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賢 李玉琴 黃妤霞(揚子江藥業(yè)集團廣州海瑞藥業(yè)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3)
隨著國際藥品法規(guī)對潔凈區(qū)潔凈度要求的不斷提升,同時美國藥典USP<1072>和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規(guī)定潔凈區(qū)所用消毒劑種類應能滿足潔凈區(qū)使用要求并定期更換[1]。因此有必要在實際工作中使用兩種及以上的消毒劑進行輪換。
我司車間潔凈區(qū)使用的消毒劑為75%乙醇和0.2%苯扎溴銨溶液,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經查找消毒劑發(fā)展現(xiàn)狀和新產品開發(fā)的相關資料[2],并與同行企業(yè)交流后均反應苯扎溴銨溶液在潔凈區(qū)消毒后會在物體表面形成一層白色膠狀物質,難以去除。目前大部分藥企都不再使用該消毒劑。
由于0.2%苯扎溴銨溶液有殘留,并且對革蘭陰性桿菌作用弱,對芽孢無效,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及消毒劑查新結果,我們需要尋找另一種消毒劑替代0.2%苯扎溴銨溶液,建立其消毒效果確認的方法。
根據2019年車間潔凈區(qū)環(huán)境微生物數據統(tǒng)計,車間出現(xiàn)的菌種有(藤黃微球菌、里拉微球菌、表面葡萄球菌、頭狀葡萄球菌、蠟狀芽孢桿菌、泛菌屬),車間潔凈區(qū)依然有芽孢桿菌出現(xiàn)。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3],將新消毒劑的選用范圍定為能殺滅革蘭氏陰性桿菌和芽孢并且無殘留,找出了4種可供選擇的消毒劑,分別是過氧化氫消毒劑、次氯酸鈉消毒劑、酸性苯酚消毒劑和堿性苯酚消毒劑。
小組成員通過殺菌性能、安全性、作用時間和成本進行評估與確認,最終確定最佳的消毒劑為次氯酸鈉。
根據2019年車間潔凈區(qū)環(huán)境微生物數據統(tǒng)計結果,選出在車間出現(xiàn)頻率最高并且最難殺滅的菌株,以及選用大腸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標準菌作為代表菌,并且按車間潔凈區(qū)實際存在的不同材質表面確定驗證的載體。具體如表2所示。
根據消毒劑廠家給出的使用范圍(50~250ppm),選擇50ppm、100ppm、150ppm、200ppm、250ppm為次氯酸鈉消毒液的作用濃度,測試結果如表3所示。從表3可知,濃度為200ppm和25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實驗結果均在可接受標準范圍。從成本和安全性考慮,將次氯酸鈉消毒液的作用濃度定為200ppm。
表1 車間潔凈區(qū)現(xiàn)有消毒劑比較
表2 驗證的實驗菌株和載體
表3 不同濃度次氯酸鈉消毒效力測試結果
設定20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的作用時間為10s、15s、20s進行實驗,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接觸時間在15s以上的20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實驗結果均符合可接受標準,證明20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作用15s后能殺滅潔凈區(qū)環(huán)境微生物。
車間目前潔凈區(qū)表面消毒的作用方式主要有噴霧、擦拭和拖拭3種,為了選出最差條件的作用方式作為本次確認的條件,對不同載體用各種作用方式處理后進行TOC殘留量測試,具體檢測結果如表5所示。
經上述測試結果,選出噴霧覆蓋作為本次挑戰(zhàn)試驗的消毒劑方式。
至此,得到最佳消毒劑及其參數為次氯酸鈉消毒劑,作用濃度200ppm,作用時間15s,作用方式噴霧覆蓋。
表4 20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不同接觸時間消毒效力測試結果
表5 不同作用方式各載體三次測試結果的TOC殘留量平均值
接種藤黃微球菌、蠟狀芽孢桿菌、大腸埃希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接種于胰酪大豆胨瓊脂平板;接種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新鮮培養(yǎng)物接種于沙氏葡萄糖瓊脂平板(通過反復劃線的方式使菌體分布于整個平板表面),在適宜的培養(yǎng)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后將菌苔進行洗脫,使藤黃微球菌、蠟狀芽孢桿菌、大腸埃希菌最終濃度約為109CFU/mL;白色念珠菌、黑曲霉最終濃度約為108CFU/mL。
次氯酸鈉消毒劑:按消毒劑配制圖進行配制,如圖1所示。
圖1 消毒劑配制圖
(1)準備各材質載體:不銹鋼、彩鋼板(墻面)、玻璃、環(huán)氧樹脂板各5塊,在使用前均應進行濕熱滅菌(121℃濕熱滅菌30min)后密封傳遞至潔凈操作區(qū)。
(2)取不同平面材質載體各3塊作為實驗組(Nd)材質載體,取不同平面材質載體各1塊作為對照組(Nc)材質載體,取不同平面材質載體各1塊作為空白對照組材質載體。
(3)在實驗組、對照組每塊平面載體(約5cm×5cm)上滴加0.1mL標準菌種菌懸液(107~108CFU/mL),后用接種環(huán)將菌懸液平均涂抹于載體內,晾干。分別將1mL消毒劑均勻的覆蓋到實驗組已接種過標準菌的平面載體上,待消毒劑達到作用時間時(本次作用時間分別考查15s),到達作用時間后加入1mL中和劑停止消毒劑的反應,對實驗組的3塊平面載體進行取樣,對照組和空白對照組不做處理,直接用棉簽擦拭取樣。對照組、實驗組、空白對照組取樣按“S”型方法各擦拭兩次,擦拭前將無菌棉簽在生理鹽水中充分浸濕后于容器壁擠干,擦拭后將與操作者手接觸的棉簽部位剪去,將兩個棉簽采樣端投入10mL生理鹽水中并震蕩混勻作為檢驗樣品。棉簽采樣較難標準化,為此應盡量保持棉簽大小、擦拭力度大小、吸取采樣液的量等先后保持一致。
(4)取1mL實驗組,對照組樣品,空白對照組分別與4mL中和劑混合一定時間后,分別吸取1.0mL樣液,按稀釋計數方法測定存活菌數,接種2個平皿,培養(yǎng)皿放對應恒溫培養(yǎng)箱內培養(yǎng),計數菌落數。
(5)試驗結果。不同載體兩種消毒劑作用15s三次測試的平均殺滅對數值實驗解雇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載體兩種消毒劑作用15s三次測試的平均殺滅對數值
以上數據表明,藤黃微球菌、蠟狀芽孢桿菌、大腸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四種代表菌株在20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15s作用時間條件下,不銹鋼、彩鋼板、玻璃、環(huán)氧樹脂四種材質的殺滅對數值均≥5.0[4],殺滅效果合格。
在每塊平面載體(約5cm×5cm)上,將1mL消毒劑均勻的覆蓋到載體表面,自然晾干后,對每塊載體進行取樣,直接用棉簽擦拭取樣,測試余氯殘留量具體結果如表7所示。
表7 余氯測試結果 單位:ppm
以上數據表明,用200ppm次氯酸鈉消毒劑消毒后余氯殘留量均小于可接受標準(0~0.4ppm)。
通過不同時間、不同次氯酸鈉消毒液的作用濃度進行實驗,對本次消毒方法的研究,找到了能有效殺菌并適合生產環(huán)境消毒的次氯酸鈉消毒劑,也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消毒劑可能會造成的細菌耐藥性,能更好地保證產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