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銘
“我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看電影時的某種情景。那種難言的興奮和快樂,就像一場夢。總有一部電影會讓你銘記一輩子,銘記的也許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那種仰望星空般的企盼和憧憬?!兑幻腌姟帆I給所有愛電影的人?!睆埶囍\新作《一秒鐘》將于11月27日與觀眾見面,定檔海報使用了張藝謀的親筆信(如圖),表達自己對電影的熱愛和成長的記憶。
《一秒鐘》講述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物質和精神匱乏的年代,人們對電影世界充滿無限好奇和熱情,張譯飾演的張九聲與流浪女孩小吉林因為錯過一場電影放映而結緣。這部半自傳體性質作品與張藝謀本人早期經(jīng)歷相似,是屬于膠片時代觀眾的回憶和情懷,從預告片來看,也和張藝謀的《一個也不能少》等早期作品相近。
不只是張藝謀,許多國際名導都有這種“電影初情結”——成名多年后,再用一部或數(shù)部自傳體、半自傳體影片來圓自己的懷舊夢。意大利電影大師費里尼的《八部半》就是對個人導演生涯的全盤回顧,他通過片中靈感枯竭的主角古依多,審視自己這一生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生活的際遇。影片大量使用閃回、夢境等意識流手法,可以說用一部電影概括所有電影意識。
去年去世的法國傳奇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也有兩部自傳體影片《阿涅斯的海灘》和《阿涅斯論瓦爾達》,用充滿童趣的鏡頭再現(xiàn)自己如何跨入電影圈,見證法國新浪潮的崛起,并作為攝影師造訪新中國,創(chuàng)作大量優(yōu)秀女性題材電影。西班牙名導阿莫多瓦去年拍攝的《痛苦與榮耀》,也是回顧自己童年時的藝術啟蒙,成名后陷入的創(chuàng)作危機和情感解脫。
此外還有好萊塢名導喬治·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意大利名導托納多雷的《天堂電影院》、日本名導北野武的《導演萬歲!》等半自傳體作品,導演們用鏡頭懷念舊時光。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創(chuàng)立60周年之際,主辦方曾邀請全球35名導演完成短片合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許多名導借機回顧自己如何與電影邂逅:侯孝賢的段落里,張震和舒淇一同去戲院改成的老電影院;陳凱歌的段落中,一群孩子踩著倒過來的自行車放露天電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