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片紅,李君菡,付小莉
(1.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2.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泵站進水流道由前池和吸水室組成,前池是連接引水渠和吸水室的建筑物,其作用是讓水流平穩(wěn)且均勻地進入吸水室,為水泵提供良好的水流條件[1]。泵站進水流道設計不合理會造成不良流態(tài),致使泵房效率低下,能耗變大,甚至產生渦流,直接影響泵房機組的正常運行[2-5]。因此,在泵站建設前分析其進水流道的流態(tài)是十分必要的。
隨著數(shù)值模擬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將計算流體力學CFD和實際工程相聯(lián)系,使其成為研究水體流動的重要手段之一[6-8]。本文以上海市寶山區(qū)張華浜雨水泵站作為研究對象,采用Fluent軟件對泵站進水流道的流態(tài)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前池水流流態(tài),為優(yōu)化泵站進水流道整流方案提供參考依據。
該雨水泵站分近遠期實施,近期安裝5臺水泵,遠期增加3臺水泵。單泵設計流量為2.60 m3/s,水泵平均揚程為7.95 m。泵站前池長22.4 m,吸水室長5.5 m,喇叭口高度為0.68 m,前池擴散角為24°,池底坡度0.16,循環(huán)水泵喇叭口直徑D為1.42 m。泵站結構圖如圖1所示,水泵編號順水流方向從左至右為1~8號,并設立喇叭口中心線3.5D斷面為分析斷面。
圖1 泵站結構圖(單位:mm)Fig.1 Schematic structure of the pumping station
1.1.1 水流控制方程
泵站進水流道的流態(tài)屬于充分發(fā)展的湍流流動,因此選用RNGk-ε紊流模型,其能較好地處理高應變率及流線彎曲程度較大的流動[6]。對于Re數(shù)較低的近壁區(qū)內的流動,則使用壁面函數(shù)法。
連續(xù)方程:
(1)
動量方程:
(2)
k-ε方程:
(3)
(4)
1.1.2 邊界條件和網格劃分
(1)邊界條件。進口采用壓力進口邊界,出口邊界取在水泵吸水管出口處,采用質量出口。自由表面則采用剛蓋假定法簡化處理,對于壁面區(qū)的流動采用壁面函數(shù)法處理。為提高流場計算的精度,對各工況分別建立模型,劃分網格(見圖2),并通過了網格無關性檢查。
圖2 泵站三維透視圖及網格劃分Fig.2 Grid of pumping station
(2)工況與初始條件。選擇流速橫向偏差較大的工況作為典型工況進行分析。開2、3、5、6號泵,總流量為10.40 m3/s,計算水深為3.3 m。模型進口處的湍動能k為0.006 5 m2/s2,湍動能耗散率ε為5.9×10-5m2/s3。
2.2.1 流道水力特性判別標準
(5)
2.2.2 流態(tài)與流速分析
圖3為設計方案下水深為3.3 m時不同切面的流線圖,當水流從引水管道進入前池后,斷面驟然擴大,致使流速減少,沿程壓力增大。由于慣性力的作用,中間邊壁附近的水流流速較大,主流未能擴散均勻,兩側形成偏流、回流及附壁渦。隨著位置下移,吸水室前的漩渦數(shù)量增多,且深入到吸水室隔墩處。又由于吸水室內隔墩高度較矮,未超過設計水位,使得吸水喇叭口附近的水流出現(xiàn)大范圍橫流,易引發(fā)水泵振動、氣蝕等現(xiàn)象,造成泵站效率降低、甚至不能正常工作的嚴重后果。
經過流速計算分析后發(fā)現(xiàn)流速分布的橫向偏差幾乎都大于30%,斷面橫向流速梯度也較大,流速穩(wěn)定性較差,不利于水泵穩(wěn)定運行。表1為水泵中心線上游3.5 D斷面處吸水喇叭口懸空高度處的流速分布,斷面最大流速為0.90 m/s,是最小流速的4.5倍;斷面最大橫向偏差出現(xiàn)在5號測點,其值甚至超過了125.7%,給水泵穩(wěn)定運行帶來不利影響。
圖3 進水流道內不同切面流線圖Fig.3 Streamlines of horizontal sections of inlet flow-passage
表1 吸水喇叭口懸空高度處的流速分布表Tab.1 Flow patterns on bell-mouth inlet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在原設計方案下,主流在前池內不能充分擴散,集中在中間隔墻附近。且各斷面吸水喇叭口懸空高度處流速分布的橫向偏差較大,對泵站穩(wěn)定高效運行帶來較大的隱患,需對進水流道進行結構優(yōu)化。
目前,關于泵站進水池的整流措施有很多,改變前池入流擴散角,在前池內設置底坎、衡梁和分流立柱,建設導流墩、導流墻等都是整流的有效措施[10]。其中導流墩控導干預均化水流的作用顯著,且結構與形態(tài)易于控制,工程量較少,方便施工[10-12],所以本文提出的整流措施以布置導流墩為主。
