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寧
【摘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始終貫穿中年段的語文教學,而整合教學內容、開發(fā)教學資源,又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種子的旅行》一課為例,談談對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整合單元要素、融入科學學科教學手段的認識和思考,以期追尋更加有效、寬廣的語文讀寫課堂。
【關鍵詞】學科融合 ? 單元整合 ? 讀寫訓練
一、案例背景
新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小傘兵”和“小刺猬”》介紹了蒲公英和蒼耳傳播種子的方式。而練習2中的“學和用”部分,同樣介紹了椰子傳播種子的方式。不同的是,課文屬于科普童話,語言生動形象,而練習2中的表達嚴謹科學,屬于一般科普文。出于對單元整合的考慮,筆者將兩篇文章進行了對比閱讀教學,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訓練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抓住動詞,并有條理地介紹種子的傳播方式。
同時,新課標重視跨學科學習,鑒于三年級下冊科學《果實和種子》一課,也是讓學生了解種子的傳播方式,故將科學學科融入語文教學,以科學的教學方法延伸補充語文閱讀中讀寫訓練的缺失?;趩卧嫌柧殞W生讀寫能力,不囿常規(guī)學科,以學科融合促進教學,以期追尋更加有效、寬廣的語文讀寫課堂。
筆者試以《種子的旅行》一課談談對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科學學科教學手段的認識和思考。
二、案例描述
本節(jié)課在品讀科普童話的語言基礎上,以“用生動的語言,抓住動詞,按照順序把種子的傳播過程說具體”為線索,層層遞進、讀寫結合;融入科學常識和科學的觀察、探究方法,了解種子的形態(tài)和結構與傳播方式的聯(lián)系。
活動一:創(chuàng)境導入,童話色彩
同學們,今天的課堂上來了許多新朋友,它們剛剛經歷了一段奇妙的旅程。(出示卡通形象)今天,我們就跟隨著這群新朋友,一起去旅行。(揭示課題:種子的旅行)
活動二:“傘兵”“刺猬”,訓練表達
1.(出示課文“小傘兵”和“小刺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蒲公英和蒼耳的這趟旅行,借助了哪些“交通工具”呀?
2.像這樣借助風伯伯來旅行的傳播方式,就叫作風力傳播;而借助小鹿傳播種子的方式,則叫作動物傳播。
3.同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小蒼耳和小蒲公英選擇了兩種不同的“交通方式”呢?(獨特的外形特點,才有了不同的旅行方式)
4.它們又一次見面了,會怎么告訴對方自己的這趟旅行呢?
(出示要求:抓住動作說具體;按照一定順序說得清楚有條理)
5.請同桌兩人分別扮演“小傘兵”和“小刺猬”,說一說自己的旅行過程。(學生戴上頭箍展示,練習表達)
活動三:對比閱讀,品讀語言
1.同學們,瞧,椰子哥哥也來分享自己的旅行啦!(出示練習2“椰子的傳播”)
2.你知道椰子是如何傳播種子的嗎?像這樣借助海浪、水流來傳播種子的方式,叫作水力傳播。
3.讀一讀椰子哥哥的旅行表達,與《“小傘兵”和“小刺猬”》這篇文章的語言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4.科普童話語言生動形象,趣味性強;而一般的科普文語言嚴謹科學,說理性強。根據閱讀對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
5.創(chuàng)編“童話”:如果讓你把這段文字變成童話,你能用生動的語言替椰子哥哥介紹這趟旅行嗎?出示句式“今天的旅行真刺激!我先……,接著……,最后,終于到達了……”
活動四:科學探究,觀察實驗
1.今天,老師請來了椰子哥哥?。▽嵨镉^察椰子)仔細觀察,椰子的外果皮、中果皮、內果皮在哪里呢?結合文章說說你的理由。誰愿意上臺為大家介紹?
2.椰子的種子就藏在內果皮里,我們一起看一看。(出示圖片)椰子的種子一點點生長、發(fā)芽,到達海岸后,生根安家。
3.你們猜一猜,這樣的結構和椰子的傳播有什么聯(lián)系?說說這樣推測的理由。
4.種子的傳播方式和它的形態(tài)有著奇妙的聯(lián)系,現在是你們大顯身手的好機會啦!這不,老師請來了豌豆妹妹。
5.之前我們通過學習已經知道,豌豆的傳播方式是“自身彈射”。(播放視頻,邊觀看,邊解釋)通過太陽的暴曬,豌豆的果皮會收縮變小,豌豆的種子住不下了,就會撐破果皮彈出去。
6.那豌豆的傳播方式與它的形態(tài)有什么聯(lián)系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究,看看誰是小小科學家。
7.實驗觀察一: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成熟的豌豆莢。
(1)觀察成熟的豌豆,果實和果皮有什么特點?
