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海 項敬國 余建軍 甘懷玉
細胞因子在機體細胞生長、組織修復、抗腫瘤、抗感染過程中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患者圍術期的臨床表現(xiàn)及預后受到細胞因子平衡的直接而深刻的影響[1-2]。肺癌患者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共同改變了圍術期細胞因子平衡,但是以往相關醫(yī)學研究只給予了疾病本身及手術創(chuàng)傷等因素的影響充分重視,并沒有對麻醉的影響給予充分重視[3]。近年來,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4],腫瘤患者圍術期細胞因子平衡受到麻醉的直接而深刻的影響。本研究探討了肺癌患者手術中七氟烷聯(lián)合丙泊酚麻醉的應用及對患者圍術期細胞因子平衡的影響。
隨機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肺癌患者60例,研究組(七氟烷聯(lián)合丙泊酚麻醉組,30例),對照組(七氟烷單獨麻醉組,30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不顯著(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均接受開胸肺葉切除術治療;②術前均具有基本正常的心肺功能;③均經(jīng)術后病理證實局部及遠處無轉(zhuǎn)移。排除標準:①術前接受過放化療治療;②有循環(huán)、免疫系統(tǒng)疾??;③服用過阿片類藥物。
術前30 min給予2組患者肌內(nèi)注射0.1 mg/kg咪達唑侖+0.01 mg/kg鹽酸戊乙奎醚,然后讓對照組患者吸入6%~8%七氟烷,并給予患者靜脈滴注0.1 mg/kg維庫溴銨+4~6 μg/kg芬太尼進行麻醉誘導,之后讓患者吸入1%~3%七氟烷進行麻醉維持;給予研究組患者靜脈輸注2 mg/kg丙泊酚+0.1 mg/kg維庫溴銨+4~6 μg/kg芬太尼進行麻醉誘導,之后給予患者持續(xù)靜脈輸注6~10 mg/kg丙泊酚進行麻醉維持。
麻醉誘導前即刻(T0)、開始單肺通氣前即刻(T1)、完成單肺通氣前即刻(T2)、手術關胸后即刻(T3)、術后1 d(T4)分別抽取2組患者的靜脈血,離心將血清分離出來,冷凍保存。應用深圳晶美生物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運用雙抗夾心ELISA法對2組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白細胞介素-10(IL-10)濃度進行測定。同時,手術前后分別對2組患者的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進行測定,并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對2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定,總分0~30分,其中0~23分、24~30分分別評定為有認知功能障礙、無認知功能障礙[2]。此外,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的蘇醒時間。
T1、T2時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T1、T2、T3、T4時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T1、T2、T3時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8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T0、T3、T4時2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T0、T4時2組患者的血清IL-8水平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T0時2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之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2組患者T1、T2、T3、T4時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T0時(P<0.05)。見表2。
2組患者手術后的MMSE評分均顯著低于手術前(P<0.05),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顯著高于手術前(P<0.05)。手術前2組患者的MMSE評分、血清S100β蛋白含量之間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3。
研究組患者的術后睜眼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拔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語言應答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2 2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血清細胞因子濃度變化情況比較
表3 2組患者手術前后的MMSE評分、血清S100β蛋白含量變化情況比較
表4 2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IL-6屬于一種炎癥介質(zhì),能夠?qū)⑹中g應激引發(fā)的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反映出來[5-6]。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7-8],血清IL-6濃度升高將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刺激、操作程度直接反映了出來,麻醉方法不同,手術對機體就具有不同的刺激程度,丙泊酚可能能夠?qū)β樽硎中g刺激引發(fā)的應激反應進行抑制。IL-8屬于一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可介導多種免疫反應,產(chǎn)生主體為肺泡內(nèi)皮細胞、巨噬細胞,正常機體具有較低的表達水平[9-10]。相關醫(yī)學學者認為[11],吸入性麻醉藥會為肺泡巨噬細胞聚集的增加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同時為肺泡巨噬細胞IL-8mRNA表達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IL-10屬于一種抗炎性細胞因子,是一種小分子多肽,產(chǎn)生主體為輔助性T細胞(Th2),能夠抑制IL-6、IL-8等炎性因子,從而促進炎性反應強度的降低,對手術引發(fā)的過度炎癥反應進行限制[12]。
相關醫(yī)學研究表明[13-14],機體有急性炎癥反應發(fā)生的過程中,也會對細胞因子平衡進行維持,途徑為將抗炎性因子同步生成。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2組患者T1、T2、T3、T4時的血清IL-6、IL-8、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T0時(P<0.05)。T1、T2時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T1、T2、T3時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8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T1、T2、T3、T4時研究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手術后的MMSE評分均顯著低于手術前(P<0.05),血清S100β蛋白含量均顯著高于手術前(P<0.05);手術后研究組患者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血清S100β蛋白含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術后睜眼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拔管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語言應答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和上述相關醫(yī)學研究結(jié)果一致,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為丙泊酚麻醉后能夠促進胞質(zhì)鈣濃度的提升,途徑可能是為細胞中儲有鈣釋放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從而為IL-10分泌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15]。同時,丙泊酚麻醉后可能產(chǎn)生較多的IL-10,途徑為增加血中輔助性T淋巴細胞水平。
總之,七氟烷聯(lián)合丙泊酚麻醉在肺癌手術中的應用效果較七氟烷單獨麻醉好,能更有效地保持患者圍術期細胞因子平衡,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