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友
摘要:在融合媒體深度改革的實踐中,“中央廚房”的運用無疑給媒體發(fā)展帶來了無限生機和動力。但是,無論怎樣裂變,融媒產品新聞人物的采訪中,對采訪對象心理運用是永恒的話題。文中,主要就新聞人物采訪中心理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聞人物;采訪;心理運用
黑格爾有一句人所共知的名言:存在的便是合理的。這句話雖然現(xiàn)在看來有些偏頗,但馬克思的一句話,卻可以使我們媒介同仁豁然開朗:一切看似神秘的事物,總能找到它的原因。馬克思的這句話向我們表明了世界的豐富與復雜,也即人性深處光耀的隱蔽,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體現(xiàn)。那么,在新聞人物采訪中,怎么樣的提問,才能得到高質量的回答呢?筆者以為,只有與采訪客體進行心靈的交流,才能產生共鳴;只有訪出心聲,才能寫出心聲,為此,記者必須注意采訪客體人物性格、經(jīng)歷等的差異化,做到關心、談心、耐心、交心,這樣的心理運用,才能與采訪客體產生心靈的共鳴,達到“鐵肩擔道義,妙手著青春”。
一、關心
我們都知道,在采訪之前,熟悉訪問客體的情況非常重要,這樣在有限的訪問時間內獲得滿意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幫助。意大利著名記者法拉奇因為采訪鄧小平而為中國人所熟悉,在采訪基辛格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法:基辛格博士,如果我把手槍對準您的太陽穴,命令您在阮文紹和黎德壽之間選擇共進晚餐……,那您選擇誰?
基:我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法:如果我替你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您更樂意與黎德壽共進晚餐,是嗎?
基:不能,我不能·…我不愿意回答這個問題。
法:那么您能不能回答另一個問題,你喜歡黎德壽嗎?
基:喜歡,我發(fā)現(xiàn)他是一位對他事業(yè)有奉獻精神的人。
這樣的提問顯然效果甚佳,新聞價值也極高。倘若你本來就不關心事態(tài)的發(fā)展,我想當基辛格回答不能的時候,這個采訪就結束了,其結果也可想而知。
熟悉工具書和資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對客體的評論或是傳記,還是事跡報道,都可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談心
人物采訪藝術的差異化,就是記者想方設法使采訪客體講出可以寫成一篇有價值的新聞報道來。應該說,在采訪中,談話是關鍵性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差異化的談話。在為什么的背后,還有什么是鮮為人知的?
攝制大型文獻片《解放滬州》時,我們都知道滬州市是和平解放的,那么迎接解放軍的場面能否有人想得起呢?這就需要細節(jié)。筆者在采訪原中共滬縣地下黨羅秀章時,已屆7旬的羅老記憶稀疏。為了得到第一手信息,筆者從解放初期羅老的一張照片談起,談到她當年的美麗時,羅秀章老人激動地說,為了迎接解放軍,她們及時趕寫標語,同時制作紅旗,當時很難,一時扯不到合適的紅綢,于是就把即將結婚的紅被面做了大旗,做好后,五顆星怎么擺,她們都只聽說過五星紅旗,至于怎么擺卻沒人知道,后來商量后,就把一顆星擺在中間,四個小五星擺在四周,這就是滬州解放時第一面五星紅旗,雖然不合格,但代表著她們火紅的心。也是幾句話,就把當時滬州解放的輪廓勾勒出來了。
三、耐心
《辭?!肥沁@樣解釋耐心的:心里不急躁,不厭煩。在采訪中,這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素質,一種境界。一個人最美的地方,莫過于其先進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悉心捕捉人物的不同之處,深入細致的采訪,才能做出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
在新聞采訪中,深度報道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困難,首先是提問有許多尖銳的問題,有時難免讓記者碰壁,采訪對象要么拘謹不安,支支吾吾,談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絕,閃爍其辭,加以敷衍。這就要求記者具備追問的毅力和技巧??梢韵扔靡恍挿旱脑掝}緩解氣氛,逐漸引入正題;或旁敲側擊,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細節(jié)。
其次是善于觀察與傾聽,捕捉采訪問答中所不能顯現(xiàn)的事實。艾豐提醒所有的記者“在采訪時別忘了帶上眼睛和耳朵”。我們強調觀察和傾聽是因為深度報道采訪需要記者全身心地投入,許多鮮為人知的原因和珍貴的新聞事實,都是記者調動所有感官包括心靈去感知到的。
1.選擇正確的視角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這個視角可能是指宏觀的,把握事物相互關聯(lián)的全局視角;也可能是指記者個人情感、思想的視角;還可能是指在現(xiàn)場觀察時的微觀視角。
2.做一個有心的聽眾,鄺云妙在《當代新聞采訪學》中提出:一名記者,特別是一名老練的記者,應該是最善于傾聽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確,善于傾聽的記者往往更容易有豐厚的收獲,也更容易與采訪對象溝通。
要做到以上兩點,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記者的耐心。
四、交心
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边@雖說的是作詩的經(jīng)驗,但面對采訪,也可以借鑒。記者如果能與被采訪對象情感溝通融洽,會產生神奇的力量。即使是無法真正產生情感共鳴,但以情為點,去營造具有明顯交流意愿的氛圍,拔動對方“心弦”,從對方感受最深或最感興趣的方面入手,使對方由感而發(fā),真情流露。因為感情又是最容易觸動觀眾的有力“武器”,因此,從情感入手的采訪,往往因為煽情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五、結論
“交人以誠,為文以誠”,記者要用人品取信于人,以誠懇打動采訪客體,由此才能喚起采訪客體傾訴心聲的熱情,才能有心靈共鳴。
參考文獻:
[1]張洪.新聞采訪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與應用[J].新聞傳播,2019(21):86+88.
[2]葉輝.電視新聞采訪對采訪對象的心理把握核心探索[J].傳媒論壇,2019,2(18):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