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寫在前面
近日,嗶哩嗶哩美股市值超過愛奇藝的新聞發(fā)布,瞬間就登上微博熱搜排行榜的前列,一時間嗶哩嗶哩成為眾多網友的熱門話題。其實,“B站崛起”絕非偶然,諸多因素已作鋪墊:跨年晚會被《人民日報》點贊,《后浪》刷屏,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其中學習,老教授在里面做UP主……一個二次元的小眾網站,發(fā)展成今天的主流平臺,廣受關注,其中很多元素值得我們“深度聚焦”,呈現與解讀與其相關的人、事、現象,可以觸發(fā)中學生對青春姿態(tài)、傳承交流、代際對話、文化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進一步思考,為寫作積累素材。
關注點一
被《人民日報》點贊的跨年晚會
2019年最后一夜,一場驚艷的“跨次元”晚會走紅,登上各大熱搜討論榜榜首。12月31日晚觀看晚會直播的觀眾超過8000萬人,6天之中回顧視頻的播放量達6700萬次,網友發(fā)送的彈幕達84.5萬條,“補課”一詞成為觀眾在前兩分鐘刷的頻率最高的彈幕。
這臺被《人民日報》點贊為“最懂年輕人的晚會”,也讓B站順利“出圈”——在不少50后、60后、70后網友的微博和朋友圈被B站刷屏的同時,他們更驚訝于在這臺為年輕人打造的晚會中也有他們看得懂的元素。
當80后、90后、00后觀眾沉浸在舞蹈秀《歡迎回到艾澤拉斯》、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哈利·波特》電影主題曲、虛擬偶像洛天依的表演中,回憶青春、熱血沸騰時,在《亮劍》中飾演楚云飛的張光北和軍星愛樂合唱團的退伍老兵共唱起主題曲《中國軍魂》,漂亮小姑娘翻唱的老歌《好運來》,富有古韻的琵琶、尺八、中阮、鋸琴演奏,以及旋律熟悉的交響樂,同樣給中老年人帶來懷舊和驚喜。
思? 考
一、勇于創(chuàng)新。在國人對晚會這種節(jié)目形式早已審美疲勞的情況下,B站靠創(chuàng)新贏得了觀眾。就形式而言,這臺晚會做到了跨界融合。無論從“二次元”到“三次元”的跨界,還是與主流媒體的合作,都讓它收獲了不少流量。就內容而言,這臺晚會更懂得“年輕人喜歡什么”,各種混搭元素相繼亮相,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讓人眼前一亮,大呼過癮。
二、兼容并包。盡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各年齡段的人有各年齡段人的喜好,但這場不刻意渲染老少咸宜,而是以共同的文化記憶吹響集結號角的晚會,在許多經典節(jié)目的處置上,“舊瓶裝新酒”,“陳酒裝新瓶”,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打破了代際間的文化隔閡,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引發(fā)了不同年齡層觀眾的共鳴,取得空前成功。
關注點二
“主流”與“非主流”
B站與《人民日報》在2019年3月正式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正能量視頻產業(yè)發(fā)展、正能量內容創(chuàng)作激勵等多方面開展合作?!爸髁鳌迸c“非主流”強強聯合,將探索出如何使主旋律內容的宣傳拋棄生硬的、套路式的傳播方式,采取更符合網民興趣、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使內容既能吸引人,又能使主流價值觀潛移默化細雨潤物。
