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 康丹丹 趙志剛
(鶴壁市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qū),河南鶴壁458000)
高血壓既是我國中老年人群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同時又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隨病程遷延可引發(fā)多種心血管功能異常。研究表明采取聯合用藥方式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同時極大改善患者血管內皮功能[1]。因此我院將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入院的122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吲達帕胺聯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以及對血管內皮功能和IMT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經門診收治入院的122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及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3]中相關診段標準;②本實驗經有關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本人及家屬知悉實驗具體流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合并其他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者;③合并腦卒中者;④頸動脈先天異常者;⑤伴有精神異常者;⑥對本實驗所用藥物存在禁忌癥或過敏史者。病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61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 14例,年齡 40~75 歲,平均(55.18±4.62)歲,病程 2~17 年,平均(8.49±3.58)年;對照組 61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16例,年齡41~77歲,平均(55.67±3.97)歲,病程 2~15 年,平均(6.43±3.17)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入院時給予抗炎補液,糾正酸堿平衡紊亂,調節(jié)血小板功能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應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達),2.5mg/次,1次/d,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吲達帕胺緩釋片(納催離),1.5mg/次,1次/晨,口服。兩組治療時間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患者開始實驗前停服原降壓藥2d,開始實驗時使用魚躍臺式水銀血壓計血管記錄基礎血壓,其后每日早晨7時記錄患者收縮壓(SBP)與舒張壓(DBP)變化。內皮功能檢測使用歐姆龍FMD血管內皮功能檢測儀UNEX EF 38G,檢測指標包括肱動脈內徑(Do)、血流介導的血管舒張反應(FMD)、硝酸甘油介導的血管舒張反應(NMD)。IMT檢測使用凱爾KR S80彩超機測量頸總動脈分叉近端10mm處管腔內膜面與中膜-外膜面直接的距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壓控制情況比較:兩組治療前SBP與DBP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BP與DBP值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血壓控制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血壓控制情況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組別 時間 SBP(mmHg) DBP(mmHg)觀察組 治療前 172.5±9.8 106.3±8.6治療后 122.6±12.3① 80.4±8.7①對照組 治療前 174.2±10.2 106.5±8.9治療后 145.1±11.7①② 91.6±9.1①②
2.2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改善程度比較:兩組治療前Do值、FMD、NMD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Do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FMD、NMD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 2。
2.3 兩組IMT改善程度比較:治療前兩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MT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改善程度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改善程度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
?
表3 兩組IMT改善程度比較 (±s)
表3 兩組IMT改善程度比較 (±s)
組別 n IMT(m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1 1.37±0.41 0.82±0.21對照組 61 1.36±0.39 0.98±0.27 t值 0.138 3.653 P值 0.890 0.000
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是一類常見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颊哂捎谘獕?、血脂增高,血液粘滯度增加,血管內皮出現機械性損傷,血小板異常激活,脂質顆粒沉積于損傷處,引發(fā)以巨噬細胞為主的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炎癥反應,最終導致粥樣斑塊形成。故高血壓合并冠心病通常采取降壓,調脂,調節(jié)血小板生理功能,抗炎補液,糾正體內酸堿代謝失衡,改善心肌供血,控制心絞痛發(fā)作等治療手段。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種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CCB),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有效舒張血管,改善心肌供血,因此廣泛應用于高血壓及心絞痛的治療。但單一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壓控制水平有限,頭痛、水腫、失眠等不良反應時有發(fā)生。吲達帕胺作為臨床常用的長效降壓藥,不僅可抑制鈉離子在遠端小管的重吸收,促進多余水分排出,同時還能發(fā)揮鈣通道拮抗作用,阻滯血管平滑肌鈣離子內流,促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外周阻力,可有效降低收縮壓并一定程度上改善舒張壓。本研究表明,觀察組血壓控制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吲達帕胺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聯合使用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血壓平穩(wěn)控制在正常范圍,可能是因為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往往病程較久,基礎血壓偏高,僅用一種降壓藥難以將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而吲達帕胺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同時使用可增益治療效果,將血壓控制在合理水平。
冠心病的發(fā)生與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密切相關,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可導致大量炎癥細胞聚集,促進粥樣斑塊的形成,臨床實踐中利用超聲技術檢測NMD與FMD值、Do值是評估血管內皮功能的重要指標[4-5]。相關研究表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同樣被視為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超聲檢測IMT對于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和預后評估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綜上所述,應用吲達帕胺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同時,聯合使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以取得更為確切的治療效果,改善血管內皮功能,降低I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