(1)優(yōu)化方案1延長導流墩以改善泵站進水流道的流態(tài),即兩泵之間的導流墩增長至3.0 D斷面處(距泵站后墻4.26 m),并向下延伸至池低。
(2)優(yōu)化方案2是在優(yōu)化方案1的基礎上,繼續(xù)加長導流墩至3.5 D斷面,同時將導流墩加高至設計高水位以上,使各吸水室前的水流完全分隔。
(3)優(yōu)化方案3進一步改進,將進水口位置從整體正中進流改為單側正中進流。
2.2.1 流速流態(tài)分析
通過上文對原設計方案的分析,將優(yōu)化方案的流線圖與原設計方案的流線圖(見圖4)進行對比,3個優(yōu)化方案的水流流態(tài)在吸水室處明顯平順,回流的范圍顯著減小。再分析比較3個優(yōu)化方案的流線圖[見圖4(b-d)]:優(yōu)化方案1中吸水室里大面積橫流現(xiàn)象依舊存在。優(yōu)化方案2中吸水室附近有大面積橫流的問題明顯改善。優(yōu)化方案3中行進水流的主流充分擴散,不再集中于中間邊壁,各吸水室內流速分布也較均勻,主流集中相對集中的問題得以解決。進一步分析流速等值線云圖(見圖5)后發(fā)現(xiàn)優(yōu)化方案2與優(yōu)化方案1相比,最大流速值并沒有明顯降低,流速分布的均勻度雖有提升,但并不顯著。采用優(yōu)化方案3后,主流充分擴散,不再集中于中間邊壁,吸水室的流速分布也較均勻。
圖4 整流前后進水流道流線圖Fig.4 Streamlines of inlet flow-passage before and after rectification
圖5 整流前后平面流速等值線云圖Fig.5 Velocity contour of inlet flow-passage before and after rectification
表2為整流前后水泵中心線上游3.5D斷面處吸水喇叭口懸空高度處的平均流速。分析可知:采用優(yōu)化方案3改變進口流道位置后,吸水喇叭口懸空高度處的流速分布均勻度有明顯提升,斷面處最大流速是最小流速的1.68倍,比原設計方案減少了62.7%。表3為整流前后水泵中心線上游3.5D斷面處吸水喇叭口懸空高度處的橫向偏差值,原設計方案中斷面最大橫向偏差值為125.7%,優(yōu)化方案1中斷面最大橫向偏差值出現(xiàn)在5號流道4號測點處,其值為104.1%,此位置處的橫向偏
表2 整流前后的斷面平均流速表Tab.2 Average flow velocity on bell-mouth inlet before and after rectification
表3 整流前后斷面橫向偏差值Tab.3 Lateral velocity deviation on bell-mouth inlet before and after rectification
差值在優(yōu)化方案2中降為77.8%。在優(yōu)化方案3中,斷面最大橫向偏差值減少為50.1%,降低了76%。
2.2.2 湍動能及湍動能耗散率
湍動能大小表示水流脈動大小及混合程度的強弱,反映了流動的紊動強度,湍動能耗散率反映紊動所產生的能量耗散大小[13.14]。斷面平均湍動能與耗散率沿程變化詳見圖6和圖7。由圖可見,水流在進入前池前的管道中,湍動能分布均勻且平均值較小;在流至前池入口前,湍動能和湍動能耗散率急劇變化,這是由于過水斷面面積忽然變大,水流在此處發(fā)生劇烈碰撞,脈動及混合程度都急劇增大。當水流流進前池時,湍動能及耗散率均出現(xiàn)最大值,這表明水頭損失主要集中在此段。水流進入前池后,在前段部分依然存在較強脈動。當水流沿前池繼續(xù)前進時,由于流體的耗散效應及斷面面積逐漸增大,水流流速逐漸降低且緩慢恢復到均勻分散的狀態(tài),湍動能和湍動能耗散率也沿程降低。
圖6 湍動能沿程變化曲線Fig.6 Longitudinal variations of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圖7 湍動能耗散率沿程變化曲線Fig.7 Longitudinal variations of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在前池后段,3種優(yōu)化方案相應的湍動能大小沒有顯著差別,但明顯小于設計方案,說明3個優(yōu)化方案都優(yōu)于設計方案,能更有效地削弱水流的脈動強度,減少水泵發(fā)生空化的可能性。另外,三種優(yōu)化方案相應的耗散率沿程最大值也都高于設計方案,表明采取整流措施后,前池內能量耗散更劇烈,其中優(yōu)化方案3耗能最多。
(1)原設計方案中進水流道存在主流集中,回流及偏流等不良流態(tài),且吸水喇叭口附近流速橫向偏差大,給水泵機組安全穩(wěn)定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2)經過數(shù)值計算及分析,在進水流道內布設導流墩并改變進口位置作為整流措施后,流速顯著降低,主流充分擴散。吸水室的流速分布也較均勻,流態(tài)得到明顯改善。
(3)從湍動能及湍動能耗散率角度分析表明:采用整流措施能充分消能,降低脈動流速,減少氣蝕的產生,從而保證水泵高效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