不僅如此,2019年年末,曾經“活在”B站混剪視頻里的朱廣權在央視新聞B站官方賬號上發(fā)布了一段視頻,向B站用戶官宣——央視新聞正式入駐B站。該視頻一出,瞬間登上B站熱搜,央視新聞的粉絲也達到近百萬。
在央視新聞入駐前,主流新聞媒體和政務機構入駐B站已成風潮。除了央視旗下媒體矩陣,環(huán)球時報、中國日報、諸多地方共青團等機構也已入駐B站。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和政務機構將網絡平臺作為重要的宣傳陣地?;ㄊ降臉祟}、活躍的互動、多樣的剪輯風格、接地氣的語言、與時俱進的報道風格……這些新穎的形式抓住了年輕人的興趣點,并誕生了許多在網友間口耳相傳的“名場面”和金句,讓嚴肅的新聞充滿了溫度,深受年輕人喜愛。
思? 考
一、合作共贏。合作的目的在于合作者之間形成互補,從而贏得事業(yè)的成功。央視等主流媒體與B站的合作正是雙方取長補短——央視等主流媒體取得了“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的真經,B站則能在內容上“將主流價值觀潛移默化、細雨潤物”,雙方的合作讓各自的發(fā)展上了一個臺階,消融了主流和非主流之間的隔閡,帶來了新聞傳媒事業(yè)的繁榮。
二、突破自我。在中國,“主流”與“非主流”之間似乎一直存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爸髁鳌泵襟w,常以“代表著社會的主體趨勢”自居,高高在上,缺乏溫度;而“非主流”媒體,往往更接地氣,貼近受眾,形式新穎活潑?!度嗣袢請蟆放cB站的攜手合作,突破了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間的界限,使主流媒體煥發(fā)生機,非主流媒體強勢崛起。
關注點三
《花繁葉茂》受追捧
最近B站的小伙伴們在追一部脫貧攻堅題材的電視劇。脫貧攻堅,是2020年的一樁大事。這樣的題材對于電視劇創(chuàng)作而言,完全屬于主旋律、重大題材。
鄉(xiāng)村里的脫貧事與互聯網一代的潮文化看似沒什么交集,但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花繁葉茂》打破了慣性思維。B站年輕人彈幕、投幣加轉發(fā)“三連”,還給出了9.3的高分。
《花繁葉茂》詼諧幽默的劇情,王迅、朱墨、邵峰、尚大慶的精彩演繹,以及劇中脫貧攻堅的劇情都被B站網友在彈幕和評論中廣泛討論,這給許多年輕的城市觀眾帶來了鄉(xiāng)村脫貧攻堅工作的科普和直觀展示。
《花繁葉茂》故事中的很多細節(jié)引發(fā)了B站觀眾的討論。網友們覺得故事真實,在彈幕中予以充分肯定。而且隨著劇情推進,B站的這些“后浪”觀眾們也隨著演員們的表演真正地被劇中展現的發(fā)生于鄉(xiāng)村的故事吸引和感染了。網友們紛紛在彈幕中表達自己對演員表演和角色塑造的看法。由于B站的打分、彈幕、投幣機制都是忠實老用戶才能完成,因此這些來自“后浪”的聲音,也是“資深”觀眾對《花繁葉茂》最真實的聲音。
思? 考
一、價值引領。傳播正能量,在一般人看來這似乎應當是“主流媒體”的責任,但曾經的“非主流媒體”B站也將其視為自己義不容辭的擔當。其實,一個媒體,不管它屬于“主流”還是“非主流”,要想煥發(fā)出恒久的生命力,要想長久地植根于廣大受眾的心田,光靠小打小鬧的噱頭和技巧是不夠的,一定要有厚重的東西,要體現促人向上的正能量!
二、責任擔當。媒體的責任在于宣傳,在于鼓動,在于使人向善,在于給社會傳播正能量。而這些,不能僅僅視為主流媒體的職責,我們的小眾媒體以及自媒體同樣責無旁貸。B站選擇播放表現“主旋律、重大題材”的電視劇《花繁葉茂》正是這種責任擔當的體現。古詩云:“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贝笮∶襟w都如牡丹綻放,文化的春天才更絢麗多彩!
