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文欽
【摘 要】 目的:研究肝吸蟲病對相關生化指標的影響及早期診斷指標。方法:選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肝吸蟲病門診和住院患者200例為研究組,另同期隨機選取200名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觀察兩組人群的血清GGT、AST、ALT水平。結果:研究組人員的血清GGT、AST、AL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人員,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結論:肝吸蟲病患者的血清GGT、AST、ALT水平較健康人員偏高,血清GGT、AST、ALT水平可作為肝吸蟲病早期生化診斷指標。
【關鍵詞】 肝吸蟲病;生化指標;早期診斷指標
肝吸蟲病是臨床常見的寄生蟲病,因生吃淡水魚蝦,華支睪吸蟲寄生在人體肝內膽管所致,常對患者的肝膽功能造成負面影響[1]。肝吸蟲病的感染無年齡、性別和國籍之分,人群普遍易感。肝吸蟲病多為慢性病,初期以損傷患者肝功能為主,其余癥狀體征則不明顯,因此常常被患者所忽視,導致患者未得到及時治療。臨床上主要通過影像學、糞便常規(guī)及免疫學檢查肝吸蟲病,而對于肝吸蟲病早期生化診斷指標尚不明確,尋找肝吸蟲病的生化診斷指標對于該疾病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2]。
血清GGT(γ-谷氨酰轉肽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均是反應人體肝功能的重要指標,指標的異常能反映出肝臟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本次研究為了尋找肝吸蟲病早期生化診斷指標,對比了肝吸蟲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GGT、AST、ALT水平,得出以下結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肝吸蟲病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作為研究組,另同期隨機選取200名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為(38.98±4.29)歲;對照組健康人群年齡為18~52歲,平均年齡為(36.54±4.36)歲;兩組人員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即p>0.05。該項研究已提前征得所有而人員同意。排除患有復發(fā)性腦梗死,意識障礙,還有其他惡性腫瘤,預計生存<3個月,治療依從性差、不愿意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患者。
1.2 檢測方法
囑兩組人員禁食8-10h后,晨起空腹靜脈采血,采用我院自動生化分析儀(羅氏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obas8000)測定血清GGT、AST、ALT等指標水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人員的血清GGT、AST、ALT等肝功能相關指標水平,血清GGT、AST、ALT正常值均為0-40U/L。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血清GGT、AST、ALT水平用(x±s)表示,并采用t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血清GGT、ALT、AST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健康人群,且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P<0.05,見表1。
3 討論
肝吸蟲病又名華支睪吸蟲病,常因患者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蝦,華支睪吸蟲寄生于人體的肝膽管內所致。目前全球感染肝吸蟲病的人口約3500萬,其中我國約有1500萬人群感染該疾病。肝吸蟲病分為第一中間宿主和第二中間宿主,第一是以淡水螺類為主,第二是以淡水的魚蝦為主,感染人群為生吃第二中間宿主,成蟲主要寄生于人類肝內膽管,其寄生時間可以達到30年之久。由于廣東省屬于淡水魚的重要產區(qū),該地區(qū)人群在飲食習慣上喜歡食用半生的魚蝦等,因此廣東省對于肝吸蟲病的感染率已經達到了我國的首位。肝吸蟲病主要表現為患者消化不良、肝腫大、上腹隱痛、疲乏以及精神不振,嚴重者可發(fā)生膽管炎、膽結石以及肝硬化等并發(fā)癥[3]。臨床上肝吸蟲病的檢驗方法以影像學、糞便常規(guī)及免疫學檢查為主,但是部分檢查存在滯后性缺點,在疾病早期難以發(fā)覺,尋找肝吸蟲病早期診斷生化指標成為臨床研究重點。
肝吸蟲病急性期缺乏特異性,大部分感染的人群無明顯的癥狀,同時目前臨床上對于肝吸蟲病的早期診斷技術有待提高,導致感染肝吸蟲病的人群錯過了早期有效的發(fā)現。目前臨床上對于肝吸蟲病的致病機制未能闡明,同時也尚未明確該病的傳播和流行的途徑及模式,因此應當做好肝吸蟲病感染的防控工作,對人群進行有效的健康普查,特別是有食用過未煮熟的淡水魚、蝦史的人群,通過健康普查從而使人群的健康得到保障;其次做好肝吸蟲病的健康科普工作,通過組織肝吸蟲病防控的講座或活動,從而提高人群對于肝吸蟲病的重視,更加了解肝吸蟲病的知識及預防措施,使人群逐漸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從而使肝吸蟲病從根源被遏制;臨床上應當將肝吸蟲病早期的診斷技術不斷提高,將誤診以及漏診的情況降到最低。
肝吸蟲病初期主要表現為患者肝功能受損,而血清GGT、ALT、AST水平均是反應人體肝功能的指標,尤其是GGT,它是診斷肝膽疾病的主要敏感指標。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肝吸蟲病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清GGT、ALT、AST水平,發(fā)現研究組的各個生化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健康人群,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肝吸蟲病患者的血清GGT、ALT、AST水平明顯升高,可作為肝吸蟲病早期診斷生化指標。
綜上所述,肝吸蟲病患者的血清GGT、ALT、AST水平明顯升高,這些生化指標可作為肝吸蟲病早期生化診斷指標,結合其他診斷方式,幫助臨床上盡早診斷出肝吸蟲病,使患者能夠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李莎, 胡兵, 張秀明. 肝吸蟲病對相關生化指標的影響及早期診斷指標的探討分析[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6, 37(10):1332-1334.
[2] 張偉堅. 2015年佛山市順德區(qū)人群肝吸蟲感染狀況及其流行因素[J]. 職業(yè)與健康, 2016, 32(12):1662-1664.
[3] 李莉, 黎健樟, 向之明, 等. MRI動態(tài)增強結合MRCP技術在肝吸蟲性膽管癌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5, 2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