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
關鍵詞:延安時期;政治生態(tài)建設;政治方向
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前提,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保證,更是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的強大力量。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根本上來說,一個社會如果不被廣大民眾所認同的社會價值凝聚,這個社會就是一盤散沙;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被廣大民眾所認同的政治理想所指引,那么這個國家就會停滯;一個政黨如果沒有強烈的政治約束力,這個政黨就不會.這就是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也揭示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方向。
發(fā)揚實事求是的作風。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在給《農村調查》寫的序中強調,共產黨人不僅僅要“昂首望天”,還要“眼睛向下”,要給人民群眾“當學生”,否則一輩子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1941年底,主席給中央黨校定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1945年在“七大”紀念冊上又題了“實事求是,力戒空談”八個大字。這一先進的理念永遠不會過時,在今天仍然具有它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關鍵在于落實”,一再重申“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堅持法治當先的理念。延安時期,從憲法的層面規(guī)范和保障人民的權利?!吨腥A民國陜甘寧邊區(qū)自治憲法草案》就有專門規(guī)定人民權利義務的章節(jié)?,F實方面就表現在特色投票方式保障公民的選舉權,對公民私有財產的保護。
延安時期,共產黨始終堅持法治當先的理念,從嚴治黨。比如,因戀愛不成槍殺女友的黃克功案件,體現了共產黨人在邊區(qū)堅持法治的理念。針對黃克功這么一個從井岡山上下來,渾身都是傷的老戰(zhàn)友,毛澤東是這么說的:“正因為黃克功不同于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共產黨員,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最終還是堅持了法治大如天的理念,沒有給他上戰(zhàn)場戴罪立功的機會。
堅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白晕遗u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最革命的最有生氣的部分。”延安時期,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黨三大作風之一,已經常態(tài)化,黨內形成了有錯必知,知錯必改的良好風氣。周恩來同志在整風運動中,對自己參加革命以來做了深刻的檢討,寫下了5萬多筆記。
1946年美國記者白修德和賈安娜訪問延安后在所著《中國的驚雷》中寫道:“批評和討論的自由的確是毫無限制的,對于一個方針的執(zhí)行不當,對于無論文武當局的失錯,任何人都可以予以批評。在各地,這種行政上的批評自由形成了中國農民所從未有過的最民主的政治制度?!?h3>歷史啟示
延安時期,我黨在落后的嚴酷環(huán)境下,在黨內存在錯誤認識的情況下,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創(chuàng)新,走出了一條截然不同于舊社會、舊政黨的政治生態(tài)建設道路。今天,我們黨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歷史方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黨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擔負的使命更為復雜,建設“一個好的政治生態(tài)”,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借鑒延安時期的經驗。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把鐾强铡?,就是我們全黨始終要有一種堅定的理想信念。新時期,我們仍然要堅持我們的最高理想,這是共產黨人的終極使命,而目前我們的共同理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澳_踏實地”,就是黨員領導干部要踏踏實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從人民群眾出發(fā),一步步從群眾中走來。只會“仰望星空”的領導干部,就會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只會空談,最終會被人民拋棄。只會“腳踏實地”的領導干部,就會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撐,最終陷入庸俗的事物主義之中。
“思想建黨”與“制度規(guī)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制度治黨具有根本性、長期性、穩(wěn)定性,具有普遍長期的約束力。為什么當前黨內政治生活會出些一系列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黨的紀律、制度、規(guī)范被寫在文件里,放在抽屜里,從而淪為“紙老虎”,出現“破窗效應”。在把思想建黨的經驗固化,升華為制度的同時,在制定執(zhí)行制度的過程中,也要堅持思想教育先行,從而保證制度執(zhí)行的自覺性和有效性。
“自我批評”與“監(jiān)督約束”。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我們黨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實現黨的團結統(tǒng)一,保證黨的肌體健康的強大武器。但是,我們有些黨員干部將這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和武器弄丟了,如“批評上級怕穿小鞋,批評同級怕傷和氣,批評下級怕丟選票?!苯裉?,我們要克服這種不良的作風,恢復黨內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尤其是領導干部,要自我批評的同時,還要加強監(jiān)督約束。監(jiān)督的作用不僅在于發(fā)現問題,還在于預防問題的發(fā)生。
最后,延安時期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建設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文章提到的只是很有限的幾個方面而已,今天,我們黨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擔負的使命更為復雜,建設“一個好的政治生態(tài)”,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借鑒延安時期的經驗。
參考文獻
[1]付建成,萬生更.延安時期黨內政治生態(tài)建設及其歷史經驗研究[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12)
[2]徐慶北.延安時期黨內政治生態(tài)建設的歷史經驗[J]西部學刊,2019(09)
[3]石仲泉.全面從嚴治黨的新碩果新征程 [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01)
[4]鹿心社.深入推進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建設 [J]求是;2017(04)
[5]王鵬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黨在延安時期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J]黨政干部論壇;2002(09)
[6]劉長發(fā).抓住“關鍵少數”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關鍵——延安時期政治生態(tài)建設的經驗啟示[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
[7]褚爾康,趙宇霞.黨內監(jiān)督與政治生態(tài)[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01)
[8]蔡世忠.延安時期營造良好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經驗[J]理論探索,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