關注點四
講中國故事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睂τ诨シQ“同袍”的漢服愛好者來說,這句話不會陌生。今年疫情期間,這句話又被寫在一箱箱救助物資上,更代表了共克疫情的攜手同行。
3月26日,農歷三月初三,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誕辰,也是廣大網友選定的“中國華服日”。當晚,由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與B站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華服日線上晚會開幕。據悉,這是國內首次完全以線上方式開展的中國華服日活動,并以“與子同袍,共克時艱”為主題,用一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盛典來弘揚民族精神,為抗擊疫情的人們凝聚力量。
為了弘揚傳統(tǒng)文化,B站上紀錄片播放的活躍度持續(xù)攀升。2016年,講述故宮文物修護工作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線后,迅速走紅,短短幾天視頻播放量突破百萬次,并在微博上引起700多萬次的話題討論。在之后幾年里,B站不斷涌現出《歷史那些事》《超級工程》《航拍中國》等一系列文化類紀錄片,并產生巨大影響。
人文歷史地理類紀錄片能在B站上擁有如此高的人氣確實讓人始料未及。以真實生活為底色、內容和風格略顯嚴肅的紀錄作品,經過彈幕文化的發(fā)酵,增添了觀看過程的互動性和趣味性,產生出“紀錄片+B的獨特化學反應”。
思? 考
一、弘揚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破铡⑿麄骱秃霌P傳統(tǒng)文化對于任何一個媒體來說,是責任也是義務,但常常又是一件吃力而不討好的事。因為一本正經的宣傳往往難以獲得滿意的效果。慣于“不按牌理出牌”的B站卻能讓傳統(tǒng)文化的科普和宣傳節(jié)目紅紅火火人氣大漲,在于他們的創(chuàng)新,在于他們的求變,更在于他們對弘揚傳統(tǒng)的虔誠!
二、文化自信。敢于在自己的網站上“講述中國故事”,上線別的媒體播出后反響平平的反映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不僅在于B站編播人員大膽的構思、巧妙的設計,更在于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繽紛璀璨,理應獲得無數的擁躉,理應受到國人的喜愛和追捧!有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內核,加上B站的精彩包裝,節(jié)目想不火都難!
關注點五
年輕人愛上B站學習
要說B站是年輕人的學習平臺,似乎令人難以想象。但B站發(fā)展至今,已經難以“二次元”來定義。B站有接近1億的月活年輕用戶,當中有追番、看劇的二次元用戶,也有熱衷美食、美妝、科技數碼、學習的愛好者,圈層之間雖有重疊,卻互無干擾。
B站一站式滿足年輕人的多元愛好需求,且體驗感良好,使得學習的風尚在B站擁有興起的土壤。語言學習在B站學習領域占比較大,高考、研究生考試和各類職業(yè)技能相關內容也比比皆是。B站正成為年輕人學習的重要陣地。
物質基礎優(yōu)越、具備很好審美基礎的Z世代,也充滿了學習欲。這屆年輕人不再受制于以往的單向輸出式的填鴨教學,他們更容易被社交型學習所吸引。Z世代多為獨生子女,由于成長過程缺失兄弟姐妹的陪伴,在擁有一定行為自主能力后,他們傾向于通過各種方式尋求陪伴感。在Z世代眼里,學習已非單純的習得知識,尤其是在學習資源相對豐富的背景下,過程是否愉悅將成為主要考量標準。打開B站學習相關的視頻,可以發(fā)現彈幕和評論的互動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種新式社交型學習平臺使有趣而快樂的學習不再難尋。
思考
一、順應時代。為求知者打造學習的平臺,為孤獨者提供陪讀的伙伴,為自學者營造互動的氛圍……B站簡直就是一所不分學段、專業(yè)齊全、亦師亦友的大學校。把一個原本娛樂性小眾網站辦成了一所適宜年輕人學習和成長的“大學?!?,充分表現了B站編播者順應時代與時俱進的理念,這也是媒體為打造“學習型社會”做出的一份實實在在的貢獻。
二、溝通交流?!抖Y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惫糯@樣,今天更是如此。任何人都不是一看就懂、一學便會的天才,都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學友的幫助。而B站便給每一位求學者提供了可學、可問、可交流、可探討的平臺,使得廣大青年求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頻道,而且在學習的同時得以溝通交流,結交朋友。
