘴八舌,情緒越來越激動。
既然是用布政司的銀子采購糧食,那么就去布政司告狀。一群米店老板集體到布政司討說法。布政使聽說蔡君弼竟然要兩成的回扣,當即把蔡君弼叫來,把他一頓臭罵。眼看領導的訓斥沒完沒了,蔡君弼也急了,朝布政使大吼:難道你們沒拿回扣嗎?你們給我放款,不也是按九成二放的嗎?剩下部分還不是被你們侵吞了!
布政使大驚,他沒想到蔡君弼敢跟自己頂嘴,更沒想到,他竟然當眾說自己吃了回扣。由于當時很多米店老板都在場,布政使知道,此時自己絕不能服軟,否則就會被人當真了。布政使大罵蔡君弼膽大妄為,竟敢污蔑上司。蔡君弼也不甘示弱,寧愿丟官也不愿受這窩囊氣。眾米店老板看氣氛越來越不對,紛紛將兩人勸開。米店老板們?yōu)榱吮苊鈧蜌?,只好按蔡君弼的話照辦了。
米店老板利潤所剩無幾,只能在質量上做手腳。結果,官府六萬兩銀子采購來的大米都是“米色潮雜不堪”的劣質米。最終,財政的銀子養(yǎng)肥了巡撫、布政使、知縣等幾個大碩鼠,卻苦了民眾……
選自《傳奇故事·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