(2)捏開豌豆果皮,你又有什么發(fā)現?
(3)觀察豌豆的種子有什么特點?
你能用剛才我們學習的方法,替豌豆妹妹介紹她的旅行嗎?注意抓動詞、按順序哦。
8.實驗觀察二:觀察豌豆種子的內部結構。
(1)四人小組合作,用指甲或鑷子輕輕剝開豌豆種子的種皮,你會發(fā)現什么?把你看到的畫在小組的“記錄單”上,為了看得更仔細,咱們可以借助放大鏡。
(2)小組代表匯報,觀察種子的胚根、胚芽、子葉。教師相機介紹,植物都是從種子生長來的,種子的胚根將來會發(fā)育成植物的根,種子的胚芽會長成植物的莖、葉,而子葉將為種子的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
活動五:拓展延伸,布置作業(yè)
1.種子的旅行故事帶給我們這么多思考,老師還有疑問,種子為什么要旅行呢?
2.是呀,植物都有自己傳播種子的方式,以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
3.小小的種子蘊含著大大的能量,蘊藏著無限的希望。課后,同學們可自主研究睡蓮、葡萄等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并學著科普童話的語言寫一寫它們的旅行過程。
三、案例分析
(一)疑問:細酌選擇“整合點”
當單元整合與學科融合碰撞時,如何選擇整合的“切入點”,是片段式的鏈接,還是交織融合的滲透?
筆者認為:單元整合是多種教學資源的參與和介入,但又不是簡單的拼接式教學。學科融合不是簡單的學科點綴,而是要切實發(fā)揮不同學科資源的效能和作用。
《種子的旅行》的教學以語文的讀寫結合“用生動的語言,抓住動詞,按照順序把種子的傳播過程說具體”為線索,層層遞進、讀寫結合;在單元整合時采用對比閱讀策略,滲透“讀法即寫法”的學習方式,融入科學常識和科學的觀察、探究方法,了解種子的形態(tài)和結構與傳播方式的聯(lián)系。
(二)追問:推敲辨識“融合點”
如何選擇“融合點”?是知識體系的水乳交融,還是某一“相似點”的切入?
筆者粗淺地認為: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有效融入的科學學科,在選擇上應強化學科間的橫向交叉和融合。融合的知識點在同一知識體系下,使得學生在學科融合的課堂中,對單一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從多角度、多維度進行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同時,在學科融合課堂中所發(fā)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也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不斷拓展和加深,真正全面、深化知識體系。
俗話說“藥材好,藥才好”,而今在教學中,應是“教材好,教才好”,“融合點”的選擇好,“融合教學”才好。
(三)叩問:教學相長“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始終貫穿中年段的語文教學。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并沒有在課堂上進行寫作,但布置了課后的作業(yè),并且也在課堂上進行了大量的連說,引導學生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抓住動詞,有條理地介紹種子的傳播方式。同時,對學生的學法也進行了指導:想要把一個過程寫具體,要抓住動詞把過程寫生動,用上表示順序的詞語把過程寫得有條理。這種方法,不僅運用在本節(jié)課中,也能遷移運用在今后的寫作中,切實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
1.融合學科激效率,促進教師“一專多能”學術素養(yǎng)提升
新時期、新形勢向教育提出了培養(yǎng)專業(yè)面寬、知識面廣、專業(yè)技能強,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融合學科的實踐對教師的學術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進教師以扎實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必備的教育科學知識、基本的政治理論修養(yǎng)、豐富的實踐知識等全方位的學術素養(yǎng)來要求自己,成為縱向專、橫向寬,“一專多能”的復合型教師。
2.單元整合練讀寫,促進學生“多元發(fā)展”綜合素質提升
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的過程是一個豐富知識體系的綜合性活動。單元整合,豐富和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和認知視野,促進學生“多元發(fā)展”綜合素質提升。
在本節(jié)《種子的旅行》的教學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課堂氣氛熱烈。在課后,同學們仍對語文課文相整合,并與科學知識相融合的教學模式津津樂道,紛紛表示“好玩兒”“有趣”“很新穎”,學習效果也很顯著。就學生的“學習”來說,單元整合使課程資源、課程要素和環(huán)境整體化產生聚焦效應,促進了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實現了學生“多樣的學習體驗和豐富的學習經歷”,這是在單一的讀寫課堂上缺乏的綜合性和立體感。
由知識而方法、由方法而技能、由技能而習慣,新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新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未來還需要更多探究與努力,種子的旅行,未完待續(xù)……