關注點六
UP主的延展人生
如果沒有成為B站UP主的話,他可能會是某個大學的張老師。這是張駿設想過的另一種人生。對其出身的學術家庭來說,做一個視頻UP主則顯得有點不務正業(yè)。
和張駿一樣出于純粹的興趣,同期成為第一代UP主的大學生們大多干了別的工作,留下的已經很少了。而家人對于自己當UP主的態(tài)度也有一個轉變的過程?!霸瓉矸磳κ怯X得你做這個不好,后來反對是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因為這是新興行業(yè)。”直到近兩年,當更多的媒體關注到這一行業(yè),報道不斷涌現,收入也穩(wěn)定之后,他才得到家人的支持。
UP主的職業(yè),讓張駿和同齡人相比,更像一個少年?!爱擴P主對于自己的要求就是你要有很大的探索精神,包括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可以去探索。這樣就會讓自己保持一顆比較年輕的心。因為觀眾在看著你,所以要時刻保持更新、新鮮感。當UP主讓我自己心態(tài)更加年輕?!睆堯E說。
或許在某種意義上,張駿已經實現了家人對他職業(yè)的最初期許,他說:“當UP主和當老師很像,老師教書育人,教學生知識,看著他們成長;我看粉絲變強大,比我還強,我同樣很開心?!毕氤蔀榧罘劢z們的力量,如今他把這個當作自己做視頻的動力。
思考
一、多元選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擇業(yè)方面也越來越多元化。不當教授當UP主的張駿便是一個典型。一個人作出職業(yè)選擇也許并不難,但要讓這種選擇贏得家人和親朋的認可并不容易,因為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tǒng)意識和陳舊觀念禁錮了人們的大腦,讓許多人很難認可嶄新、多元的擇業(yè)觀。張駿最終以他的成功贏得了家人的理解和社會的尊重!
二、保持更新。不能總是給人一副老氣橫秋的面孔,給人一種千篇一律的腔調;必須每天給人新鮮別樣的感受,給人充滿活力的印象——這是B站UP主張駿給粉絲們的感覺。其實,不光是在媒體平臺上,在各行各業(yè)、在任何崗位,我們都應有一種保持自我更新、追求不斷發(fā)展、讓服務對象永遠對你有一種新鮮感的魅力,在創(chuàng)新求異中綻放生命力。
關注點七
B站之“首”
2019年12月底,84歲的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紹振在登錄B站的第二天遇到了一個比文學解讀還要難的難題:“彈幕”的“彈”怎么讀?
當年輕的助理把“彈”讀作子彈的“彈”,他才意識到自己搞錯了:“它是指即時評論像子彈一樣劃過屏幕,而非‘彈出的意思?!?/p>
在第一個向嗶哩嗶哩的“小朋友們”打招呼的視頻里,孫紹振說:“我83.5歲了,過幾天就84歲了。我可能是B站年紀最大的教授,老老老教授了。沒想到我居然也成了B站一名UP主。剛才看了幾個嗶哩嗶哩的視頻,年輕人的花樣真是越來越多了……”視頻彈幕馬上飄出密密麻麻的“哈哈哈”,其間還混雜著“可可愛愛”“緊跟潮流”“給教授敬茶”“給爺爺打電話”等B站式敬禮在界面上呼嘯而過。
一些高中生給孫紹振教授發(fā)私信:“熱播劇《慶余年》里,范閑在詩會讀了杜甫的《登高》,為什么是杜甫不是李白的詩呢?”孫紹振很快錄視頻作了解答。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個長達7分多鐘的視頻獲得了12.5萬次的播放量。
思考
一、人際溝通。不同種族、不同身份、不同學歷、不同年齡的人之間往往會有一定的隔閡,而這種隔閡又常常在彼此之間造成誤會和歧見。其實,人是社會的動物,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與他人溝通的欲望,只要敢于亮出真實的自己,接受他人的三觀和生活方式,我們就能實現與他人的溝通?!癇站之首”84歲的孫紹振教授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打破壁壘。一個人要想達成與他人的交往和溝通,必須首先打破自身的壁壘。這種壁壘,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的某些局限——知識的局限、心理的局限、區(qū)域的局限等等,只要打破這種壁壘,我們就可以逐漸向主流過渡,向三次元世界逼近。試想,八旬高齡的老人孫紹振教授都能勇敢地成為“B站一名UP主”,我們年輕人還有什么理由封閉自己?
