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蓮
【摘要】信息化是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 以網絡、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工具。我院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 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 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引進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系統(tǒng), 逐步實現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師生互動學習方式、考核方式等的變革, 為學生病理學實驗內容的學習提供強大的環(huán)境和有力的工具。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字網絡顯微互動系統(tǒng);病理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R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038-02
信息技術是指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指導下擴展人類信息功能的技術。它以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為主要手段, 用以獲取所需的各種知識信息[1]。
《病理學》是理論與實踐性都十分強的一門課程。同時,作為醫(yī)學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著重從形態(tài)學的角度闡述細胞、組織、器官的構成和特點,病理學實驗教學以玻璃切片作為載體通過顯微鏡觀察,將病變的人體器官的微觀結構呈現在學生面前。但是,該模式目前也面臨著諸多難題。
1 傳統(tǒng)實驗教學模式的病理學實驗教學特點
1.1 傳統(tǒng)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主要是由老師先采用教學掛圖、黑板手工繪圖、教學多媒體課件等教學手段通過語言表達進行講解病理組織切片和病理大體標本, 再組織學生在顯微鏡下對其病變區(qū)域觀察、描述、畫圖。由于教學掛圖、教學課件上圖像與每位同學顯微鏡下的顯微圖像有一定差距, 以至部分學生不會辨認及準確找出病變區(qū)域的鏡下結構。此外, 有些同學不愛主動提問, 對于一些難以辨認的結構如新月體腎小球腎炎、大葉性肺炎、動脈粥樣硬化等, 自己很難確認, 導致錯誤的認識。教師在實驗室內巡回指導學生,學生有問題向老師咨詢提問, 導致教師勞動強度增大。
1.2 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教學資源匱乏
病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病理組織切片和大體標本觀察,是鞏固病理學理論知識,并更好理解掌握病理學知識的最關鍵所在。而這幾年的實驗教學中避免不了一些問題,病理組織切片容易破碎,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反復購買,有些珍貴的數量稀少的切片因破碎而無法使用。近年來,招生人數逐漸增加,但是部分典型的病理大體標本和病理組織切片由于某些原因未能隨之增加,導致教學資源嚴重缺乏,不能滿足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需要。
1.3 飛速發(fā)展的互聯網+信息化時代,日益成為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
信息時代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對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正在轟轟烈烈地改變著世界的一切,使幾百年,幾千年來逐漸形成的教育制度受到嚴重的挑戰(zhàn)。面對史無前例的信息技術革命,傳統(tǒng)教育制度的深刻變革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多媒體、數字網絡互動實驗教學手段的應用將成為直觀教學在方法和內容上的偉大變革與創(chuàng)新。
2 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來提高病理學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牢固掌握所要學習的病理學知識,為后續(xù)學習其他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2.1為此我院組建了1個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室,本實驗室可容納40多名學生同時進行實驗學習, 徹底實現了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電子化。
幾年的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成果表明, 與傳統(tǒng)的病理學實驗教學相比較,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教學系統(tǒng)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實驗教學效果。
2.2 真正踐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職業(yè)教育教學理念
病理學實驗教學中, 我們利用數字網絡互動實驗系統(tǒng)采用了教師先講解本次實驗教學的實驗目的、實驗內容, 強調實驗觀察的重點難點, 指出注意事項;然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教師隨時監(jiān)控及指導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 增強了主動學習的能力, 真正踐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職業(yè)教育理念。
2.3 改變傳統(tǒng)的實驗作業(yè)方式方便了學生節(jié)約了資源
我們改變作業(yè)模式, 讓學生在臨下課前上交電子版的實驗作業(yè)。并在學生自己的計算機上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tǒng)的課堂作業(yè)上傳功能, 將作業(yè)上傳給教師。這種作業(yè)方式既解決了學生不會繪圖的難題, 又節(jié)省學生的時間和紙張, 變相延長了學生觀察理解病變的時間, 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2.4完全互動性的教與學
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廣播教學,進行講授。講解結束后,學生通過自己的顯微鏡結合自己電腦端觀察病理學組織切片,學生有疑問,可用電子舉手,教師不用離開講臺,只要在教師端點擊學生電腦通過監(jiān)控模式查看學生觀察的實時切片進行糾正和講解。如果學生的問題比較典型或者某一學生找到典型病變,教師可通過學生演示向全體學生進行講解,極大提高教學效率。
2.5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正常結構與病變結構的比較式教學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我們教研室整理制作了一套相關內容的PPT,在實驗課講解中通過廣播教學先復習正常組織結構,然后再觀察病變組織切片,并進行比較,從而加深學生對病變的理解和記憶。我們將采取比較式教學,有正常組織切片逐漸講解到病變組織切片,然后通過提出相關的問題或插入病案分析由淺入深,學生的掌握效果會更好。
2.6根據不同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目標要求不同改革實驗考試方式
我們根據現階段各專業(yè)學生培養(yǎng)目標不同, 崗位需求不同, 改變實驗考核模式。(1)不同專業(yè)學生因以后臨床實際工作中接觸病理切片少或根本沒有, 因此對于這些專業(yè)學生的病理實驗考試, 我們采取辨認典型病變的方式進行考核, 即我們把所有觀察過得教學切片中的典型病變拍照保存下來。每5幅不重復的典型病變照片為一組制成36套考試圖片, 通過顯微數碼互動系統(tǒng)的課堂下發(fā)功能發(fā)到學生計算機中, 規(guī)定在5分鐘內閱讀并辨識出5幅典型病變照片中的典型病變的方式進行考核, 即我們把所有觀察過得教學切片中的典型病變拍照保存下來。每5幅不重復的典型病變照片為一組制成多套考試圖片, 通過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系統(tǒng)的課堂下發(fā)功能發(fā)到學生計算機中, 規(guī)定在5分鐘內閱讀并辨識出5幅典型病變照片中的典型病變是什么, 寫在Word文檔中并上交即可。 (2) 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尤其是鄉(xiāng)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因以后工作的需要,對這些學生我們還是以顯微鏡下閱讀切片為主, 即在15分鐘內完成一張病理考試切片的閱片, 典型病變的查找、保存,陳述并進行了繪制及上交等。兩種考試方式的推行, 既符合學生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崗位需求的要求, 又減輕了學生的考試壓力, 學生考核成績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受到學生的一致擁護。
3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系統(tǒng)使用下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3.1可以將圖解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層次結合,而且,數字化的病理大體標本可以實現360度的旋轉,放大與縮小。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中顯微鏡視野狹小,封閉,只能單人觀察的缺點,做到了更好的師生互動交流。
3.2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系統(tǒng)使教師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及探究式學習,使學生上升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真正以主角身份參與教學過程,改變了學生原來被動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鍛煉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課中的獨立學習、思考能力和協作能力.
3.3數字網絡顯微互動實驗系統(tǒng)的應用充分顯示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效果。課前教學:教師在教師機上調出1、2張病理組織切片,課前利用廣播教學,提問圖片屬于哪一個器官,并讓學生描述其組織結構特點,教師也帶領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學過的切片。課中教學:教師利用廣播教學和系統(tǒng)中的病理組織切片和病理大體標本庫講解需要學生掌握的器官知識,并留時間讓學生自己觀察。并且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對一解答。對學生照出的典型結構,使用“學生演示”功能,全班同學共同學習。課后教學:教師利用“廣播教學”給予總結歸納。
總之,在信息化教學時代,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術,對教師,對學生既是挑戰(zhàn)也是激勵,使教師和學生同進步。今后,將在其他專業(yè)中推廣此教學新模式,使學生更好掌握病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