強化練習設計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嗶哩嗶哩,一個二次元的小眾網站,發(fā)展成今天的“主流平臺”,廣受關注,這當中有很多元素值得我們深度聚焦——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的深度拓展;與主流媒體聯手,邀高手名家加盟;助每位受眾成長,促社會風氣淳厚;堅持傳播正能量,極力倡導真善美……
求變,求新,求善,才能求發(fā)展。一個媒體如此,一個民族如此,一個國家亦如此。
對此你有什么感觸?據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論述性文章,角度自選,題目自擬。
佳作展示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高二(14)班 劉典
無論是人類學家還是社會學家,不知有沒有人探究過這樣一個問題:人類何以能夠在數以億計林林總總的生物種群中脫穎而出,最終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
論體格、速度、力量乃至智商,人類的祖先恐怕都不敢自稱是地球生物中的翹楚,但他們卻能夠一步步甩開曾經的同胞,走到了進化與發(fā)展的前列。原因何在?
我想,原因只有一個:求變。當人類的祖先或被動或主動地逃離生命的舒適區(qū)——那片世代因襲溫飽無憂的森林,來到陌生的地面上打拼的時候,生存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決定了他們不會再被動地屈從于自然,而成了頂天立地可以逐步主宰自身命運的人。
求變,是人之為人的第一步,是人類能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易經》有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薄白儭?,會讓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之中的人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遠者如人類進化,近者如“B站崛起”,都是“變則通”的成功案例。
嗶哩嗶哩原本是一家并不起眼的非主流網站,充滿非主流文化的平臺,在光怪陸離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星空里,她最多是也就是一顆不被人注意,甚至沒有被發(fā)現的行星,甚至衛(wèi)星。
有道是“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B站的決策者們終于向自己尷尬的生存狀況發(fā)起了挑戰(zhàn),他們首先做的便是試圖從非主流文化聚集地向主流文化靠攏,而且成功了。單看他們去年斥巨資舉辦的2019-2020年跨年晚會,就不能不讓人擊節(jié)贊賞拍案叫絕。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跨年晚會乃是“B站崛起”的一種圖解、一個象征——以那樣大膽求變的思路、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兼容并包的胸襟去辦媒體,想不崛起都難。
在央視都要為每年的春晚犯難、在眾多觀眾已對晚會這種形式審美疲勞時,嗶哩嗶哩跨年晚會這朵“苔花”卻開出了“牡丹”的風采。他們贏在了在不放棄自身風格元素的基礎上滲透進更多的正能量,贏在了不放棄青年受眾的同時向中老年群體示好,贏在了不放棄潮文化又能更多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贏在了不放棄娛樂更能給人以教益……所以,他們贏了!
正如《真心英雄》里所唱的:“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背晒π枰顒?,需要鋪墊;需要人才,需要理念;需要投資,需要金錢……但更需要的是有一顆求變創(chuàng)新的心,有一種寧可轟轟烈烈地死去也不平平庸庸地活著的“窮則思變”的信念!
回眸華夏歷史,那些被后世譽為“太平盛世”的朝代——諸如大漢、大唐、大清,哪一個不是建立在國家積貧積弱、四分五裂、國運黯淡的基礎之上的?那些雄心勃勃的“明主圣君”與更多坐吃山空的“昏君庸主”最本質區(qū)別便是:不因循,不茍且,求變創(chuàng)新!
點? 評
小小苔花可以開出牡丹的風姿,小眾的B站亦可崛起為主流平臺——這啟示我們:不因困厄而氣餒,不為小富而茍安,懷揣美好夢想,大膽追求變革,你就會前途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